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羅亦農、羅忠毅、羅炳輝、鄭律成、惲代英 74、鄭律成——隊伍向陽 腳踏大地

鄭律成用他熱血青春、音樂天才,在那艱苦的抗日戰爭年代,譜寫了一首首鼓舞人心、鬥志昂揚的樂曲。他把美妙的音符化作戰鬥的武器,在打敗中朝兩國共同的敵人——日本軍國主義的鬥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鄭律成(1918~1976年),原名鄭富恩,後因酷愛音樂,改名律成。他是朝鮮人,是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作者。

鄭律成,1914年8月27日(陰曆七月初七)生於韓國南部全羅南道光州楊林洞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原名鄭富恩。到中國之後,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曾先後更名為劉大振,金學海。後來由於對音樂的酷愛,正式取名為鄭律成,寓以音樂理想必定成功之意。

1933年5月8日,鄭律成和一批革命青年從韓國經由日本長崎輾轉到達中國上海,乘火車到達南京,進入「朝鮮革命軍政幹部學校」學習。同期入學者55人,(鄭律成的學號41號),學習軍事課和政治課,學員畢業都要從事反日秘密工作。

1934年,鄭律成畢業,留在南京從事秘密抗日活動,但他從未放棄對音樂的摯愛。

1936年春,鄭律成譜寫了他音樂生涯中的處女作——《五月之歌》。離弦之箭,一發而不可收拾。自此,他的音樂才思如湧泉水,得以淋漓發揮。

1937年8月13日,日寇大舉進攻上海之際,鄭律成到南京中央飯店去看望羅青,碰巧冼星海和畫家豐子愷也住在飯店裡。羅青即介紹鄭律成認識了冼星海。在與冼星海交往中,鄭律成為這位年輕的音樂家的愛國風範所折服,從而更加堅定了他用美妙的音符堅持抗戰的決心。鄭律成來到炮火隆隆的上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中。1936年9月,經姐夫朴健雄介紹,鄭律成結識了當時在上海的婦女救國會領導人杜君慧,深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他第一次了解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抗日根據地的情況,深感這是自己所嚮往的地方。

告別了親人和革命同志,鄭律成背著小提琴和曼陀鈴,帶著燙有金字的精裝本《世界名曲集》,邁著有力的步伐,行走在浩浩蕩蕩的隊伍中,來到了當時中國革命的心臟——延安。

1945年8月,抗戰勝利之後,在延安的朝鮮同志接到朱德總司令的命令「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及朝鮮境內作戰,解放朝鮮人民,我命令:現地華北對日作戰之朝鮮義勇軍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統率所部,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並組織在東北之朝鮮人民,以便達成解放朝鮮之任務。」

9月初,朝鮮軍政幹部和義勇軍戰士離開延安向東北進發,組織上批准鄭律成和丁雪松夫婦一起去朝鮮參加人民共和國的建設,行前,全體在羅家坪拍了合影。

1950年7月,由於丁雪松同志的工作變動,經周恩來總理與朝鮮金日成主席協商,將鄭律成夫婦一同調回中國,鄭律成由此正式加入中國國籍。

從50年代到60年代,他以空前飽滿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音樂創作中。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樂曲,這些樂曲幾乎占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三。正當他滿懷壯志,全身心地投入創作的激情中,「文化大革命」扼殺了他全部創作靈感。

1976年10月,一場噩夢終於結束。鄭律成欣喜萬分,長期積壓的創作激情如同火山噴發,他竭盡全力挽回過去的損失。然而,他卻倒下了1976年12月7日,當他從張家口看完京劇回到北京後,突發腦溢血,帶著他那壯志未酬的一腔宏願與世長辭。

一顆樂壇巨星隕落中華大地,安息在他深深熱愛的異國土地上。他將與軍歌一樣,像一座永恆的豐碑,永遠樹立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