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最笨升遷之道 第三十四節 明爭暗鬥

新年過去不久,劉松山、劉典、蔣益澧所部各路大軍收復嚴州得手,兩萬餘守城的太平軍將士死傷大半,余部突圍出城,撤往湯溪。

消息傳到婺源,左宗棠一面同曾國藩上奏朝廷,為出力員弁請功邀賞,一面著令各路人馬分別屯紮於嚴州城外東、西、南三面,就地休整,一面又遣楊昌浚連夜趕往嚴州,配合蔣益澧料理修繕城牆,重整府衙、學館,安置失散百姓回遷等諸多善後。

左宗棠在上奏朝廷時認為,收復嚴州,等於砍掉了金華的右臂。此時只要收復蘭溪,則水陸便能暢通,離收復龍岩、湯溪兩城也就不遠了。但他接著又向朝廷報憂:瘟疫流行,缺糧斷餉,全軍勉力支持。

左宗棠為什麼累次向朝廷述苦呢?這裡有個不為外人所知的情由。當時在浙各軍缺餉過甚,濟餉又不能按期撥付,左宗棠無奈之下,只好奏請朝廷想開一米捐解困。朝廷鑒於當時捐輸過濫未予准許。左宗棠迭次向朝廷述苦,並非為了表功,實是想讓朝廷知道,他想開米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並非跟風。所謂米捐,其實也是號召百姓拿銀子買官、買監生,只是換個說法而已。

湘軍幾次面臨斷餉斷糧危機,都是靠開捐輸渡過難關的。事實證明,倡開捐輸雖非明智之舉,但在軍興時期,卻的確不失為一種籌餉的好辦法。

左宗棠急於開米捐,還有另外一層,堵布益採購的洋槍洋炮已經從法國裝船啟行,不日即可抵浙。槍炮到後,就要大量地購進與之相配套的火藥、炮彈等物。若只有槍炮而無火藥、炮彈,採購這些洋槍洋炮又有什麼功效呢?

其實,左宗棠最早奏請開米捐以解軍需的摺子到後,恭親王是同意辦理的,但面稟兩宮太后說出自己的意見後,東太后慈安倒是無話可說,西太后慈禧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慈禧太后這樣對恭親王說道:「照說呢,餉需過大,靠開捐輸解困倒是個好辦法,咱們老祖宗也這樣辦過。不過,曾國藩在湖廣已經開過三次捐輸,勝保在安徽、江西也鬧了幾回。這麼一來,各省都開始熱衷於搞這個了。現在,曾國藩靠在江西、安徽、江蘇等省設厘局籌餉,勝保奏請把厘局一項在各省推廣,朝廷也答應了。我就想啊,這又是捐輸又是厘局的,咱們大清國這是在幹什麼呀?老祖宗的話說得明明白白,不到萬不得已,這捐輸一項萬不能開,一開就濫。要我說呀,左宗棠的這個摺子,就留中不發吧,看看再說。」

恭親王沒有言語,默默地退了下去,但對慈禧太后已是蓄了老大的不滿。恭親王奕自以為自己對慈禧太后是有恩的,對大清國是有功的。他雖面子上同意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做法,但心裡卻不希望簾內的人把手伸得太長。

奕其實大錯而特錯了。

奕時年不過三十二歲,正是風華正茂、才思敏捷的好時候。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是咸豐帝異母弟,因其聰穎過人,同族的人背地裡都叫他「鬼子六」。道光皇帝生前,曾賜其白虹刀以示喜愛。道光皇帝晏駕時,遺疏皇四子奕(因前三子早夭,奕實為長子)繼承大統,六子奕封親王輔政。按著道光皇帝遺命,奕登基即封奕為恭親王,但輔政一說卻不再提起。

咸豐帝崩,遺命隨行在側的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御前大臣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輔佐幼子總攝朝政,為贊襄政務大臣,仍將奕排斥在輔政之外。年輕氣盛的奕不甘心受冷落,竟以奔喪為名直赴熱河行宮叩謁梓宮,並與兩宮太后密謀,決定在梓宮南返的時候在京師發動政變,清君側,扭轉局面。叔嫂二人終於成功,奕於是得授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攬了全部朝政。

殊不知,慈禧太后亦非等閑之輩,她雖為女人,但掌權的野心卻比奕還大。

慈禧太后原名蘭兒,滿洲正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征女。蘭兒於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被選入宮,咸豐五年得咸豐帝幸臨有喜,封蘭貴人。咸豐六年,生子載淳,封懿妃。次年,進懿貴妃,開始受寵並時常替咸豐帝出謀劃策,在枕邊干政。

蘭兒從小識字,滿漢兩種文字皆通,進宮後更是開始模仿咸豐帝筆跡,幾至亂真。咸豐帝因之對其寵愛,時常也拿出無關緊要的奏件讓其批覽,她竟批得頭頭是道,就跟皇上批過的一般無二,咸豐帝本人也大加驚奇起來。咸豐帝崩,遺命八大王公大臣輔佐幼君贊襄政務,不準後宮參政。她卻不動聲色,暗中把身邊的太監安德海遣進京去,唆使在京主政的奕到熱河叩謁梓宮。

奕此時也正對皇兄把自己排斥到輔政之外大感不滿,得了她這話,馬上便向熱河狂奔。儘管當時肅順等人最怕他叔嫂二人串通發難,已提前作了防範,但慈禧還是在做了一番周密的安排後與奕見了面,並定下了政變的大計。梓宮回京後,政變成功,慈禧靠著奕的力量剪除了輔政的八大王公大臣,終於達到了垂簾聽政的目的。

依著奕的本意,兩宮太后久居深宮,不太懂得朝政,對朝政只要聽就可以了。哪知道慈禧的垂簾聽政只是自己耍的一個手段而已,她真正的目的,是要替幼君總攬朝政,親自來治理這個國家。這自然讓奕大感意外,卻又不能明著頂撞,只能對簾內交代的事拖著不辦。慈禧對奕的做法心知肚明,嘴上雖不說什麼,仍是張口一個恭親王,閉口一個小六子,但心裡已是蓄了老大的不快。

對叔嫂之間的這種勾心鬥角,作為外臣的左宗棠怎麼能知道內情呢?但對節制四省的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來說,對慈禧太后與恭親王之間的這種明爭暗鬥,不僅知道得清清楚楚,而且瞭若指掌。

當他得知左宗棠請開米捐的摺子被太后留中不發後,當即拜發一折,替左宗棠奏請在浙江倡開米捐以救急。曾國藩稱在浙開米捐為不得已之舉,並信誓旦旦地表示,一俟浙省局面緩解,即停止此捐,以防捐輸過多、過濫。

曾國藩的摺子依例先進軍機處,恭親王看了看沒有言語,當日即遞進宮中去。

慈禧太后翻了翻摺子,照樣先問了一下恭親王奕的主意。

恭親王答道:「稟兩宮太后,臣以為,既然左宗棠的摺子被留中不發了,曾國藩的摺子自然也不能允准,也留中不發吧。」從公講,奕說的是實情,照理也該這樣辦理。

但慈禧太后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一邊翻摺子一邊說道:「王爺說的是這個理兒,不過呢,這曾國藩和左宗棠又不一樣。左宗棠是浙江巡撫,但曾國藩可是替咱撐著東南半壁呢。他如今出面講話了,可見左宗棠手裡的確是短銀子了,顯然曾國藩也是沒辦法好想。曾國藩替咱們打了十幾年的仗,他的話不能說駁就駁。」

慈禧太后話畢,也不管恭親王是何態度,便把摺子往簾外一遞道:「著軍機處給曾國藩和左宗棠擬旨,曾國藩的這個摺子,准了吧。」

恭親王接過摺子,據理爭辯道:「稟太后,左宗棠的摺子留中不發,如今卻准曾國藩的摺子,朝廷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慈禧太后大聲道:「恭親王啊,朝廷這怎麼是前後矛盾呢?左宗棠是左宗棠,他左宗棠理應與曾國藩聯銜會奏的,可他自己就把摺子遞上來了。他眼中可以沒有曾國藩,但朝廷眼裡可不能沒有曾國藩哪!」

恭親王被慈禧太后的一頓夾槍夾棒的話給說得好半天不敢言語。他下去後,免不了在背後發了頓牢騷,轉日才著軍機處把聖旨擬出;又敕飭吏部、戶部及國子監,命將官員空憑、戶部貢照及國子監空白貢照,迅速頒往浙江巡撫衙門,以備開捐後使用。

左宗棠很快接到聖旨並隨旨頒到的吏部、戶部、國子監三種空白貢照,才知朝廷恩准浙江倡開米捐,是曾國藩再次奏請的結果,心裡就知自己奏請開米捐而未與曾國藩聯銜這件事,做得是唐突了。

送走傳旨差官,又將隨旨頒發的上萬張空白貢照著專人驗收領取,這才一邊喝茶,一邊感嘆道:「不是滌生大度,已經運到的洋槍洋炮,可不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了嗎?」

左宗棠連夜把按察使銜幫辦軍務之丁寶楨、候補道胡雪岩、即選員外郎原雲貴總督林則徐之子林聰彝、即選員外郎吳大廷等四人傳來,吩咐道:「本部院已接到聖旨,朝廷已准在浙省倡開米捐,並隨旨頒了一萬張空白貢照。你們幾位明日就帶上貢照,分頭到各地去勸捐。本部院適才在肚裡算了算,這一萬張貢照,少說也有一百萬兩的進項。不僅能助餉需,洋槍洋炮所用之火藥、彈子,也都有著落了。本部院要說的是,捐輸雖是無奈之舉,可也要甄別良莠,尤其是有些行為不端、稱霸一方的劣紳,他就算出再多的銀子,亦不能准他的所請。這是皇上家的法度,玩忽不得。各位可曾記住?」

四人一起答道:「撫台大人所言極是,我等遵照辦理就是了。」

左宗棠於是就把師爺傳來,先為每人發了五百張的貢照,這才又傳喚別人。

第二天,丁寶楨四人剛剛離開婺源不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