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全面復出:衝破「兩個凡是」的禁區 三、為知識分子正名

十年「文革」劫難,中華民族遭受了嚴重摧殘,而受害最重的首推科技戰線。在那個年代裡,科學技術被視為「資產階級學術」,科學技術工作人員被視為「臭老九」。是非顛倒,蒙昧盛行,文明窒息。

1977年5月,面對剛剛從惡夢中醒來的國家,鄧小平沉重地提醒國人,「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和教育整整落後了20年」。並號召人們:「科技和教育,各行各業都要抓。」

1978年3月18日,飽受動亂之苦的科技戰線迎來了一個輝煌的日子。這一天,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開幕了。

近6000名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濟濟一堂,暢所欲言。這是經過10年浩劫後科學界的一次大盛會。開幕式上,鄧小平發表了長篇講話。他用大量的篇幅從理論上和實踐上論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鄧小平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

鄧小平強調指出: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同時,他對科技工作的具體環節、具體問題都作了重要的指示,提出了解決的措施。他提出重建國家科委,從而有一個機構,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安排、統一指導協作我國的科學工作。

鄧小平還提出在科技領域要實行獎懲制度;他要求高校要成為科研的生力軍;他提出要保證科研人員的科研時間,使科研工作者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去,並鼓勵一頭鑽進科研裡面的人;他還提出科研經費要增加。1980年他大聲疾呼「教科文衛的費用太少,不成比例」,「我們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衛費用不可。」他還提出要開展學術交流,「學術刊物要辦起來,要解決一下科研教育方面的出版印刷問題,並把它列入國家計畫。」

抓住科技不放鬆。1992年,88歲高齡的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仍苦苦叮嚀:「近一二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我們自己這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得這麼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近十幾年我國科技進步不小,希望在90年代,進步得更快。」因為鄧小平深深懂得,國家富強,民族昌盛靠的是科學技術。離開科學技術,一切目標、理想都會付之東流。

1988年9月12日,鄧小平在一次聽取彙報的會議上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

在「文革」的余塵尚未完全消散的背景下,鄧小平以巨大的理論勇氣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在中共歷史上首次把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科學技術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基礎的生產力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對當代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在率領中國人民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根據國際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新態勢,構建起指引新時期科技發展的戰略思想。

鄧小平的科技思想的形成與他對世界形勢的判斷和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分不開。全球性的戰略眼光得益於一種開放的思維和胸懷。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鄧小平多次出國參加重要國際會議和進行國事訪問,在國外目睹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人類的物質文明以及整個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這些無疑在他內心深處引起強烈震撼。1985年,鄧小平指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1987年,他又強調:「現在世界突飛猛進地發展,科技領域尤其如此。中國有句老話叫『日新月異』,真是這種情況。我們要趕上時代……」

1988年,鄧小平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指出:「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里,中國不能安於落後,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搞這個工程就是這個意思。還有其他一些重大項目,中國也不能不參與,儘管窮。因為你不參與,不加入發展的行列,差距越來越大。總之,不僅這個工程,還有其他高科技領域,都不要失掉時機,都要開始接觸,這個線不能斷了,要不然我們就很難趕上世界的發展。」

科技的發展,其核心是人才問題。鄧小平基於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求,一再強調要有戰略眼光,要懂得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懂得教育的重要。「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體制等方面的原因,科技發展與經濟發展相互脫節,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遠遠沒能發揮出來。有鑒於此,鄧小平一面決定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一面著手解決科技體制問題。1985年3月,中共中央做出《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從宏觀上制定了科學技術必須為振興經濟服務、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等方針和政策,從而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中國人應當以自己的方式發展自己的高科技。鄧小平認為:「只要我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力量統一地合理地組織起來,人數少,也可以比資本主義國家同等數量的人辦更多的事,取得更大的成就。」1986年3月,鄧小平親自批准實施瞄準世界高新技術前沿的「863計畫」。1988年8月,國務院批准實施以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為宗旨的「火炬計畫」,先後批准建立了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從此迅速壯大。

鄧小平科技思想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升華。當今世界「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1988年9月5日,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鄧小平說:「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的這一論述精闢地闡明了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首要推動力,繼承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學說。

1977年,「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工作開始進行。在一次教育座談會上,鄧小平說,他願當教育界的後勤部長。他作為一代偉人,是從未來的長遠角度來對待教育這一問題的。鄧小平指出:「教育要狠狠地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我的抓法就是抓頭頭,抓方針。重要的政策、措施,也是方針性的東西,這些我是要管的。」在1977年,鄧小平就提出願當科技教育界的後勤部長。

在1978年3月18日的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再次強調要抓教育。他認為,教育事業,絕不只是教育部門的事,各級黨委要認真地作為大事來抓,各行各業都要來支持教育事業,大力興辦教育事業。鄧小平在講話中說:「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於教育,我們要全面地正確地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業有一個大的發展,大的提高。」

在教育的撥亂反正工作中,鄧小平不僅從理論上闡述了教育的改革、發展方向,還身體力行地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

教育戰線遭受的破壞之一是高考制度被破壞。因此,大批德才兼備的有志青年被拒之於高校大門之外,教育、文化質量下降。鄧上平為此提出:「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好辦法。」「今年就要下決心,恢複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鄧小平在同方毅、劉西堯、雍文濤、李琦談話時,還建議要恢複招收研究生,增派留學生,想辦法聘請外國專家來中國講學。

鄧小平又針對學校存在的一些「文化大革命」遺留問題提出,撤走「文化大革命」中進駐學校的工宣隊,恢複科研人員職稱,並提出科學研究機構要建立技術責任制,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

重視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落實廣大教師的政策,改善他們的待遇,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文化大革命」中,教師作為「老九」對待,他們的積極性、熱情都受到傷害,心靈的創傷是極其嚴重的。

早在1977年,鄧小平就大聲疾呼:「人民教師是培養革命後代的園丁。他們的創造性勞動,應該受到黨和人民的尊重。要確實保證教師的教學活動時間,要關心他們的政治生活、工作條件和業務學習。對於在教學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