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克勤、王若飛、鄧萍、鄧中夏、鄧恩銘 11、王克勤——愛兵模範 殺敵英雄

蔣介石一個旅也換不來我一個王克勤!

——劉伯承

王克勤(1920~1947年),安徽省阜陽縣人,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愛兵模範,一級殺敵英雄。

王克勤,1920年生於安徽阜陽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9年7月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1945年10月,在邯鄲戰役中被解放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從國民黨軍隊解放過來的王克勤,在加入人民軍隊一年零九個月時間裡,迅速成長為一名有著高度階級覺悟的革命戰士。他最大的貢獻是創造了以「思想互助、技術互助、生活互助」為內容的王克勤帶兵方法。

解放戰爭初期,由於連續行軍作戰,部隊減員很多,大量翻身農民和「解放戰士」補入部隊。如何使老骨幹、新戰士、解放戰士三支力量擰成一股繩,迅速形成戰鬥力,是當時全軍都在研究的課題,也是身為機槍班班長的王克勤帶兵首先遇到的問題。

王克勤對班裡同志說:「中國有句老話,叫作『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現在,這句話可以改成『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他在班裡成立了思想、技術、生活互助組,組長大伙兒推選,自由結合編組。

思想互助的主要辦法是開展以訴苦活動為中心內容的思想政治工作。班裡戰士有了思想疙瘩,王克勤總是耐心說服,從不耍態度、發脾氣。

技術互助的目的是儘快提高軍事素質。因為戰鬥頻繁,新同志一參軍就得打仗。王克勤說:「沒有不能打仗的兵,就看排長和班長怎樣帶。」他提出勇敢與技術結合,戰鬥與訓練結合的口號,帶領戰士從難從嚴進行軍事訓練。班裡有一挺日式歪把機槍、一挺蘇式轉盤機槍,經他言傳身教,全班戰士人人都會兩種機槍的拆卸、組裝和使用。

生活互助一開始也稱體力互助。部隊天天行軍打仗,甭說是新兵,就是老兵,體力有時也吃不消。王克勤常說的一句話是:「咱窮兄弟在一起幹革命,求解放,應該比親兄弟還要親。」部隊過河時,他把受傷的戰士一個個背過去;部隊宿營後,他忙著燒水給戰士們燙腳、挑泡……

王克勤的「三大互助」帶兵方法,在作戰時集中表現為戰鬥互助。這種互助,在徐庄戰鬥中得到了充分發揮。

1946年10月初,國民黨軍「王牌」11師北犯,妄圖打通濟(寧)菏(澤)公路,進攻我魯西南解放區。18旅迅速集結在巨野縣龍固集、張鳳集一帶,王克勤所在的1營奉命在徐庄阻擊敵人。

徐庄堅守戰中,敵人整整攻了一天,6架飛機輪番轟炸,向村子打了2500多發炮彈,全村30餘間房子,除了一間小茅棚外,全被炸毀。王克勤率領的兩個戰鬥小組一直堅守在村子的最前沿。

敵人穿著白衣裳攻上來了,王克勤立即提醒大家:敵人穿白衣是怕被飛機誤炸,我們越是接近敵人,敵機也就越炸不著我們……

在激烈的戰鬥中,王克勤率領他的機槍班,團結互助,靈活轉移陣地,一連殲敵123名,全班竟無一人傷亡。戰鬥結束後,18旅給王克勤班記了集體一等功。整個班一下出了3個戰鬥英雄,其中就包括「膽小鬼」白志學。

徐庄戰鬥使王克勤「三大互助」帶兵方法得到重視。18旅和第6縱隊及時總結了王克勤的團結互助經驗,受到劉伯承、鄧小平的高度重視。他們指出,王克勤班開展的團結互助活動,是適應戰鬥需要和部隊情況應運而生的一個典型,是廣大戰士高度的政治覺悟和革命友愛精神相結合的產物,對鞏固和提高部隊戰鬥力有著極大的意義。晉冀魯豫野戰軍專門發出指示,要求所屬部隊廣泛開展王克勤運動。

1946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機關報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王克勤運動的興起,迅速提高了我軍的戰鬥力,使前線「屢次大捷」,加速了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在短短時間裡,大批王克勤式的模範班、排和英雄人物湧現出來。

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7月10日19時,第6縱隊打響了進攻定陶城的戰鬥。經過6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於11日夜1時全殲守敵,創造了以1個縱隊在攻堅作戰中殲敵1個旅的新紀錄。在這次戰鬥中,王克勤率領全排奮勇登城,身負重傷後仍堅持指揮戰鬥,因流血過多,英勇犧牲,年僅27歲。為了紀念王克勤,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將王克勤所在的排命名為「王克勤排」。中共定陶縣委、縣政府決定將縣城北門命名為「克勤門」。

王克勤生前所在連,幾十年來堅持學習王克勤不動搖,該連每次集合點名,總是第一個喊響王克勤的名字,然後全連齊聲答「到」,表示王克勤永遠活在他們的行列中。1990年12月,中央軍委授予該連「尊干愛兵模範連」榮譽稱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