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黃澤如風塵僕僕趕回闊別三年的故鄉,世事難料,沒想等待他的卻是一連串不好的和令他痛心疾首的消息。首先,他的父親黃敬芳在他剛剛去南洋的第二年,就因病帶著亦榮亦辱亦喜亦悲的心情,和對遠方兒子的無比牽掛撒手人寰了。這個消息對黃澤如來說,不啻晴天霹靂,他連站都站不穩了,眼淚立時奪眶而出。

娘把黃澤如帶到黃敬芳的墳前,只聽「撲通」一聲,黃澤如已經兩個膝蓋齊刷刷跪在了墳前,哭起來說,爹呀爹!你兒子來遲一步了!兒子還沒孝順你老人家一天,兒子心裡有好多話都還沒來得及向你說,你也還沒有原諒兒子呢,你就這樣走了。兒子真是罪該萬死了!娘在一邊說,別看爹對黃澤如那樣絕情,把兒子從家裡趕走,其實,黃澤如並不知道,在幾個兒子當中,他爹黃敬芳最疼愛的就是老大黃澤國和最小的兒子黃澤如。想當年,黃敬芳不管走到哪裡,總是把兩個兒子掛在嘴上,那是他向鄉親們炫耀的資本,他總是以兩個兒子的出類拔萃引為自豪。可是,黃敬芳做夢都沒有想到黃澤如會闖下那麼大的禍,轉瞬間把他幾年來苦苦構築起來的那座自豪和榮譽的樓閣給摧毀了。黃敬芳榮極受辱,自然無法接受,一氣之下,把黃澤如趕到南洋去是很正常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黃澤如當初要是不去南洋,他又能躲藏到哪裡去?他能夠逃過那些官兵的追捕嗎?一提起官兵,娘不禁打了一個寒顫。娘說,兒呀,你在南洋好好的為什麼要跑回來?你就不怕官兵又來找你抓你?黃澤如忽然覺得幾年不見,娘一下子變得蒼老了許多,滿頭都是白髮。心裡想,這次回到南洋,誰知道自己要等到哪年哪月才能回來呢?而到了回來的那一天,娘一定已經很老很老,已經走不動路了。或許,娘已經早不在了,離開這個世界了,心裡不由得十分的感傷。他望著娘說,你放心,娘,我會小心的。黃澤如告訴娘說,這次他是回來招募那些農人的,他說他已經在南洋跟人家簽了一份有關開發土地的合約,他要把那些過苦日子的農民都帶到南洋去。讓他們去南洋過好日子。他說爹在世時最想替鄉親們做事了,要是現在爹還在的話,也一定會支持他這樣做的。

娘不再說了。兒子不管是對是錯,她都能夠相信他,理解他,支持他。中國傳統女性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女性,她們對丈夫對兒子的寬容和愛是驚人的,透過幾千年的人類文明隧道,彷彿可以看到那一個個母親和妻子像一座座高而明亮的燈塔,在照亮她們的兒子和丈夫一路向前。

除了父親辭世,還有一件讓黃澤如既傷心又感到震驚的事,那就是才短短三年時間,他一直所鍾愛的家國已經變得更加的衰敗無能,百姓的生活也已經變得更加的痛苦不堪,泱泱的大清國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個病入膏肓、行將就木的老人。就在黃澤如回國前不久,由英、法、德等國組成的八國聯軍已經砸開國門,打到了北京城。那是滿清政府最為恥辱和黑暗的一天。據說,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起因是中國人攻擊了外國人,那種說法不免有點牽強和荒唐。那時,全國各地已經陸續來了一些國外的傳教士,他們在中國修建教堂,廣納信徒,並且收養了大批的中國孤兒,教他們唱歌跳舞認字。許多中國人都不明白那些外國人到底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為什麼會那麼好心去做那些本不該由他們去做的事。他們百思不得其解,認為外國人那樣做肯定有他們不可告人的秘密。當時到處流傳著一個中國人說的一句超級荒謬的話,他告訴人說,據說人眼睛裡的眼白可以提煉白銀,那些外國人就是打算把中國人的孩子養大,然後挖他們的眼睛提煉白銀的。

這句話提醒了正在疑惑的中國人,大家非常氣憤,於是一夜之間把那些「圖謀害人」的傳教士統統殺掉。這個事件導致了八個國家聯合起來向中國人「討公道」。

那個傳說當然是太荒謬了,是入侵者的一種借口。而事實是,從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起,帝國主義就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的熱潮,拚命掠奪中國,在中國強佔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不斷加劇,中國出現了維新派和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直接阻礙了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一九〇〇年,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英、法、德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在大沽口進行威脅,五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王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佔據上風。

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干涉。五月二十八日,由八個國家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北京。因此,從根本上講,那些外國佬們不過以中國人殺外國人,清朝政府仍然放任不管,甚至於加以庇護當做一種借口,乘機舉兵中國。其真實目的就是要撲滅義和團的反帝鬥爭,擴大對中國的侵略,瓜分中國的財富。於是,一九〇〇年六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奧八國組成侵略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直取北京。八國侵略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慘絕人寰,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此次中國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永遠無法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可悲的是,當外國列強用堅艦和重炮搗毀大沽口炮台後,除了受到京津鐵路沿線義和團和部分清軍愛國官兵拚死抵抗外,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光緒,這個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繼大統的皇帝,早已攜侍從隨慈禧太后跑到西安避難去了。留下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乞和,並於一九〇一年九月七日在北京正式簽下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主要內容包括懲辦「得罪」列強的官員;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建立和參加抵抗侵略軍的各種組織;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分三十九年付清,本息九億八千萬兩白銀;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駐兵,中國人不準在區內居住;平毀大沽口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炮台;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

《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便完全淪為半殖民地。面對山河破碎,國已不國,黃澤如不禁唏噓,不知道中國今後將淪落到何等地步。他真恨不得能重返京城,去斥責那腐朽無能的朝廷,去和那些外國列強決一死戰。但他知道那樣做無異於以卵擊石,他不可能傻到那種地步,他已經不再是學生時代的他了。衝動和狂熱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他已經開始變得理智和成熟。悲憤的情緒促使他加快了招募墾農的計畫和步伐。國家已經徹底沒有希望了,朝廷已經把百姓拖到了越來越黑暗的境地之中。他只能遠離這裡,讓更多的百姓遠離這裡,在那遙遠的南洋找到一塊凈土,耕耘播種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考慮到幾年前的那件事,黃澤如在招募墾農時盡量不事招搖,以免引起官兵對自己的注意而帶來麻煩。黃澤如壓根就沒有想到招募墾農會遇上那麼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他本以為此舉可以為自己苦難的同胞謀一條生路,遠離這個已經完全失去了希望的國家,沒想事與願違,那些農民根本就不買他的賬,儘管他苦口婆心在作宣傳作解釋,人家就是聽不進去,認為黃澤如在白天說夢話,要不就是在欺騙大家,心裡另有什麼企圖,擔心像被賣「豬仔」一樣給賣到南洋去。其實,黃澤如雖然出身農家,但從根本上講他是一個讀書人,書獃子。他並不了解農村和農民。中國的農民是相當保守的,特別是在當時,交通相當不發達,一個普通人的活動半徑也不過在幾公里之內,更何況一個農民。

就是現在,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一句話說,父母在,不遠行。還有一句話說,金窩銀窩不如家裡狗窩。因此,也依然存在戀土的思想。既然如此,誰又願意到那個誰也沒有去過沒有見過的地方?那是哪呢?天邊?還是海角?天邊看不見,海角摸不著。說穿了,就是對南洋不了解,對黃澤如不信任。黃澤如急在心裡,他為鄉親們的愚昧麻木感到痛心,甚至於感到氣憤,他並不明白,他的這些鄉親們完全和他這個讀書人不同。讀書人太敏感了,動不動就無病呻吟,農民則不然,他們已經習慣了過那種苦日子,已經習慣了朝廷的腐朽無能和黑暗統治,他們逆來順受,隨遇而安。黃澤如頓時有一種很深的失落感,覺得理想和現實之間,其實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距離,他覺得自己實在是庸人自擾,自作多情了。

但他又不能就此作罷,《墾約》都在南洋跟人家簽訂了,他怎麼可以放棄努力,一個人灰溜溜回到南洋呢?讀書人倒是有讀書人的辦法,他把南洋的情況,包括語言環境、當地氣候、生活習俗、農耕習慣等等,一一寫在紙上,並張貼到四鄉八村,當做招農廣告,鼓動大家的報名熱情。那些長年足不出戶的農民終於被他的誠摯和異國的風情所感動,所吸引。或者說,都想開了,都想明白了,紛紛報名加入墾農隊伍。

黃澤如的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