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長征準備與初期失利 02、長征序曲:北上和西征

1934年7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慘遭失利後,紅軍被逼到閩贛邊境的狹小地區,中央蘇區岌岌可危。面對嚴峻的形勢,中共中央決定由工農紅軍第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深入閩浙皖贛邊區,開展游擊戰爭,開闢新的革命蘇區。中央當時的想法是,以這支隊伍插到敵人後方,不僅可以牽制一部分敵人,而且可以緩解敵人對蘇區進攻的壓力。另一方面,中央也希望這支部隊能在敵人後方有更大的作為,建立新蘇區,為以後革命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五次反「圍剿」幾個月來,李德的處境越發尷尬,對於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的失敗他要負主要責任。在最高「三人團」中,博古在他面前總是謙遜小心,對他的戰術思想從來都是推崇備至,沒提出過任何異議。周恩來雖對他的戰術打法提出過不同的意見,可「三人團」決定的事,周恩來也只得忠實地執行。對中國這樣的合作者李德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難道去指責那些紅軍戰士?他走過許多國家,參加過無數次戰役,還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英勇的戰士。此時的李德深知有必要擔當起挽救革命危局的擔子,然而,這位只善於「紙上談兵」的洋顧問能否擔負得起呢?

在此之前,中央已經收到了皖南地區幾個縣農民暴動的消息。最後,最高「三人團」一致同意,應該派一支部隊立即向閩、浙、贛、皖等省出動,一方面宣傳抗日主張,一方面赴皖南,建立更大的根據地。這也是最高「三人團」對外的一致口徑。對這支隊伍,他們心裡清楚,這是一塊投出去的問路石,是一支能起一石三鳥作用的隊伍。博古提出讓紅七軍團擔負此次任務,對他的意見,李德和周恩來沒有表示反對。

於是,紅七軍團在1934年的7月初從福建的連城奉命趕回瑞金,當時,部隊僅剩下4000人。有一部分戰士,甚至沒有槍支彈藥,肩扛梭鏢。他們非常疲憊,風塵僕僕地趕到了瑞金,從軍團長到戰士,他們只知道要領受一項新的任務,但具體是什麼任務,他們並不清楚。

紅七軍團一到瑞金,最高「三人團」的李德、周恩來就接見了軍團的主要領導。當時的軍團長是尋淮洲,軍團政委樂少華,軍團參謀長粟裕。李德很快向紅七軍團下達作戰任務。他們一路要經過長汀、連城、永安,再向東過閩江,最後到達皖南。從派出這支部隊的目的和方向看,是一直向東。而以後大部隊轉移的方向卻向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最高「三人團」的聲東擊西、擾亂敵人視線的良苦用心。紅七軍團的北上,可以說是為中央紅軍開始進行戰略轉移揭開了序幕。

紅七軍團出發那天,是1934年7月7日,艷陽高照,天氣晴朗。紅七軍團經過短暫的休整,又補充了2000多名新兵。這2000多名新兵中大部分沒有武器,他們只是背著大刀、梭鏢。其他的軍需物資卻一樣不少地帶上了,僅中央交給紅七軍團的宣傳物品就多達300多擔,再加上一些炊事用具,竟達500多擔。這些肩背輜重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組成了一支搬家大軍。紅七軍團的這次北上成為幾個月後紅軍大部隊進行戰略轉移的一次預演。

李德對這支部隊的期望很高,他希望這支奇兵能吸引大批圍攻中央蘇區的敵軍,並能很快建立新的根據地。但有關紅七軍團途中失利的電文、消息一件件地放到了李德的案頭上來了:8月9日,紅七軍團攻打福州失利,兵員損失幾百人,被迫撤出福州的桃源向閩東轉移……皖南蘇區消息:幾個縣組織的暴動已經失敗。敵方消息:蔣介石得知紅七軍團的實力和意圖後,調回了大批追堵部隊,重新向蘇區「圍剿」……李德看著案頭的一則則消息,感到自己的希望正在一點點地落空,然而他又不甘心這麼快就失敗了。他習慣性地站在軍用地圖前,對紅七軍團再次下達了不切合實際的命令,他幻想著這支放出去的箭能夠響起來。

紅七軍團到達閩浙贛蘇區時,在葛源以北的重溪與方誌敏領導的部隊會合,組成了紅十軍團。敵人調動了更多的兵力圍剿新組建的紅十軍團。1934年10月,紅十軍團被圍困在贛東北方圓15公里的懷玉山地區,敵人完成四面包圍後,即以數倍於紅軍的兵力組成多路「搜剿」隊伍,縱橫穿插於包圍圈中,將紅十軍團主力分割成數段。時值隆冬臘月,風雪交加,被圍困在荒山僻野的紅軍戰士,身著單衣,茹雪啖草,在方誌敏、軍團長劉疇西的指揮下,爬山越野,不畏強敵,浴血奮戰,予敵以很大的殺傷。但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大多數指戰員壯烈犧牲。劉疇西被捕,關進監獄後,受盡了嚴刑拷打,半年後壯烈犧牲。中央代表曾洪易被捕後投降。方誌敏在山中幾個月後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方誌敏是國民黨蔣介石重金懸賞的重要人物,被俘後,敵人費盡了心機,威逼利誘,但方誌敏不為所動。被捕當晚,他寫下自述:「我已認定蘇維埃可以救中國,革命必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我願意犧牲一切,貢獻於蘇維埃。」在獄中鬥爭艱苦歲月中,他以堅強的毅力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記實》等不朽文字,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反映出一個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崇高的品質和英勇的革命鬥爭精神。蔣介石見勸降不成,密令駐贛「綏靖公署」秘密處死方誌敏。1935年8月6日清晨,方誌敏在南昌英勇就義。

抗日先遣隊被敵人分塊包圍並打散後,粟裕領導的一部,組成了挺進師,轉戰閩浙邊區,英勇頑強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被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聚攏後的紅七軍團被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

紅七軍團東進調敵的同時,中央命令湘贛根據地的紅六軍團退出根據地,向湖南中部挺進,並設法同賀龍、關嚮應的紅三軍會合,它要作為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先遣隊,為黨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探索戰略轉移的路線。紅軍的北上和西征,正如周恩來所說的:「一路是為了探路,一路是為了調兵。」

7月下旬,紅六軍團按照中革軍委突圍西移的命令,成立了以任弼時為主席,肖克和王震為委員的軍政委員會。8月7日,紅六軍團9700餘人,在地方部隊配合下,由衙前、五斗江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開始西征。這支部隊訓練有素,但武器彈藥嚴重不足,還帶著一台沉重的印刷機印刷告示作宣傳之用,這大大地拖累了部隊。軍團長肖克是一個善於思考、有學者風度的人,從突圍的開始,他就非常擔心此次行軍。紅六軍團沒有地圖,只有一張從學校地理書上撕下來的普通的中國地圖。這張地圖只有10英寸×12英寸(1英寸等於0.0254米)大,上面僅標有省會、非常重要的縣城以及大的山脈和河流。在邊遠地區打仗,這樣的地圖沒有多大用處。紅六軍團在迷宮般的崇山峻岭中行軍,當地的農民又大都是文盲,山外面的地方大都說不清,更無法告訴他們下一個城鎮該怎麼走。沿途雖然打了一些勝仗,但自己也損失過半了。此時,賀龍、關嚮應率紅三軍(後來的紅二軍團)主力沿梵凈山西麓南下接應。紅六軍團經78天艱苦轉戰,行程2500餘公里,打破湘、粵、桂、黔四省國民黨軍64個團8萬餘人的圍追堵截,於10月24日到達貴州省印江縣木黃與紅三軍會師,完成了轉移任務。為了配合中央紅軍的長征,紅三、六軍團轉戰湘鄂西,並發動了湘西攻勢。至此,紅六軍團勝利地完成了轉移和牽制敵人的任務,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起到了先鋒探路的作用。

繼紅六軍團西征後,1934年9月,中革軍委命令在鄂豫皖根據地堅持革命鬥爭的紅二十五軍進軍西北,實行戰略轉移。紅二十五軍在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的領導下,從皖西根據地出發,沿途突破了敵人設置的四道封鎖線,於1934年11月底到達陝南地區,創建了鄂豫陝根據地,並粉碎了敵人的兩次「圍剿」。在得知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的消息後,紅二十五軍立即從根據地出發西進北上,開始了紅二十五軍的長征之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