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長征準備與初期失利 11、侗族大歌里的紅色旋律

通道會議之後,中央紅軍改道分兩路進軍貴州。右路為紅一軍團和紅九軍團,從通道經靖縣的新廠,由界牌入貴州黎平縣境。右路軍的前衛部隊為紅一軍團二師第六團,經貓兒塘、潭溪、五里橋直進黎平縣境。1934年12月14日,右路軍前衛部隊向黎平城外的據點潭溪進軍,還未接觸,守敵就棄堡而逃,一直逃到十萬坪。駐十萬坪的敵人也跟著潰軍一塊兒逃跑,一直逃到五里橋。跟蹤敵人而來的紅軍先頭連,以及由官田漂洞小路包抄而來的紅軍,用機槍、手榴彈一陣猛攻之後,敵人便狼狽逃竄,敵長官周芳仁及其他軍官一塊兒逃跑。黎平縣政府的國民黨官員,一看周芳仁逃跑了,黎平縣城只怕也保不住了,便也跟著棄城而逃。

黎平城內的群眾,見官僚和地主們都逃走了,猜測紅軍即將到來,無不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因為當紅六軍團於9月間路過黎平時,紅軍的嚴明紀律和政策已深入當地人民的心中。群眾自發組織了幾百人,到東門外5公里的地方迎接紅軍大部隊進城。12月14日,紅軍便在群眾的夾道歡迎中,進入黎平縣城。

處於貴州省東南部的黎平縣是侗族、苗族人民居住較多的地方。黎平城位於山頂上,周圍群山環抱,看不到一塊平地。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以歌敘情,以歌娛樂;歌分大歌、情歌、酒歌、攔路歌等形式,其所住村寨被譽為「歌的海洋」。侗族樂器有琵琶、侗笛和牛腿琴。侗族的歌就是詩,一首歌詞就是一首詩,要求格律嚴謹、語言精鍊。侗歌種類繁多,主要分單聲部和多聲部兩大類,大歌是多聲部歌曲,一人主唱,多人伴唱,情深意真,非常感人。

國民黨政府在統治黎平時期實行民族歧視政策,並且挑撥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紅軍為了調整民族關係,消除民族之間的矛盾,就在黎平城開展了一些文藝宣傳活動,並利用侗族人民喜愛唱歌跳舞的習性,邀請他們共同參與到這些文藝活動中來。通過這些文藝活動,紅軍跟少數民族人民拉近了距離,並且藉機向侗族、苗族人民宣傳

民族平等,各民族應團結起來,共同反對軍閥與地主的壓迫等政策。

黎平縣當地群眾一貧如洗,十室九空,僅有的一點稻穀也被國民黨的苛捐雜稅抽光了,而黎平縣國民黨政府的糧食卻堆積如山。當紅軍到達黎平縣城後,國民黨政府的官員在倉皇逃跑時,沒有來得及運走和燒毀這些糧食,紅軍即打開糧食倉庫,把穀子分配給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分到了糧食,個個歡天喜地。而且由於黎平縣城內居民大多是侗族、苗族同胞,所以紅軍總政治部號召每個紅軍戰士送一件禮物給侗族、苗族兄弟。戰士們都拿出自己僅有的一點衣服、毛巾、日用品等物送給他們,當苗族兄弟拿到這些禮物後,都感動得流淚。另外紅軍還把從敵人手裡繳獲來的槍支、彈藥也送給他們,使其武裝自己。紅軍的這些行為深得侗、苗族人民的讚揚和擁護,所以紅軍所到之處,都得到侗、苗族人民的熱情接待。許多少數民族子弟紛紛要求加入紅軍部隊,並且有一些人在加入紅軍後為革命獻出了生命。紅軍後來能夠順利地越過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山、河流、險灘,也和當地少數民族人民的支持和幫助是分不開的。

由於在通道會議上的爭論還未結束,所以中央決定在黎平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會議由周恩來主持,中心問題仍是紅軍戰略轉移的方向問題。會上,多數同志同李德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毛澤東鑒於敵人已在湘西布下重兵,並正向黔東北集中兵力,再次力主放棄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畫,而建議中央紅軍繼續西進,在川黔邊區建立新蘇區。周恩來等贊同毛澤東的意見。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並通過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決定指出:「鑒於目前所形成的情況,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並且是不適宜的。」

為使中央紅軍在今後能與紅四方面軍及紅二、六軍團更密切地協同合作,也為求得在政治、經濟及群眾等方面更有利於今後紅軍的發展,中央政治局在會議上指出新的根據地應該是川黔邊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地區,在不利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區。

這次會議作出了一個歷史性的戰略決策,它把幾十萬敵軍甩在湘西,使紅軍爭得了主動。而且,黎平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改變了中央紅軍的前進方向,從而使紅軍避免了可能覆滅的危險,並為以後糾正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創造了條件。

後來周恩來在一次講話中談到黎平會議的情況時說:「從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爭論尤其激烈。這時李德主張折入黔東。這也是非常錯誤的,是要陷入蔣介石的羅網。毛主席主張到川黔邊建立根據地。」

黎平會議後,中革軍委為精簡機構,充實作戰部隊,撤銷了紅八軍團,除營以上幹部外,其餘人員都編入紅五軍團。周昆任紅五軍團軍團

長,陳伯鈞為紅五軍團參謀長。此外,中革軍委還決定軍委第一、第二縱隊合併為軍委縱隊,劉伯承任司令員,陳雲任政治委員,鍾偉劍任參謀長。軍委縱隊轄第一、第二、第三梯隊,縱隊首長兼第一梯隊首長,何長工任第二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維漢任第三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除三個梯隊外,另以幹部團、保衛團為獨立的作戰部隊,歸軍委縱隊司令部直轄。

在中央紅軍從通道出發至17日軍委縱隊進駐黎平的這段時間裡,敵情又發生了變化。貴州王家烈部退向施秉、鎮遠、台江地區;「中央軍」正開始向銅仁、玉屏、天柱一線前進,企圖攔截中央紅軍北上;桂敵一個師向榕江前進,企圖向紅軍實行側擊。形勢對紅軍十分不利。

19日,中革軍委命令紅二、六軍團及紅四方面軍積極活動,策應中央紅軍西進。

21日,紅軍總政治部發出《關於實現在川黔邊創造新蘇區根據地的訓令》,要求各級政治機關及工作人員全體動員起來,深入到連隊中去,做好宣傳工作,號召全體紅軍戰士,以百倍的勇氣和信心為實現在川黔邊創建新蘇區而奮鬥。

中央紅軍按照中革軍委的指示,分為左右兩個縱隊,改向川黔邊前進。右縱隊紅一軍團由柳霽、南家堡地區出發,經劍河北西進,於25日攻佔鎮遠,26日佔施秉。紅九軍團由老錦屏出發,隨紅一軍團後跟進,由劍河北渡清水江,配合紅一軍團奪取鎮遠,並警戒紅軍右翼。左縱隊紅三軍團由黎平西北地區出發,經南加、南哨地區,於24日進佔台江以南地區。軍委縱隊由黎平出發,24日進到劍河。紅五軍團隨軍委縱隊之後,於24日到達南哨地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