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高崗在東北 第十六章 坐鎮哈爾濱

1946年4月下旬,哈爾濱解放後,北滿分局和北滿軍區機關進駐哈爾濱市。5月,東北局和北滿分局合併,北滿軍區和民主聯軍總部合併,中央決定高崗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代理第二政治委員,東北局副書記,主持民主聯軍總部和東北局常務工作。他集中精力組織和指揮剿滅土匪戰鬥,根據中央《五四》指示,領導各省發動群眾性的土地改革鬥爭,進行反奸清算,加強北滿後方根據地建設和建立政權,發展中共黨組織,大力擴充軍隊和地方武裝,發展工農業生產和軍工生產,參加調整戰略方針及部署的決策,精心運籌解放全東北,打倒國民黨軍隊。

1946年3、4月間,國民黨同中國共產黨舉行東北停戰談判,國民黨乘此向東北大舉進軍。已調進東北的軍隊達27萬之眾,瀋陽、本溪、撫順、鐵嶺等大城市均被蔣軍佔領,並向四平、長春推進,野心勃勃,妄圖獨佔東北。3月下旬,國共雙方同意北平軍調處關於東北停戰的協議成立,停戰七天,由北平軍調處派停戰執行小組前往東北。本來東北就在1月10日全國停戰令的範圍之內,但蔣介石卻以「接收主權」為借口,在美國海軍的支持幫助下,大量運兵前往東北摘桃子,打內戰。

東北停戰協議成立後,蔣介石並未實行,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密令國民黨軍隊搶佔東北戰略要點,並嚴令在4月2日前佔領四平。中共中央于軍調處停戰協議成立的當日(3月27日)發出《關於對蔣對匪方針》致東北局電,指出了目前對蔣對匪兩項任務。東北局和聯軍總部接電後,立即調整軍事部署,一方面調動主力部隊準備與蔣軍作戰;另一方面要求各分局和軍區及各省加緊剿匪。北滿分局和軍區立即指示黑龍江省召開動員會,加緊剿匪、解放土匪佔領的縣城,竭盡全力保衛黑龍江省;北滿分局和軍區召開了幹部會議,決定松江軍區哈北分區與三五九旅合編,劃歸北滿軍區直接領導;哈西分區劃歸西滿分局領導,調整了軍事部署,加強了部隊領導,佔領哈爾濱、齊齊哈爾。會議還對我軍進入東北幾個月來工作進行估計,指出對北滿我們已經掌握主動權,農村包圍城市形勢成熟。

上年9月到11月,是坐在大城市擴大武裝,並且由於對國民黨及偽殘餘勢力施展的「先當八路軍後當中央軍」的陰謀無有警覺,又由於主要部隊、幹部集中於大城市,北滿幹部少,老部隊少,蔣軍大批進入東北後,北滿各縣都發生部隊叛變和蔣匪勾結一起,致使我軍多次遭到敵人進攻。12月至46年1月下旬,北滿將一切力量都用在掌握部隊,鞏固部隊,並積極組織機動兵力,向土匪主動進攻,穩住了局面,從被動挨打轉為主動打擊。2至3月中旬,我軍部分主力到達,北滿全面展開剿匪戰鬥,連克22座縣城,剿匪大獲勝利,開闢了發展農運的前途。

分局、軍區會議對把北滿建設成為全東北的大後方和最鞏固的根據地,提出三項任務:繼續積極主動地肅清殘匪;把發動群眾看成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使北滿成為兵源及練兵的基地,去補充主力。並向東北局提出避免遼西會戰等三點要求。會後將情況報告東北局和中央。

3月初,在撫順由彭真書記主持召開東北局擴大會議,討論東北形勢和戰略方針。正在開會期間,國民黨軍打來,會議移到梅河口繼續舉行。會上對戰略方針的分歧仍然存在,林彪等主張放棄大城市,佔領鐵路兩旁、中小城市,建立農村根據地,擴充軍隊;彭真、李立三等主張不放棄長春、四平等大城市,爭取優勢,以城市為中心,抗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林楓批評林彪一仗不打,一直退到這裡,「逃跑主義」。高崗贊成林彪等人的前一種意見。會議先後開了月余,黃克誠向中央提出:無黨組織、無群眾支持、無政府、無糧食、無醫藥、無衣服鞋襪,建議「避免」決戰,保存實力,時機成熟再出擊。最後以彭真等後一種意見確定下來,作出了《東北大會戰部署》。東北局把主力部隊集中於南滿大城市周圍,企圖「獨佔中長路和各大城市」。我軍奪長春、四平後,東北局部署守四平保長春,甚至提出變四平、長春為「馬德里」的口號。高崗當即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我軍現有力量和頑軍決戰條件不成熟。林彪在會上受了批評,對高崗說,這樣下去要誤事的,你找個理由回延安一趟,把這裡的情況和我們的意見向毛主席講一講,建議中央派少奇來主持工作,高崗說:「行」。後因解放哈爾濱戰事緊張未成行。

彭真對會戰持樂觀態度,特別是3月18日佔領四平,殲敵4000人,解放長春後彭真在長春召開的幹部會上說:「本溪、四平、長春幾個戰役後,東北形勢已變,轉變到根本上對我們有利」,現在「優勢已到手,問題是鞏固優勢」。劉少奇依據他去年11月7日電報指出的「翌年春天」大決戰的目標,支持會戰,中央給林、彭、羅的電報說:為「和平民主,甚為英勇,請你們再接再勵,堅持到最後勝利,把四平變成『馬德里』。」中央把東北勝利寄托在「最後一戰」上。

東北解放戰爭中,我軍四次攻守四平,兩勝兩負,是最棘手的戰場。首次我軍佔領四平、長春等大中城市後,東北局主要領導,產生了樂觀情緒,在國民黨軍大批北進時,東北局對「大會戰」勝利信心十足,說「此次作為決定我黨在東北地位之最後一戰。」中央在致林彪的電報中也說:前線一切軍事、政治指揮,統屬於你,不應分散。如因工作繁忙,需人幫助,則可考慮調高崗同志來助你;東北戰爭,中外矚目,必須在四平、本溪兩處將頑軍打得精疲力竭。電報最後說:「以期必勝,望深入教育,一體遵行」。

高崗、黃克誠等幾次提出「避免應戰」的意見,讓敵拉長分散,再選其弱點,各個擊破。連手握全權決戰指揮權的林彪也不同意決戰,但他不能不執行中央的上述命令和東北局的部署。

我軍佔領四平、長春後,東北局主要領導對停戰談判抱希望,認為四平、長春保住,停戰談判達成,就可以「獨佔中長路和各大城市」。高崗不相信國民黨會停戰的,蔣介石要打內戰的主意已經暴露的明明確確,依敵我力量對比,我軍死守四平沒什麼意義了,他主張應該避免與強敵作戰。當時,我軍的力量與國民黨比較還差的遠,決戰必然輸多贏少。他認為把大城市撤出去,「讓敵人背上包袱,待他背的走不動時,我們有了鞏固的根據地和人民的支持,回頭再消滅他,我們就主動了」。黃克誠也有同感,他們給彭真、林彪和中央發電說:到東北的部隊經過幾次戰鬥,有的部隊人員消耗一半以上,連、排、班幹部消耗一半以上。目前雖能補充一些新兵員,戰鬥力已減弱。敵九十三軍到達,炮兵、坦克都用上來,四平堅守更困難。「四平守不住,長春亦難確保」。他意讓出四平、長春以求得一時停戰,「以爭取時間,休整主力,清剿土匪,鞏固根據地,以應付將來與敵決戰。」彭真、林彪和中央均未回電。

國共兩軍擺開會戰的架勢。4月18日守四平戰開始,國民黨軍副總長白崇禧親臨前線,協助杜聿明調集10個師組成「扇形攻勢」,以美式機械化部隊分南北兩路沿中長路氣勢洶洶北進,戰略是先奪南滿要點四平,然後追擊撤退的共軍。蔣介石說:「有『小諸葛』(即白崇禧)居中調度,東北之戰完全可以畢其功於一役」。

林彪根據東北局「大會戰部署」,調集重兵集結以四平為中心的百餘里防線,並下幾道命令,「人在陣地存」,把「四平變成馬德里」。

在「化四平街為馬德里」、「化長春變為馬德里」、「最後一戰,死守四平」的命令、口號下,我軍英勇作戰,堅守四平1月,殲滅敵萬餘人,使曾和日軍打過多次陣地的美械裝備、訓練有素、老兵較多、戰鬥力強的杜聿明部受到打擊,我軍亦傷亡嚴重。終因敵人機械化程度高,連續增兵,我軍腹背受敵,敵我力量太懸殊,在高崗支持下,中央命令未到前(中央撤退命令19日下的),林彪被迫於5月18日撤出戰鬥。這次撤退極為被動,我跑敵追,林彪落個「逃跑將軍」、「撤退將軍」的罵名。撤退路上無群眾,無根據地,無醫藥,無情報,甚至電報密本也沒有,指揮官不知部隊的位置和裝備,團、營、連失掉聯繫,一直退到松花江畔,林彪灰心喪氣跑到舒蘭才住腳,這是林彪軍事生涯中最為狼狽的一次。部隊士氣極為低落,給養奇缺,又避開大道繞山翻溝行走,大熱天戰士還穿著破棉衣行軍。奔波幾天才擺脫敵人的追擊。逃兵成風,連當營長的也逃跑投敵,甚至林彪作戰參謀處的人員叛逃,把我軍撤退計畫、行軍路線和軍隊實力等情況送給杜聿明,邀功領賞。撤退到鄭家屯,彭真主持召開會議,仍堅持守長春,不能再撤退了,不能撤的過猛。林彪主張大踏步後撤至松花江北岸。意見分歧,林彪徵求在北滿的高崗意見,高贊同林的意見,並建議棄守長春,「一直撤到江北,以圖再戰,否則現有力量被敵打光的。」

我軍撤出四平、長春後,國民黨窮追不捨,集中力量向北推進,5月23日進佔長春,28日人吉林,敵前鋒已抵達德惠、三岔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