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趙博生、趙登禹、聞一多、斯諾、夏明翰 83、聞一多——剃鬚明志 民主戰士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

——毛澤東

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團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競賽,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

——朱自清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

聞一多於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歡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极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國立山東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山東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彙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鬥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极參与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難的追悼會上,面對反動派的無理取鬧,肆意搗亂,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撼全國的即席演講。演講中,聞一多先生在嚴厲聲討反動派的無恥罪行和卑劣行徑的同時,也高度頌揚了李先生為民主與和平而獻身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而且還號召廣大民人民站起來,一起與反動派作堅決的鬥爭。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聞一多犧牲後,人們立其衣冠墓於西南聯大(今雲南師範大學校本部)「一二一」四烈士墓的前面,象徵聞一多作為導師引領青年為爭取光明前進。墓碑前石階上有一方石浮雕,上面的一柄長劍意喻聞一多是劃破黑暗的利劍。

毛澤東、朱德從延安分別電唁李、聞家屬,高度讚揚李、聞「為民主而奮鬥,不屈不撓,可歌可佩。」周恩來等參加國共和談的中共代表團從南京發來唁電,同時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強烈抗議。在上海各界舉行的追悼會上,鄧穎超宣讀了周恩來撰寫的悼詞:「今天在此追悼聞一多、李公朴兩先生,時局極端險惡,人們異常悲憤。但此時此地有何話說?我謹以最虔誠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絕,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殺人者終必覆滅。」

1949年,毛澤東在他著名的文章《別了,司徒雷登》中給了聞一多以高度的讚揚:「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毛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他們發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