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高崗在西北 第九章 開闢陝寧蒙邊根據地

高崗是伊盟地區點燃革命火炬,傳播革命真理,領導人民衝破黑暗,迎來曙光的第一個共產黨人。1926年秋,陝北革命初創時期,高崗隻身到伊克昭盟的烏審旗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員,在納林河成立第一個黨小組,播下革命火種。10年後的1936年春,他率騎兵團開到伊盟地區,貫徹執行黨中央《三五宣言》,開創綏蒙根據地。他堅持「接近上層,爭取中層,團結下層」和「不拉土豪劣紳」的方針政策,廣泛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黨組織和民族自治政權,擴充軍隊,戌守北邊,保衛黨中央,保衛邊區。在實踐中經受住了考驗,為我黨團結各少數民族共同抗日,探索了經驗,做出了貢獻,贏得了蒙古民族的愛戴,他們親切地稱「我們的高司令」。

1934年赤源縣蘇維埃政權成立後,沿長城的威武、清坪兩堡東、南地區成了解放區,長城北面有曹動之、吳亞雄、郝玉山等帶領游擊隊開展革命活動。1935年夏,靖邊解放後建立了長城、威武、清坪等區鄉政權,游擊隊活動異常活躍。秋冬,大部隊南下作戰,打擊「圍剿」蘇區的東北軍又遭錯誤的肅反,敵人趁機將魔瓜伸進靖邊等地。傅作義派一支騎兵部隊進駐張家畔,士兵著黃衣,馬是土黃色,故群眾稱「黃馬隊」。黃馬隊進駐後,勾結慣匪張廷芝和靖邊、橫山的駐軍、地方武裝以及投敵叛變分子,串通一起,四面出擊,為非作歹,「圍剿」蘇區,到處擄掠搶劫,捕殺共產黨員、游擊隊員、基層幹部,殘酷迫害群眾,破壞蘇維埃政權,逼迫群眾交糧送草,攤派苛捐雜稅,修寨建堡,成立保甲,逼民上寨,瓦解我黨政組織,加強反動統治。赤源縣六區主席投敵後向閆家寨子反動派遞送情報,密告游擊隊組織和活動情況,出謀劃策攻打蘇區黨政機關。八區主席楊國太叛變後充當了國民黨橫山縣威武堡清鄉團副隊長(51年被鎮壓),帶引國民黨隊伍多次襲擊我區鄉政府。。橫山縣五堡民團團總曹仰漢(後被鎮壓)帶領民團到威武、長城、清坪解放區清戶口、查「敵情」,建立「鏟共義勇軍」和「肅反」組織,進行「肅反」,消滅「赤匪」。他們組織建立連環保,一家有事,全甲擔保,隱藏不報,與「匪」同罪,先後殺害了我區鄉幹部許懷生、韓步雲、孫祥清、邵二騾、劉應歧、張文廣、張繼生等多人,嚴刑拷打赤衛軍幹部卜培英、張寶山等。在一片白色恐怖籠罩長城內外的情況下,革命隊伍內少數不堅定者動搖妥協,有的脫離革命隊伍,個別的投敵叛變;有的當了敵人的走狗,搖身一變成了「鏟共義勇隊」的頭頭,帶領還鄉團和投敵叛變分子,藉助黃馬隊勢力和熟悉當地情況大肆騷擾,使陝蒙邊界、長城內外我區鄉政府一度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堅持下來的工作人員隨游擊隊轉移到無定河以南山區活動。蘆河北及長城外被敵人侵佔,剛獲得解放的人民又處在黑暗統治的水火之中。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毛澤東同志代表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在瓦窯堡發表了《對蒙古人民的宣言》(亦稱三·五宣言)。「宣言」明確指出,在日本帝國主義進攻面前,蒙古人民只有兩條道路可供選擇:一條是「甘受日本帝國主義及中國軍閥的宰割,作他們的炮灰而趨滅亡」;一條是「乘機奮起,努力圖強,以爭得至尊的蒙古民族在全世界民族中享有完全平等的地位」。宣言以大量的事實,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正在妄圖實現其「欲佔領中國,必先佔領滿蒙;欲稱霸於全世界,必先佔領中國」的侵略野心。宣言指出日本侵蒙的目的是「把你們的土地當作戰場,人民當作炮灰,以達到它進攻中國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並最後消滅蒙古族。何況還有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國軍閥,作日本帝國主義的清道夫,加速內蒙古民族之滅亡。」

黨中央政治局於35年12月通過的《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中指出:「把蒙回兩族(首先是蒙族)反日、反中國統治者的鬥爭,提高到武裝鬥爭的程度,並把他們的鬥爭同我們的鬥爭直接結合起來。」宣言、決定為蒙古民族解放鬥爭指明了方向,全面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對蒙古民族的政策,號召蒙古族要「自覺組織起來,進行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軍閥於內蒙古領域以外,則誰敢謂成吉思汗之子孫可欺也。」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說:「少數民族,特別是內蒙民族,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直接威脅下,正在起來鬥爭……將和華北人民的鬥爭和紅軍在西北的活動匯合在一起。」

高崗以毛澤東指示為指針,以「宣言」、「決定」為武器,率部到塞外開展革命工作,計畫到東勝一帶開創根據地。

伊盟,位於鄂爾多斯草原和毛烏素沙漠腹地,在陝、寧、綏三省區交接處與山西晉西北隔河(黃河)相望,屬陝甘蘇區的北大門,又是日軍從綏遠向陝甘蘇區進攻的前哨重點,日偽、蒙奸和國民黨爭奪的焦點地區之一。開闢伊盟地區的革命工作,創造根據地,爭取與團結強悍的蒙古民族一道抗擊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侵略者,保衛黨中央在陝北站穩腳跟,保衛陝甘寧根據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伊盟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亂頻頻,也是物華天寶之地,盛產食鹽、煤炭、皮毛,又是中華民族發祥地——河套地區。據史志記載,遠古時期,這裡是汪洋大海,到侏羅紀變成了陸地,北部的陰山拔地而起,伊盟東部和接壤的神府、榆橫屬下游地段,地下水位高,沙泥土質沉積,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條件,形成茂密森林地帶。秦漢時代,毛烏素地區是「沃野千里食稼殷積」,「水草豐美」,「群羊塞道」的農牧業均為發展的「塞外桃園」。公元400年初,匈奴赫連勃勃在「駭浪驚濤」的無定河畔修築統萬城為大夏王朝國都,居民20萬,甚是繁華,是個「臨廣澤而帶清流」的都市。唐朝中後期,由於民族間紛爭頻繁,爭奪這塊寶地的戰爭迭起,屯兵、戰爭、開墾和放火燒荒致惡性循環,到公元八、九百年,逐漸退化到茫茫沙漠,統萬城(即白城)「深處沙漠之中」。清朝時期破壞更為嚴重,腐敗的清王朝以「借地養民」的名義,大量放墾,到解放時期伊盟80%土地沙化,沙漠面積達1750多萬畝。伊盟各族人民處在食不胞腹,衣不蔽體的境地。伊盟人民渴望革命黨來拯救。

伊盟地區是強悍善騎射的成吉思汗的發跡和陵寢之地。曾經在這裡發生反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和本世紀二十年代旨在反帝反封建王公貴族的「獨貴龍」運動,給予反動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日本侵佔東三省後勾結蒙奸德王和李守信侵佔華北和內蒙地區,妄圖征服滿蒙乃至佔領全中國。抗日戰爭中,日偽勾結國民黨反動派,把伊盟作為從北面進攻陝甘寧邊區的前哨陣地,與我爭奪甚為激烈。

1936年1月底,高崗帶騎兵團開到張家畔、龍洲界一帶活動,和這裡活動的曹動之蒙漢游擊隊會師。廣大群眾奔走相告「大紅軍上來了!」騎兵團和游擊隊形成打擊敵人的拳頭。正在策劃打擊「黃馬隊」的部署,黃馬隊慌忙逃回綏遠。高崗率騎兵團收復了張家畔作為立腳點,招兵買馬向伊盟地區擴展,相繼解放了檸條梁、掌高兔、大石砭、黃大梁、雷龍灣、巴兔灣、納林河等地區,拔除十多處敵人據點,恢複和建立紅色政權,發展黨組織,擴大紅軍,拓寬游擊區。1936年2月張愛萍為此作詩一首《長城揚威》:

瀚海萬頃起波瀾,長城內外鐵騎暄。

連克檸條(梁)張家畔,百里揚鞭奏凱還。

張家畔收復後,高崗指揮部隊乘勝開進伊盟的烏審旗,宣傳「三五宣言」,開展游擊運動。他針對蒙古民族好客、厚道和拈香拜把的風俗習慣,廣結「安達」(即拜把),交識了一批蒙古族上層人士和伊盟群眾,爭取團結蒙族和漢族聯合起來,一致對付日軍和國民黨軍閥,點燃了伊盟地區少數民族解放鬥爭的燎原烈火。

2月,高崗在榆地溝(現屬橫山縣塔灣鄉)何滿金家召開會議,研究決定成立烏審縣蘇維埃政權,在思家窪(即長城區所在地)宣布成立了伊盟地區的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和中共烏審縣委,設置一套與漢族地區一樣稱謂的黨政軍群機構,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田萬生,縣委書記趙成書,組織部長曹步誠,宣傳部長白永成,軍事部長李林凡,公安局長張文清。還組建了一支20多人保安隊,負責保衛蘇維埃政權。

這是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第一次建立縣級政權。烏審縣黨政機關建立後,高崗指揮騎兵團積極配合烏審縣新政權開展伊盟革命活動,宣傳中共路線、政策,做好內蒙古民族上層人士的統一戰線工作,在牧民中發展中共組織。高崗深入蒙族群眾,親自發展牧民武八石、蘭慶山、陶日告岱等加入中共組織。由於生活、語言、風俗不同,開展工作極為困難,派出去的幹部以放牧、趕腳、貨郎、行醫、安牙、畫畫、算命等為掩護,有的當喇嘛,學佛經,採取拈香結拜、送禮品等辦法拉關係、搞工作;有的打進王府內部,視探情報,分化瓦解,接近上層,爭取中層,團結下層。

烏審縣政府成立後上報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