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高崗在東北 第十九章 領導東北經濟蒸蒸日上

東北全境解放,新生政權代替了反動政權,為建設新東北創造了條件。遼瀋戰役後全部消滅了國民黨軍隊和政治土匪的殘渣餘孽,奠定了東北解放區作為全國解放戰爭總後方的戰略地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以高崗為首的東北局,敏銳地把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工業生產佔全國90%,直接支持了解放戰爭和全國經濟建設,為新中國經濟建設提供了第二個「試驗基地」。依照蘇聯管理經濟的方法,成立經濟計畫委員會,高崗自任主任,他以雄厚的經濟實力,管理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辦法和經驗,為後來全國大規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到來,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準備、思想準備和幹部準備的豐富經驗。

東北是新中國率先實行有計畫經濟建設的第一個地區。高崗雖然在陝甘寧邊區期間無論政權建設還是經濟建設上都已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東北建設的規模大、範圍廣,要解決的問題非常之多,他面臨著不少的困難。當時他所接管的東北是一個因受日本和偽滿殖民加封建統治十多年,又經過幾年內戰,是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爛攤子。主要工廠、礦山,機器設備器材被蘇聯軍隊撤退時以「戰利品」全部拆走,如鞍山鋼鐵廠、瀋陽兵工廠、小豐滿發電站等地方,只「無償地」移交了一些空房子,連日本高級官員和軍官家屬的高檔傢具全部搬走。同時,又遭到國民黨軍隊搶劫,四平、錦州、鞍山、本溪、營口等凡是打過仗的城市,幾進幾齣,從廠房設備到城市設施,有的燒,有的炸,有的拆,沒有一處完好的,多數倒塌關閉。長春是「兵不血刃」之城,同樣損壞慘重,建築面積損失230萬平方米,400多家中小工廠都毀壞,電力破壞,木質建築和瀝青路都拆、挖的做燃料。不少城市,國民黨軍隊臨垮台準備撤退時,命部隊對工廠能拆運的拆運,不能拆運的,全部炸掉,損壞更為慘重。瀋陽解放後,敵機對工廠、倉庫,連續轟炸了幾天;鐵路經過幾次「翻身」,橋樑毀壞嚴重。

黨中央、毛澤東和全國人民寄希望於東北的支援,及早結束全國解放戰爭。要把經濟搞上去,為全國徹底解放,為新中國建立做出貢獻,對東北黨、對東北人民、對高崗來說,工作千頭萬緒,異常艱難困苦,責任重大,壓力不小。

面對這種情況,高崗及時提出「建設新東北、鞏固東北、支援全國」的口號,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恢複和重建經濟上來。1948年11月下旬,高崗在東北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關於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報告。他說,東北解放區以人民戰爭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以強力剝奪封建地主以及敵偽官僚資本財產的任務,已經即將完成,現在已經開始進行經濟建設的新時代。他指出:東北必須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奪取全國革命徹底勝利,鞏固新東北、建設新東北的中心任務就是發展建設東北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東北全黨今後必須把經濟建設任務放在壓倒一切的地位,要以動員一萬二千幹部下鄉搞土改的勁頭來配備加強經濟建設的幹部,特別是工業建設與合作社建設的幹部,動員千百萬人民勞動大軍進入生產的熱潮中,為增加東北的物質財富與軍需供應品,進行積極的鬥爭。他要求各級黨政組織抓緊審查舊人員的工作,能使用的舊科技人員大量使用,在經濟建設中發揮一技之長。會議作出相應的決議,指出經濟建設是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共產黨集中全力領導發展經濟。」

東北局在全境剛解放的新形勢下,為改變日偽長期統治下形成的落後面貌,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及時地把黨的工作重心斷然轉移到經濟上來,由農村轉向城市,由戰爭轉向建設,並實行有計畫、有步驟、按比例建設經濟的新時期,的確是一個高瞻遠矚的重大舉措,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轉變,要適應這樣重大的變化,沒有黨政軍「全能」的人才,是不容易做到的。

1949年4月,東北局召開高級幹部會議,各省、市委書記和東北一級的正副部長80多人參加,高崗傳達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和決議,並為工作重心徹底轉變,提出了明確的方針和措施。5月1日,高崗在瀋陽紀念「五·一」勞動節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說:今天是東北解放後的第一個五一節,我們舉行這樣盛大的會議來紀念並慶祝南京的解放,是有很大意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的自由的繁榮的新中國。他指出:「我們後方的任務,就是全力進行經濟建設,發展工農業,特別是恢複我們的工業。我們一切工作的中心,所有黨政軍民各方面工作都應該服從與服務於這一中心任務。」6月東北局決定,高崗兼任東北財經委員會主任,李富春、葉季壯任副主任,同時做出關於減少軍工生產的決定,精簡機構,改編組織,轉變一部分軍工為民用生產,滿足軍需民用。正如一些老同志說:高崗在解放前,「建立武裝上下的力氣最大,解放後經濟建設上下的力氣最大」。

1949年8月下旬,召開東北人民代表大會,高崗代表中央東北局向人代會作了關於東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的建議報告,鄭重宣布:「現在已經開始了在新的條件與新的基礎上進行經濟建設的新時期」。「施政方針」提出「東北全境解放後,在建設新東北和支援全國的雙重任務的情況下,必須全力恢複、改造與發展東北經濟」,方針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對於政權、文化建設和國際關係等方面也提出了具體方針,更明確地提出了三年內把工農業生產恢複到偽滿時期1943年的最高水平。高崗的報告,獲得人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並作出相應的決議,作為綱領性文件貫徹執行。

解放前的東北,在日偽殖民和封建的統治下及三年的戰爭,工業凋敝,農業破產,商業倒閉,失業者日增,通貨膨脹、供應緊張。如農耕地由1943年1700萬垧(每垧為15畝)降為1300萬垧,產量減少三分之一多。

從1949年開始,東北就有計畫地進行了全面經濟恢複和建設工作。首先著重於國營工業之恢複,同時也著手農業、貿易、交通等恢複工作。1月,依照蘇聯管理經濟的模式,東北局做出成立東北經濟計畫委員會及各級計畫機關的決定。決定指出,東北解放後黨的中心任務是有計畫發展東北經濟、支援全國戰爭,要克服過去的盲目性、自發性,實行經濟的計畫性。

為了恢複工業生產,高崗親自和蘇聯多次進行貿易談判,7月底和蘇聯政府簽訂了12個月易貨協議,利用東北盛產的大豆、菜籽油等農副產品,換回當時恢複生產急需的工業設備、汽車、汽油、紡織品、藥品等工業品,使被戰爭破壞的工廠、礦山設備恢複起來,逐步投入生產。

高崗和蘇聯簽訂的12個月協議,曾被認為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協議。它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與外國公開簽訂的一項協議,也是在蘇聯同國民黨政府保持外交關係的期間同中共的地方政府機構公開簽訂的一個經濟協議,對中國和世界震動很大,嚴重地打擊了國內外反動派封鎖海口的陰謀。高崗剛從蘇聯回到東北,《東北日報》在1949年8月5日頭版報道稱:正當全國人民因美帝國主義勾結國民黨殘餘匪幫封鎖祖國海口,企圖阻撓破壞祖國偉大的經濟建設之進行而萬分悲憤之際,東北人民政府與偉大的蘇聯簽訂了一年貿易協定。東北各界人民興奮異常,爭相奔告,一致認為此協定將予國內外反動派破壞陰謀以迎頭痛擊,更堅定全國人民使中國工業化的信心;對東北人民政府的英明措施,齊聲稱頌。連日來,東北各廠、礦、機關和工商各界,紛紛集會座談,熱烈擁護12個月易貨協議,「拿糧食換回來機器,工廠、礦山能生產,產出更多的新產品,供給農民多打糧食,換回更多的機器和工業品,支援全國。」

高崗本著對東北乃至全國發展經濟有利的原則,大膽對外開放了東北邊境的所有江海口岸。早在49年1月,在瀋陽舉行和蘇聯貿易談判,至3月,連續三次簽訂貿易合同,還通過各省政府對周邊的朝鮮、蘇聯、蒙古的地方政府,進行了大量的經貿往來。

東北人民政府到52年10月,先後同蘇聯貿易談判達成援建新建協定幾十項,已經得到蘇聯援建的企業近50個,成效卓著,有力地促進了東北經濟的飛速發展。高崗膽敢與蘇聯等周邊國家談判,爭取外援,是根據毛澤東在1948年9月中央會議要求:「要和蘇聯、斯大林搞好關係」。後來毛澤東說:「沒有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黨和人民對我國革命事業的支持和援助,我們的勝利絕不可能是在1949年取得」。

東北鐵路、公路交通等動脈工程,於1949年春基本恢複營運,新修恢複鐵路9181公里,另建專線428公里,疏通了東北與關內大動脈。大批軍用物資源源不斷運往關內作戰部隊,保障了平津戰役和南下作戰順利進行。商業、合作企業和私人資本工商業恢複和發展也很快。為促進鐵路暢通,在哈爾濱召開鐵路勞模、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高崗到會講話祝賀。

為了有計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