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長征準備與初期失利 06、「小諸葛」的計謀

1934年11月13日,中央紅軍突破了第三道封鎖線繼續向桂北進發。紅軍經過桂北時,盤踞廣西的地方勢力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核心的新桂系軍閥。廣西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以出能征善戰的軍隊著名。清末,太平天國初興時,太平軍只有3萬人,但就是靠這3萬清一色的廣西兵,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威震全國。太平軍北伐後,士兵多以安徽人和江浙人為主,其戰鬥力明顯不如廣西兵。曾國藩就曾說過:「長毛(太平軍)中後期之三十萬之戰鬥力,遠遠不如剛出廣西之三萬。」劉永福的黑旗軍在越南抗法和在台灣抗日,馮子才軍隊取得鎮南關大捷,這些都是廣西兵打的。廣西兵會打仗。於是當時有人傳言:「清朝末年對洋人的戰爭中,全國人幾乎都在打敗仗,只有廣西人打勝了。」

在民國時期,李宗仁的桂系部隊非常強悍,特別是桂軍的第七軍,有「鐵軍」的美譽,第七軍在國民政府北伐戰爭、軍閥混戰的時候很少吃敗仗。

十年內戰初期,在國民黨新軍閥中,蔣系與桂系分分合合,為利益相爭,二者矛盾衝突甚烈。但有時蔣介石不得不對桂系這支非嫡系部隊的強硬做法作出點讓步,與之合作,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於是貌合神離、互相利用的關係糾纏於蔣介石、桂系的每次合作中。國民黨第五次「圍剿」時,蔣介石督促白崇禧派一個師歸餘漢謀指揮參加第五次「圍剿」,白崇禧指派第四十四師王賀斌率莫德宏、周元兩個團參加。在出發前白崇禧告誡說:「廣西地瘠民貧,養不起兵,而老蔣又時時想解決我們,不能不多養一些兵,以圖自存。現在派你們兩個團去圍剿,必須換回四個團的經費補給來,同時你們也不能損傷一個兵,一支槍,這是主要原則。」

桂系軍閥在多次反蔣戰爭失敗後,暫時退回老巢。從1931年起,李宗仁常駐廣州。廣西內部則由白崇禧、黃旭初實際負責,整理省政,開浚財源,秣馬厲兵,擴充實力,以冀東山再起,與蔣介石重爭高下。1931年,桂系軍閥在集團內部建立了「三民主義革命同志會」的秘密組織,「同志會」的反蔣色彩很濃,當時就曾明確宣稱:「蔣介石是我們的主要敵人,其他各黨派都是我們的同盟者。」

紅軍長征時,桂系軍閥的力量已受到很大削弱。李、白統率的第四集團軍所轄兵力只有第七軍廖磊,第十五軍夏威兩個軍。第七軍下屬周祖晃第十九師,覃連芳第二十四師;第十五軍下屬第四十三師、第四十四師、第四十五師。每師三團,另有一警衛團,總共16個團,3萬餘人。既然蔣、桂兩派軍閥矛盾極深,桂系把蔣介石視為最主要的敵人,手中掌握的兵力又僅有16個團,而我中央紅軍號稱10萬,且連續衝破贛、粵、湘三道封鎖線,在這種情況下,桂系軍閥不可能把只有3萬之眾的本錢在堵擊紅軍的戰鬥中拼光。對此,白崇禧明確表白:「硬打,沒那麼蠢。」

蔣介石估計中央紅軍突圍後,很可能沿紅六軍團的路線,經過桂北,於是,他命令桂系軍隊在桂北嚴密防守,並令中央軍、湘軍在紅軍背後「追剿」。在蔣介石電令出兵和紅軍突圍而來的嚴重形勢下,桂系軍閥所面臨的已不是執行或不執行蔣介石命令的問題,而是面臨兩大難題:一是無論採取什麼策略,都要儘力把紅軍堵在廣西境外;二是儘力防止蔣介石的部隊以「追剿」紅軍為借口跟進廣西。這兩大難題對割據廣西的桂系軍閥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為此,當11月中旬我中央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佔領臨武,攻佔道縣,逼近廣西的時候,身為桂系軍閥主要首領、人稱「小諸葛」的白崇禧頻繁往來於桂林、全州、灌陽、恭城等地。他企圖以守為攻,先加緊調動軍隊,布置防線。

11月上旬,湘、桂軍閥就在廣西全州召開會議,商討封鎖湘江的軍事部署。最後達成「全州協議」,即兩省軍閥聯合對紅軍作戰的所謂「協剿計畫」。議定湘軍擔負零陵至黃沙河之線防務;桂軍負責全州、興安以南防務,在湘、桂邊境的黃沙河與湘軍銜接。

全州會議後,桂繫緊急徵調4萬民工,在全州、灌陽、恭城、賀縣等湘桂交界之關隘,如龍虎關、雷口關、高木關、永安關、清水關等地構築碉堡工事。全州至興安之間130里的湘江兩岸,築成碉堡140餘座。到11月18日,桂系軍閥的兵力配置也已完成。夏威的第十五軍為左翼,加上桂林地區民團3個常備大隊,各縣4個民團聯隊,布防於清水、高木、永安、雷口四關,主力則集結於灌陽縣文市附近。廖磊的第七軍為右翼,加上十五軍的四十五師,布防於賀縣、富川、鐘山及恭城之龍虎關,主力則放在龍虎關方面。七軍獨立團防守興安縣的界首,二十四師七十一團駐防全州的鹹水,守衛湘江。

因此,當中央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後,在戰略上已處於不利的態勢,左有粵軍數萬人布防在連州、星子一帶;右有薛岳率「中央軍」五個師正向零陵與紅軍作平行前進;前有湘江,已被湘、桂軍閥近十個師封鎖;後有周渾元「中央軍」四個師,湘軍李雲傑兩個師、李韞珩一個師追擊。此時的蔣介石興高采烈,似乎穩操勝券。他把古代兵家尉繚子的四句話——「眾已聚不虛散,兵已出不徒歸;求敵若求亡子,擊敵若救溺人」,寫進發給各軍的電令中,他指望湘、桂軍閥及「中央軍」各部能夠執行他的計畫,依託有利地形,發揮優勢兵力,在湘江以東全殲紅軍。

不料,白崇禧為了保存實力,於11月21日忽然從興安、全州、灌陽撤兵,這就使湘桂軍閥聯合防守的湘江防線出現了一個缺口。18日,紅五軍團先頭部隊到達龍虎關前,與桂軍四十四師發生戰鬥。20日,紅九軍團逼近江華。21日,攻佔江華縣城。白崇禧得悉紅軍佔領江華,又接到報告,說有紅軍2萬餘人,向江華、永明而來,有進襲富川、賀縣、恭城之勢。白崇禧極為緊張,深恐紅軍由江華進入賀縣或富川,深入廣西中部。白崇禧權衡得失,決定立即放棄湘江防線。於是,除留一團在灌陽策應,七十一團從鹹水調守全州縣城外,將第十五軍主力以及第七軍覃師全部轉移到富川、賀縣。而以周祖晃第十九師擔任龍虎關防務。至此,桂北全州、興安、灌陽一帶只有桂軍三個團,從全州到興安界首之間的百里湘江兩岸,沒有敵正規軍防守。

桂系軍閥從全州、興安一線撤防,頓使何鍵手忙腳亂。11月23日,何鍵發給蔣介石長電一封,叫苦不迭,聲明湘軍無力接替桂軍所留下的防守任務,憤激之情溢於言表。何鍵之所以如此氣急敗壞,是因為桂系軍閥從興安、全州撤防,使湘軍陷入非常狼狽和極為不利的境地。

何鍵,這個背叛大革命而突起的暴發戶,到1934年時,已擁有一支人數在10萬以上的武裝力量,成為統治湖南的地方軍閥實力派人物。1934年11月12日,蔣介石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中央軍」薛岳部吳奇偉、周渾元率領的九個師分別為第二、第三路。蔣介石的指令,使湘軍在性質上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西路軍變為「追剿」軍。何鍵受寵若驚,感覺到湘軍在追堵紅軍上所負有的重大責任,他不能不比從前更加賣力。然而,何鍵之所以熱衷於聯合桂軍封鎖湘江,並非只是出於他的責任感,更主要的是湘系集團害怕中央紅軍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在湖南立足,形成對湖南的直接威脅。防止兩支紅軍會合是何鍵的既定方針,為了阻止中央紅軍從零陵以南通過,何鍵將湘軍嫡系集中在零陵至黃沙河線上。湘軍主力集結於零陵到湘桂邊境的黃沙河附近,與其說是為了執行蔣介石要求何鍵務須將紅軍殲滅於「湘、灕水以東地區」的命令,不如說是為了防備中央紅軍從道縣北上,直趨湘西。湘、桂軍閥在全州達成的所謂「協剿計畫」,在兵力配置上,說到底,仍然是自顧自,各自把守門戶。廣西地段的湘江歸桂軍防守,湖南地段的湘江歸湘軍防守。雙方誰也不肯越出省外。不過,不屬「追剿」軍序列的桂系部隊肯配合何鍵封鎖湘江,已經使何鍵感到很滿意了。因為這樣已可使何鍵騰出更多的兵力來用於保障湖南的安全。

桂軍撤防後在興安、全州造成的缺口,雖在廣西境內,但是負有殲滅紅軍於湘、灕水東岸「重大使命」的何鍵遵蔣介石令也有責任補救。正當何鍵又急又惱的時候,再次接到蔣介石讓湘軍向南推進,接替桂軍原來防線的命令。如執行此令,勢必削弱湘軍在零陵至黃沙河封鎖線上的力量。這是何鍵最不情願的。如不執行此令,又怕失去蔣介石的信任,受到蔣的指責。為此,何鍵大傷腦筋。最後,何鍵把維護湘系集團對湖南統治的利益看得更高,寧可擔當「抗命」之嫌。11月23日,何鍵接到蔣介石的南進電令時,實際情況並不像何鍵在回電中所言的那樣,即湘軍向南推進是「兵力時機兩不許可」。事實上,黃沙河的湘軍在時間、兵力上完全有可能南下。黃沙河距全州僅25公里,距興安界首也不過80多公里。如湘軍立即行動,11月24日就可接替這段防務。只是因為桂系軍閥出於自身的利害關係,放棄全、興、灌防務,而湘系軍閥也出於維護本身安全的考慮,沒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