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長征準備與初期失利 05、突破第二、三道封鎖線

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後,國民黨軍隊尚未摸清紅軍轉移的戰略意圖。粵軍已將主力撤至贛粵邊境,仍防紅軍進入廣東。湘軍何鍵部隊一時未駐紮在贛湘邊界,湘南僅有地方武裝把守。所以,紅軍沿著贛粵和湘粵邊界,向湘南的汝城一帶推進。擔任左前鋒的紅一軍團進入廣東境內,沿贛粵南側向湘南推進。右前鋒紅三軍團進入大余境內,向湘南推進。國民黨軍隊的主力雖未擺在湘南,但已電令粵軍和湘軍火速調兵,在湘粵贛邊區的汝城、仁化、樂昌間設置了第二道封鎖線,阻止紅軍西進。10月下旬,粵軍從北、南兩面對紅軍夾擊。紅軍在大余等地進行反擊後,折向汝城、城口,準備突破第二道封鎖線。

汝城位於湖南省南端,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的交接處,是湘、粵、贛三省交界之地。縣境內多丘陵和山地,概稱「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莊園」。這個縣歷史悠久,從東晉以來就設置了縣制。縣城地勢高,四面環山,周圍海拔漸低,整個縣境呈「山」字形結構。水系發達,形成了「溪重澗復,萬派倒流,實踞湘、粵、贛三省之上游地」,眾流直向三省而匯聚的景觀。全縣有東、南、西共60餘支水系通向三省。由於遍布礦藏和水能資源,縣內有豐富的地熱,有湖南省面積最寬、流量最大、埋藏最淺、水溫最高的熱水型溫泉,史稱「靈泉」。紅軍當年來到這裡的遺迹猶存,有些水池邊還刻有「紅軍池」等字跡。

汝城是共產黨和紅軍活動歷史遺迹較多的一個縣,為湖南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毛澤東、朱德、劉伯承、鄧小平、彭德懷等都曾率軍來過這裡,朱德還來過多次。有一年,朱德到這裡進行革命活動,遇到土匪襲擊,朱德機智地扮作「伙頭夫」騙過了他們,從窗口跳出而逃脫險境。1934年8月,為紅軍先行探路的紅六軍團也曾進入該縣。正是由於汝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良好的革命活動基礎,1934年10月底,突破了第一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又分三路進入汝城,突破國民黨軍隊在粵北城口至此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城口屬廣東仁化縣。從城口至汝城,沿線80里都築有碉堡,僅汝城縣內就有200多座。為通過第二道封鎖線,紅軍在汝城行軍作戰16天,足跡遍及湘南20多個鄉鎮,進行大小戰鬥13次。其中延壽阻擊戰最為激烈。紅軍8萬人馬西進在五嶺山區的羊腸小道上,由於攜帶著大量笨重的武器、器材,帶有兵工、造幣、印刷、被服、製藥5個工廠的設備和大量物資,動員了1萬多名民夫抬著,擁擠不堪,行動十分緩慢,有時一天只走十多里。這支龐大而臃腫的後勤部隊給作戰行軍帶來了很大的拖累。三十四師為了掩護這支輜重部隊順利通過,經過三天三夜的浴血奮戰,許多戰士就因此而犧牲了。此次突圍雖沒有進行特別大的戰役,但也損失了9700餘人,主要是由於長途急行軍、氣候漸冷、水土不適等原因。

中央紅軍在突破第二道封鎖線後,最高「三人團」正式下達通知,此次行軍的主要目的是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在那裡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將湘鄂川黔的蘇區連為一體,形成更大的紅色區域。國民黨為了阻止紅軍西進,沿粵漢鐵路湘粵連接的宜章一線,又設置了第三道封鎖線,修築碉堡114座,並在中心碉堡里儲備萬斤糧、萬斤煤、萬擔水,準備置紅軍於死地。中革軍委採納彭德懷等的建議,為迅速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決定兵分兩路,一路以紅三軍團為前鋒,急行軍至宜章北,一路以紅一軍團為前鋒,進軍宜章南。紅軍冒著傾盆大雨晝夜行軍,紅三軍團在打垮地方武裝後,摧毀了敵人的中心碉堡,於11日佔領宜章縣城。南路的紅一軍團,經過一天激戰,佔領了縣城南20多里的白石渡鎮。該鎮是粵漢鐵路的宜章車站,為重要的交通要道。

白石渡是粵漢鐵路上的一個小市鎮,由於正在修鐵路,當時有三四千築路工人聚集在此。除了本地人外,還有許多外鄉人,他們大部分是破產農民。一師政治部主任譚政下令部隊就地休息,邊籌款,邊發動這些築路工人參加紅軍,很快就招了300多人。紅軍前鋒分別佔領了國民黨第三道封鎖線上的兩個重要支撐點宜章城和白石渡站後,為全軍順利地通過粵漢鐵路提供了重要的條件。紅三軍團廣大指戰員的英勇善戰,勇往直前,受到中革軍委的表彰。11月11日,中革軍委通電讚揚「三軍團首長彭、楊同志及三軍團全體指戰員在突破汝城及宜郴兩封鎖線時之英勇模範的戰鬥作用」。但由於李德、博古等人在行軍中採用了避戰方針,沒有抓住敵軍兵力尚未集中、協同比較困難這一有利時機,打幾個殲滅戰,而只是指令紅軍疲於奔命,因而一直無法擺脫時刻被圍追的不利局面。紅軍走的是山間小道,下雨路滑,戰士們行動緩慢,敵人走的是大路,速度很快,時刻追堵在紅軍周圍,使紅軍總是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走也走不動,打也打不著。結果,紅軍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時,減員達8600多人。

紅軍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後,沿著紅六軍團的路線,進入零陵的藍山、寧遠、道縣、江永地區,進逼廣西桂東。藍山境內「山嶺重疊,薈蔚蒼翠,浮空而藍」,在唐代就設立縣制。周恩來在11月19日晚親率紅一軍團一部攻佔該縣城,沒收了偽縣政府的10多斤黃金和5000多塊銀圓。寧遠自秦朝就設立了縣制,九嶷山坐落在縣城南端60里,縱橫200里。它有形態相似的九大奇峰,峰峰矗立,互不相連,挺拔聳峻,競秀爭高。九峰之外,群山莽莽,重巒疊翠,連綿起伏,有萬山朝九嶷之勢。中央紅軍各部於11月中旬經過寧遠,擊潰國民黨軍隊的圍堵,朱德經過梅翠八角亭,寫下了《詠八角亭》的詩:「八角三門四個孔,一梯直上兩層樓。先公幾費精神造,重新依賴後人修。」江華是零陵地區最大的一個縣,也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的縣。縣城有國內外最大的祭祀瑤族始祖的盤王殿(被喻為「中國瑤族第一殿」)。紅軍攻佔縣城後,保護了該殿。

突破第三道封鎖線後,一路陰雨綿綿,紅軍行程艱難,部隊走在崎嶇的小路上,沒有村莊、人煙,指戰員們忍受飢、冷、勞的折磨。炮兵營更是苦不堪言,當時一縱隊有山炮十多門,指戰員們拖著這些笨重的傢伙進入廣東,五嶺山脈的苗山、大小王山地區,山峰重疊,樹叢茂盛,根本無路可走,人走都很困難,何況還帶著一百多門炮。紅軍最高領導人也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劉伯承來到前線和小夥子們一道爬山越嶺急行軍。毛澤東發現警衛員吳吉清患瘧疾,把自己的擔架讓給他,並囑咐他安心養病。就是靠著這種為革命團結一致、勇於犧牲的精神,紅軍成為一支拖不垮、打不爛的鋼鐵之師。在紅軍的英勇奮鬥下,中央紅軍先頭部隊於11月17日進入道縣,長途急進200里,於次日深夜趕到縣城瀟水南岸,搶架100多米長的浮橋,並圍困縣城三天,牢牢控制了通往桂北要道,掩護主力西進。

紅軍將面對的是更為強大的敵人——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和其所部的「鐵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