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克勤、王若飛、鄧萍、鄧中夏、鄧恩銘 12、王若飛——獻身革命 視死如歸

為了保存一個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萬人的解放事業,遭到千萬人的唾棄,那活著還有意思?

——王若飛

王若飛(1896~1946年),貴州省安順縣(今安順市)人。中共黨員,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王若飛青年時代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討袁運動。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6月,同趙世炎、周恩來等發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曾任中央執委會委員,積極從事馬列主義的宣傳。同年秋,同趙世炎、陳延年等一起,由阮愛國(即胡志明)介紹加入法國共產黨。1923年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4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5年3月回國,先後任中共北方區委巡視員、中共豫陝區委書記,領導了河南黨的建設和工農運動。1926年調上海任中共中央秘書部主任(即秘書長),參與處理中央日常工作,並參與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組織領導工作。

大革命失敗後,他先後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農民部部長和宣傳部部長,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下堅持鬥爭。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後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中國農民協會駐農民國際代表,併入列寧學院學習。1931年回國,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員,參與領導西北地區包括陝、甘、寧、晉、綏、新等地農民鬥爭,開展土地革命。後在包頭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在近6年的鐵窗生活中,他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前夕,他被黨組織營救出獄。同年8月到達延安,先後任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1938年起任中共中央華中工作委員會、華北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兼任八路軍副參謀長。

1940年起歷任中央秘書長、中央黨務委員會主任等職。其間,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許多政治、軍事文章,參與研討和制定了許多關於抗日根據地建設的政策、指示,對推動抗日根據地各項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抗戰勝利前後,他曾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之一,多次參加同國民黨的談判。1944年5月,他作為林伯渠的助手赴西安、重慶,與國民黨談判。他還協助董必武主持中共南方局的工作,11月起任中共南方局工委書記,負責主持南方局日常工作,廣泛團結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共同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鬥爭。

1945年6月,他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同年8月,抗戰勝利後,他作為中共代表,隨同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參加國共兩黨和平談判。重慶談判期間,他日夜操勞、嘔心瀝血,協助毛澤東、周恩來工作。1946年1月,他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在會上,他按照黨中央要求,既堅持原則,又掌握靈活的鬥爭策略,在改組政府和國民大會等重大問題上,團結各民主黨派,同國民黨的獨裁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1946年4月8日,王若飛攜帶著中共代表團就憲法、國民政府組成等問題同國民黨談判的最後方案,同秦邦憲、葉挺、鄧發和黃齊生等,乘飛機離開重慶返回延安,準備向中共中央請示彙報。因天氣原因,能見度很低,飛機中途迷失方向,不幸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上撞山墜毀,同機13人全部遇難,王若飛時年50歲。

毛澤東為「四八」烈士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周恩來得知王若飛遇難後,悲痛地說:「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一種力量,失掉一種鼓勵,失掉了一個幫手。」王若飛以自己的生命,實踐了他「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諾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