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四、蔣介石的槍杆子是怎樣煉成的

黃埔軍校開設之時只有極少軍械,後來蔣介石通過私人關係從石井兵工廠搞到500支步槍,而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於1924年6月16日入學為499人,同年11月30日畢業合格者為456人,這500支步槍及第一批學員,也就成為蔣介石發家的第一筆本錢。

在訪問蘇聯期間,蔣介石將其主要精力用於考察蘇聯紅軍各兵種、軍事院校、兵工廠以及紅軍的編製、管理、政治工作、黨代表制度等,而在後來的黃埔軍校及軍隊建設上,蔣介石也運用了其中的部分經驗,但這點並不是最重要的。對蔣介石來說,訪蘇的經歷奠定了其出任黃埔軍校校長的堅實基礎,並為其之後的飛黃騰達打開了通衢之路。

在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團體中,蔣介石的排名並不靠前,但前面的幾個人如胡漢民、廖仲愷、汪精衛三人都不具備軍事經驗,唯獨蔣介石擁有正規的軍校學習履歷並具備相當程度的軍事經驗(其在許崇智的粵軍多次擔任過參謀長)。許崇智是早期的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並在清末時已經做上協統(其叔祖父曾任浙閩總督),論資格比蔣介石要老得多,但他過於奢靡的軍閥生活作風則為黨人所不喜。

在當時來看,黃埔軍校校長在國民黨內可能並不算是特別顯赫的職位,但其潛力卻是無窮的。1924年1月24日,在蔣介石被任命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後,孫中山親自前往擬定校址察看,最終將校址設在黃埔島,也就是原廣東陸軍學校及廣東海軍學校校舍,因而新辦軍校又名「黃埔軍校」(正式名稱應為「國民革命軍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島位於離廣州20多公里的珠江下游,島上有一座長洲要塞,這裡四周環水,雖環境幽靜,卻是拱衛廣州之水路要衝。孫中山認為,在這樣一個軍事重地進行學習與訓練實屬相得益彰,這也符合了蔣介石當時的辦學理念:「不要以為學習與打仗是兩回事!」

據黃埔軍校教授部主任王柏齡回憶說,軍校籌辦之時,各人都認為訓練期間至少一年,而蔣介石獨稱三個月,並說如果再延遲的話,中國可能在此期間已經亡國云云;最後,才折中為六個月。軍校開辦之初,蔣介石几乎將全部的時間與精力都傾注於此,從教官的選任、教學的內容,到學員的訓練、校務的管理,甚至到軍服的設計、校舍的衛生,無一不經蔣介石親身的參與並決定。

蔣介石常說,「第一期學生可說是我個人親自指導出來的多」,正因為如此,黃埔一期生最為蔣介石所重視,其中出人頭地的比比皆是,如宋希濂、胡宗南、余程萬、關麟征、蔣孝先、黃維、王耀武、鄭洞國、杜聿明、孫元良、李仙洲、李默庵、范漢傑、陳明仁、鍾偉、賀衷寒(以上為國民黨方面)、左權、徐向前、陳賡、周士第、侯鏡如、宣俠父(以上為共產黨方面)等。1926年1月,在黃埔一期生畢業未及一年半,蔣介石在對後幾期學員的講話中透露:「第一期學生原只有四百六十名,但連第二、三、四期已畢業、未畢業的,今天共有五千四百四十名學生了。可是第一期學生,而今只存一百四十名,其餘非死即傷。」蔣介石的這段話,也從側面揭示了軍功升遷的殘酷性。

在經濟上,黃埔軍校開創之初也是極端困難的。當時廖仲愷名義上雖然是黨代表,但實際任務卻是為黃埔軍校籌款。據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回憶說,黃埔軍校開辦時常無隔宿之糧,廖仲愷為了籌措米飯菜肴經費,時常要忙到深夜兩點多鐘才回來。有一次,廖仲愷凌晨四點才回來,他說:「我晚上在楊希閔家,等他吸完了大煙才拿到這幾千元錢給我,不然,黃埔學生再過兩天就無米食了。」王柏齡也說,蔣介石當時為了籌集經費,也是經常親自出面向外借錢,有一次借來的尚是汪精衛夫人陳璧君的私蓄,條件是日後加倍奉還!

當時的廣東,東江一帶系陳炯明勢力控制,南路有軍閥鄧本殷,廣州一帶的稅收則是滇系軍閥楊希閔、桂系軍閥劉震寰所把持。滇軍將領范石生曾對李宗仁述及當時廣州的情景:「有時我們正在煙榻上吸煙,忽然部屬來報告說『大元帥來了』,我們便放下煙槍,走出去迎接大元帥,回到煙榻房間坐下,請問大元帥來此有何指示。如果是譚延闓或胡漢民來訪,我們就從煙榻坐起,請他們坐下商談。有時蔣介石也來,我們在煙榻繼續抽鴉片,連坐也不坐起來的。」李宗仁聽後,覺得無限心酸,但他也承認,范石生說的確系實情。當時孫中山的大元帥府因政府財源無著,有時甚至無米為炊,黃埔軍校之艱難,可想而知。

創業固然艱苦卓絕,但從1924年黃埔建校到1926年進行北伐前的這段時期,則是蔣介石打造自己幹部隊伍及發展壯大嫡系軍隊的關鍵時期,其間又主要有四大事件可圈可點,即平定廣州商團叛亂,第一次東征,平定楊希閔、劉震寰軍閥叛亂及第二次東征。

1924年8月初,就在黃埔一期生入學不久,一艘懸掛著挪威國旗的洋輪「哈佛號」從香港駛至廣州,經查,船上計有長短槍近萬支,子彈300餘萬發,系廣州商團向香港南利洋行訂購的。此事件發生後,這批槍械被扣,廣州商團則發動罷市抗議,要求發還槍械。

罷市發生後,靠截取廣州、佛山一帶稅收自存的滇軍介入調停,其以商團向政府報效50萬元為條件,請求當局將槍械發還,但數天後因為「江浙戰爭」爆發,孫中山認為北伐時機已到,隨後親率大本營北上,歸還槍械也就無從實施,因為部分槍械子彈已經北調(北伐隊伍斷無不使用新式槍械的道理)。為籌措北伐軍費,大元帥府提出商團須額外代籌北伐經費300萬元為發還軍械的條件,雙方在爭持不下的情況下,廣州商團於10月初聯絡廣州及100餘個縣鎮發動笫二次罷市。

在此期間,孫中山命蔣介石率領黃埔軍校學生北上韶關參加北伐的軍事行動,但遭到蔣介石的拒絕,蔣介石複電稱:「埔校危在旦夕,中正決死守孤島,以待先生早日回師來援。必不願放棄根據重地,致吾黨無立足之地也。中正料不久逆敵必反攻韶關,各軍非準備南下,擊滅逆敵,斷難北伐。中正當死守長洲,盡我職務。」

蔣介石所說的「危在旦夕」,實指商團之亂,因為黃埔軍校訓練剛剛開始,「三個月內,必有一支勁旅,可作基幹之用,以之掃蕩一切殘孽,先圖鞏固革命根據地之廣州」,一旦廣州有失,非但北伐失去後方基地,「吾黨永無立足之地」。正因為蔣介石的堅持,黃埔軍校才沒有變成「韶關軍校」,而從後來的歷史來看,蔣介石的堅持是對的,孫先生的北伐仍以失敗而告終。

所幸的是,第一批蘇聯援助的武器在「沃羅夫斯基」號的載運下於10月7日抵達廣州,計有步槍8000支、子彈400萬發,另有野炮、山炮、輕重機槍等重武器,商團武器及實力已無足輕重,解決商團引發的危機也恰逢其時。在孫中山的命令下,大元帥府從韶關調回的三千湘軍為主力,以民團及黃埔一期的第二、第三隊學員為輔助,向商團武裝發起了最後的猛攻。這次戰鬥進行得並不激烈,天未明前開戰,至晚間商團即戰敗乞和(商人畢竟捨不得本錢)。三天後,黃埔一期的學員舉行了畢業典禮。

在黃埔軍校的學員陸續入校的同時,蔣介石又在江浙、安徽等地募兵(以陳果夫在上海的交易所為中轉站),準備建立教導團。黃埔一期的學生畢業時,教導團也已編練成軍,黃埔軍校軍事總教官何應欽出任團長,軍事教官陳繼承、顧祝同為營長,連長則由原畢業生中的隊長充任,一般畢業生任排長或者班長。一個月後,教導2團成立,王柏齡出任團長,蔣鼎文、鄭洞國等出任營、連長。這支武裝,其骨幹力量均為黃埔軍校人員所組成,因而當時又被稱為「校軍」,這也是蔣介石親手打造的第一支隊伍,後來的軍隊擴張均以此為基礎。這支部隊的成員,後來大都成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或官員,即「黃埔系」之搖籃也。

在此期間,蘇聯的援助至為重要。在第一批軍械解了燃眉之急後,蘇方又於1925年後運來第二批軍械,價值56萬盧布。1926年運來四批軍械,第一批有日本製造的來福槍4000支,子彈400萬發,軍刀1000把;第二批為蘇聯造來福槍9000支,子彈300萬發;第三批有機關槍40挺,子彈帶4000條,大炮12門,炮彈1000發;第四批為來福槍5000支,子彈500萬發,機關槍50挺,大炮12門。除此之外,還提供了一定數量的通訊器材等。

蘇聯援助的這些軍械及器材,蔣介石拿到了大頭,但在北伐之後也分出一批給其他部隊,如李宗仁的第七軍也曾領到過1000支步槍和少量通訊器材。不過,蘇聯在北伐前後不僅給廣東革命軍提供過軍事援助,其在北方也給馮玉祥的國民軍提供過至少同等數量的武器援助。除了軍事援助之外,蘇聯還為廣東革命政府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援助,其中光黃埔軍校的辦學經費可能就達到200萬盧布之多,這也是黃埔軍校每一期的學員從幾百迅速擴展到上千的重要原因。

192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