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全面復出:衝破「兩個凡是」的禁區 四、不要爭論姓「社」姓「資」

1977年7月16日召開的黨的十屆三中全會通過決議,恢複鄧小平原來擔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職務。在那陣陣熱烈而真誠的掌聲中,73歲的鄧小平異常平靜,只是微笑著向大家致意。此刻他心中並不輕鬆,他深深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剛經歷十年浩劫的中國百廢待興,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強大中國談何容易,這副擔子好重啊!

復職後的鄧小平,第一個決策就是為那些在不正常的年月含冤者平反昭雪。儘管阻力重重,但是必須還清白於天下。彭德懷、劉少奇、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終於獲得了公正的評價,其他在「文革」中蒙冤遭迫害的人和錯誤定性的事件(如「二月逆流」、「七·二零事件」、「天安門四五事件」等)都得到了公正的結論。

為了共和國的前途,許多老革命家如彭真、陳雲、聶榮臻、王震等又恢複了在黨內、軍內的職務。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還提拔了一批年輕一點的領導人,他們包括:胡耀邦、方毅、耿飈、趙紫陽、彭沖、烏蘭夫、韋國清等。

1980年11月1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華國鋒辭去了中央主席、軍委主席的職務,胡耀邦當選中央委員會主席,鄧小平為軍委主席。

1982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十二屆一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鄧小平為軍委主席,黨中央新的領導班子開始著手設計改革開放的新中國的宏圖。

鄧小平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可是社會主義的中國走向富強的道路在哪裡?世人矚目。「摸著石頭過河」,這是鄧小平最初的發展思路。只要敢闖、敢為天下先,才有生路。於是,中國踏上了一條改革開放的「不歸路」。

說改革,中國要改的東西太多了,經濟體制要改革,政治體制要改革,甚至連國人的思想觀念也要來次改革。改就是要去掉一些舊的,自然要補充一些新的,新的哪裡來?國內新的可以補充,可畢竟有限,中國人開始放眼於國門之外,實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

1985年10月15日,鄧小平在會見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喬治·布希時指出,中國的改革是一種試驗,要走一步看一步,不斷總結經驗。他說,我們正在進行的這場改革從某種意義上是一場革命。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的提出,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的召開,整整14年的歷程,中國城鄉的變化遠遠超過了以往40年的變化。農民富了,城市人也富了,萬元戶、十萬元戶甚至百萬富翁也有了。中國真正從「階級鬥爭為綱」的噩夢中醒來了,並步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取得巨大而輝煌的成功。

1992年1月,已是88歲高齡的鄧小平再次踏上處於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開始了他的南方之行。

看到自己設計的改革開放之路經中國南方帶來的種種喜人景象,鄧小平會心地笑了。這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成果。他似乎並不滿意於中國人過於求穩的思維方式,及時在南方談話中補上了他的「三點」思路,即:思想要解放一點,膽子要大一點,步子要快一點。

在南方一城市視察時,鄧小平又一次對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些爭論作了具有戰略意義的評判:許多東西不要總問它姓「社」姓「資」,只要對人民有利,就可取。

這一論斷,再現了他在60年代的「貓論」的影子。其實,這些都統屬於鄧小平經濟建設謀略的同一體系,只是60年代是為渡險關的應急之策,而今天則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策。

有人問鄧小平,中國的步子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是不是走出了社會主義的範疇?

鄧小平沒有正面回答,只是告訴這些人,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股票不是資本主義獨有,市場經濟也可引入社會主義國家,只要對中國經濟建設有益的,我們可兼容並包,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變!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快步向一個全新的世紀邁進!

1992年元月,港報發表了鄧小平的談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也給中國的春節團拜會上注入了新的內容。他們互相詢問鄧小平談話的內容。

為了統一全黨的思想,全面貫徹鄧小平的談話精神,中央曾向高層幹部和機構下發了「白頭文件」以供全面理解精神。

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決定將鄧小平的談話作為黨的文件下發給全黨、全國人民學習貫徹,在全國掀起了學習貫徹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熱潮。

在共和國歷史發展的重大關頭,鄧小平總共發表了四次談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經過了十年改革開放,渡過了三年治理整頓,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出現新格局,而且國內經濟面臨著新困難,又有人害怕改革開放,主張走回頭路的重要時刻,鄧小平發表了第四次談話,就是1992年1月的南方談話。

這次談話,為中國今後發展的道路,從根本原則上起到了正本清源的指導作用。今後,中國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扭住發展生產力不放,把現代化建設搞上去。

改革不會完美無缺,更不會一路順風。每遇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現一些曲折、溝坎之時,總有一些人否定改革開放的方針及路線,要將中國重新拖回到舊體制上。因此,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路線以來,鄧小平多次向全黨全國全世界鄭重聲明:改革開放的路線和政策不會變、不能變、不許變。鄧小平的每次鄭重聲明,都是對改革者、開拓者的披荊斬棘的壯舉鼓勁,對動搖者、拖後腿者的一聲棒喝。

1988年到1989年這兩年,中國的改革進入了關鍵時刻,由於新舊體制的轉換和相觸進入膠著狀態,改革的步伐難以跨大,而舊體制復活的勁頭攛升,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艱苦和困擾。類似「眼前一片朦朧」、「怪圈」、「兩難」、「死亡谷」、「此題無解」等標題和詞句在一些報刊雜誌上出現的頻率增多。

在關係到改革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尖銳地提出了我們應當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來對待改革的問題。他指出改革是一場革命,在解放生產力的同時,也強調指出改革是一場試驗,帶有風險是繞不過的,除非我們不前進。「膽子要大一點,不要怕風險。如果前怕狼後怕虎,那就走不成路。」鄧小平還提出「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也準備好對策,這樣,即使出了大的風險,天也不會塌下來」。總之,對於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只能靠更深化的改革來解決,停滯和倒退只會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更加難以解決。「有問題要及時妥善解決,不能停滯或倒退,停滯是沒有出路的」。鄧小平這一改革的新思想,使全國人民振奮了精神,明確了方向,又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艱苦而又細緻的工作。

1989年平息發生在北京的那場政治風波以後,有一部分人被面前的困難嚇住了,也有人把全部的賬歸結在改革開放的身上。中國將往何處去成為全國人民急盼解決的問題。

鄧小平再次在中國命運最關鍵的時刻說了話:「是不是因為發生了這次動亂,我們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就發生了問題?」「不是!我們沒有錯!」「我們的一些基本提法,從發展戰略到方針政策,包括改革開放,都是對的。要說不夠,就是改革開放得還不夠。」「以後我們怎麼辦?我說,我們原來制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照樣幹下去,堅定不移地幹下去。」鄧小平的回答撥開了迷霧,全國人民堅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在治理整頓、深化改革中,控制了通貨膨脹,完成了治理經濟秩序的預定目標,同時在放開價格、擴大流通等領域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20世紀90年代初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年份,當時國內外形勢都十分有利。我國在動蕩不安的國際環境中,在多邊關係和國際活動中提高了國際地位和聲望。這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外部環境。能否把我國的經濟建設搞上去,能否抓住難得的機遇,至關重要。

然而,在反對資產階自由化思潮的同時,出現了否定改革開放政策的情緒。對於改革的方針、政策,有人要分析姓「社」還是姓「資」;對於經濟特區,有人認為是在搞資本主義,不僅在理論上造成了混亂,在客觀上也阻礙了改革的步伐。

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鄧小平通過南方談話,總結了改革開放十幾年的經驗,深入闡明了改革對於社會主義前途的重要性,澄清了理論問題,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增加了新內容。鄧小平回答了「左」的思潮對改革開放造成的困難和對它前途的挑戰,深入地、系統地闡明了改革開放的綱領、方針和原則。

鄧小平尖銳地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