第二篇 艱難的轉折 16、一渡赤水,「雞鳴三省」博古讓權

土城一戰失利,紅軍被迫西渡赤水河。赤水河是長江的支流,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流經滇、黔、川三省,全長420公里,流域面積2萬平方公里,河水寬處300多米,最大水深10多米,大部分在黔、川兩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奔騰。由於沿河兩岸多為紅色土壤,每年5、6月的雨水期,山洪不斷將紅土沖入河中,整條河水便呈現出紅褐色來,赤水河由此得名。赤水河的長度和流域面積都不大,但名聲卻遠遠超越了河流本身。一方面是由於紅軍創造了四渡赤水的軍事奇蹟;另外一方面,這條短短的河流,竟然出產中國60%以上頂級的白酒,被譽為美酒河。在後面一些章節的文字里,大家會陸續讀到關於這條河上戰鬥與美酒的故事。

1935年1月28日的夜晚,是一個令人焦慮不安、緊張疲憊的晚上,紅軍依舊處於危險的境地。前線,紅軍與川軍對壘的槍炮聲不斷;赤水河上,工兵在艱難緊張地架橋。架橋地點是周恩來親自帶領有經驗的工兵和作戰參謀定下來的。林彪數天前到達土城的時候,曾經奪取過赤水河上的一座浮橋,他們沒有毀掉浮橋,但需要稍微修繕一下才能用。工兵們同時得到命令,日出前再架起兩座浮橋。通宵未眠的周恩來三次到現場督促指揮,又三次派人去架橋點檢查進展情況。天氣尚好,沒有再下雪,嚴寒稍有緩解。河面寬闊,河水淺而平穩,冬季枯水期幫了工兵們的大忙。假如是5、6月份豐水期,工兵們架橋的難度就要大許多,他們進展順利,浮橋修得很寬闊。工兵連按時完成任務,到天明時分,整個部隊已經輕裝西渡了赤水河。為了防止敵人跟進,紅軍徵得老鄉們的同意,對從他們那裡收集到的船隻(用來架橋)作價賠償後,在每隻船內裝上了炸藥,炸毀了浮橋,其中包括偽區長強行徵集來的12隻鹽船。

林彪率領的紅一軍團,接到了新命令,原來是讓他回援土城,現在命令他必須在敵人封鎖渡口前過河,他在稍晚些的時候,在略北一點的猿猴(今元厚)過了河。

紅軍渡過赤水河後,在土城作戰的川軍失去了作戰目標,一時找不到紅軍的去向。紅軍似乎總是這樣的行蹤不定,並且在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神出鬼沒,在令人驚訝的地方出現。過了赤水後不久,紅軍右路軍改向敘永、古藺間的兩河鎮方向前進,中央縱隊和左路軍會合,往扎西(今雲南威信)前進。

進入這一區域,紅軍才真正感受到「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貴州特色。天氣不是毛毛細雨就是霧氣蒙蒙,紅軍穿行在山路中,見到的老百姓瘦弱矮小,多半住在茅草棚內。即使是嚴寒的冬季,也衣不遮體,一陣風刮來就會吹倒似的。這樣的荒涼貧窮反倒給紅軍帶來了一個大好處,敵軍極不願到這類貧瘠的地方來,沿途也就沒發生什麼大戰鬥。紅軍進入雲南後,追擊的川軍和黔軍也都停止了追擊。紅軍暫時脫離了險境,也確實是比較僥倖地脫險。

渡過赤水後,紅軍經過的許多小路,是長征以來在湘黔兩省從未經過的地形。尤其以兩河隘(即雲南威信兩合岩)最為險要。兩合岩離威信縣城約5公里,是兩座山的懸崖峭壁合在一塊,中間夾一小岩縫,兩岩幾乎合攏成一塊岩石,所以被稱作兩合岩。紅軍當年來到這裡時,兩邊峭壁中有扎西河,無法行走,只能靠著一邊山崖上開鑿的棧道依次通過。只要道路被破壞5尺,軍隊就無法通過。如今道路已不險要,1973年修建了威信到石坎的公路,公路從兩合岩的夾縫中通過,沿河炸岩修路,架起了一道2個大拱,6個小拱的月亮形拱橋,鑿通了90米的山岩隧道,以往的天塹變成了通途。

一渡赤水後,被認為是「左」傾教條主義者的代表人博古還擔任著中央書記處書記職務,李德離開後,博古實際上也被取消了領導全黨工作的權利。博古儘管頂著虛職,許多人還是對他越來越不滿,希望更換他,選出新的領導人。

1935年2月5日,紅軍軍委縱隊來到了雲南扎西的水田寨(今威信縣水田鄉)。這個地方位於川、滇、黔三省的交界處,當時它有個美妙的名字,叫作「雞鳴三省」。其名稱源於特有的自然地理條件。此地是赤水河和渭河的交匯處,名叫岔河——河流交匯形成了三省的交界點,也自然形成了三個衝擊扇面。這三個扇面又分屬於四川的敘永縣、雲南的鎮雄和威信兩縣、貴州的畢節縣。傳說很久以前,三省交界處都各住著一戶人家,三家都有報曉的大公雞,三家中無論有哪家的公雞先叫一聲,其他兩家都可以聽見雞叫,因此這個地方被叫作了「雞鳴三省」。

紅軍開進水田的時候,老百姓由於不明真相,怕被軍隊拉了壯丁,幾乎所有的壯年男子都離開寨子躲了起來,可能是躲到了附近山上,當時這個地方是山高林密。5號當晚,中央政治局常委就在水田「花房子」(因為門、窗、板壁上刻有花鳥草蟲圖案,就叫成了「花房子」)召開會議,改組中央領導機構,撤銷了博古的中央書記處書記,由洛甫接替他負責中央總的工作。對此,周恩來後來也有比較準確的回憶,他記起是在一個叫作「雞鳴三省」的小村莊,由洛甫替代了博古。

洛甫當選為中央總的負責人後,當即主持中央常委進行了日常的分工,決定讓毛澤東協助周恩來做軍事指揮,毛澤東進入到核心軍事指揮圈中,逐漸擔負起指揮紅軍的重任。紅軍也是至此才在指揮上獲得了至關重要的新轉機。雖然此後在行軍途中毛澤東也曾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和批評,卻一直得到洛甫的有力支持。據說在花房子,只要毛澤東點點頭,他完全可以出任中共中央總負責,當時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都推舉毛澤東接替博古。毛澤東鑒於種種原因,推舉了張聞天(前面提到過,他和博古一樣,也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過)。事實證明,他們在長征過程中一直愉快地合作。紅軍在「雞鳴三省」只停留了一個晚上,第二天開拔進入扎西城。

被撤職的博古,1935年初還不到28周歲,十分年輕,個子不高,瘦而結實,戴著深度眼鏡,動作有點不協調不平穩,總是顯得很緊張。他於1926年開始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受共產國際思想影響很深。他思想活躍,具有政治家的風範。伍修權(也在中山大學學習,擔任過李德的翻譯)曾在回憶中提及學生時代的博古既具有學者風度,又鋒芒畢露。博古當了中央負責人後,一直到遵義會議前夕,他都是如此風格。

博古雖然在領導紅軍作戰上有錯誤和偏差,但是他為人正派,品德高尚,對於革命的忠誠是一心一意的。博古不再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後,將中央幾擔裝有重要文件和黨中央印章的挑子移交了出去。此後,憑藉著他的一身才華,1941年被任命為解放日報社和新華通訊社的社長。博古精通俄文,翻譯了許多諸如《卡爾?馬克思》《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介紹共產主義運動的書籍。1946年,博古作為中共代表之一,赴重慶參加了政治協商會議綜合小組會議。但是不幸的是,他搭乘飛機從重慶回延安時,因天氣方面的原因,飛機失事遇難,死時只有39歲。同機另有王若飛、葉挺。

2月6日,紅軍冒著鵝毛大雪來到扎西,這天正好是正月初三。紅軍在扎西又召開了會議,主要討論紅軍面臨的形勢,解決下一步紅軍進軍的方向。中央紅軍到達扎西的時候,蔣介石調集了滇軍3個旅,川軍10多個旅由北向南壓,中央軍周渾元的部隊也向扎西方向撲來。毛澤東在扎西會議上主張紅軍轉移到黔北去。他根據破譯的雲南省主席龍雲7日發布的絕密電報《作戰方略》(對付紅軍的),決定趁著敵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川南一線,黔北比較空虛的契機,掉頭向東,發揮紅軍運動戰的特長,向敵人兵力比較薄弱的桐梓、遵義進攻。值得一提的是,自從土城戰役情報出了差錯後,紅軍的情報人員吸取了教訓,在此後數月的工作中,從未出過差錯,為紅軍擺脫蔣介石的圍追堵截立了大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