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一、軍閥「楷模」段祺瑞

段祺瑞是民國初年叱吒風雲的大人物,這點固然不容置疑,但細說起來,他還真不能說是軍閥。所謂「軍閥」,從理論上來說,至少應具有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自己直轄的軍隊(至少有個師長、督軍之類的封號,手下有一大幫槍杆子);二是要有自己一手控制的地盤(可以抽稅養兵,如張作霖之於東北)。但段祺瑞做總理的時候,實際上是個「三無總理」,不但前兩項條件一個沒有,就連他領導的國務院,也沒有穩固的財政收入(在軍閥年代,除了英國人控制的海關能提供若干「關余」之外,北京政府便難有收入,那些地方軍閥對於稅款解送中央大都置若罔聞,這既是清廷垮台後各省軍閥割據的結果,也是民國初期各屆政府均要舉借外債的主要原因)。

沒有直接控制的軍隊,沒有自己的地盤,還沒有錢,那段祺瑞又如何能做上總理呢?說起來,老段還是有點資本的,他靠的是自己的赫赫聲名及多年來形成的門生故舊。在袁世凱死後,各省軍閥需要一個享有威望的人來組建中央政府以示統一,而當時那些手握重兵的督軍們,大半是段祺瑞曾經的同袍或者門生故吏,在舊道德和實際利益的驅使下,這些軍閥紛紛以段大哥或段老師為龍頭老大,唯其馬首是瞻,也就在情理當中了。

老段的聲名得來並不容易,他的一生也頗多磨難。段祺瑞出身於一個軍人家庭,祖父段佩早年因鎮壓捻軍有功而官居淮軍統領,年幼的他隨同祖父段佩住在兵營,從小便熟悉了軍旅生活。十四歲那年,祖父在宿遷駐地突然亡故,失去了庇護的小段在將祖父的靈柩扶送回合肥老家安葬後,隻身一人步行兩千多里趕到山東威海投奔了堂叔段從德,並在其手下做了一名小兵。

不幸接踵而至。就在段祺瑞來到威海的第二年,其父段從文在趕到威海看望兒子後,在回家途中被盜賊所害(離家不過三十里地),盤纏被擄掠一空,年僅三十九歲。噩耗傳到威海後,段祺瑞請假奔喪而未獲得批准。八個月後,段祺瑞的母親因為哀痛過度,也不幸亡故。一年之內,父母雙亡,段祺瑞這次才被批准回家奔喪。

回到家後,剛滿十八歲的段祺瑞看著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大妹啟英十二歲,二弟啟輔十歲,小弟啟勛九歲),心情十分沉重。家庭的變故和養家糊口的重擔,使得身為長子的段祺瑞心事重重,愁眉不展。作為普通一兵,段祺瑞感到前途渺茫,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但時來運轉的是,李鴻章在1885年創立了天津武備學堂並擬從淮軍中招收學員,段祺瑞聽說這一消息後喜出望外,他決心在抓住這改變命運的絕好機會,於是立刻報名應徵並在考試中名列前茅,最終被選入炮兵科學習。

兩年後,段祺瑞以「最優等」的成績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隨後又被選派到德國柏林軍事學校留學兩年。在其他同伴已經學成回國後,李鴻章再次指派段祺瑞前往克虜伯兵工廠實習,以熟悉並學習世界最先進火炮的製造和使用技術。直到1890年底,25歲的段祺瑞才返回國內,可謂是當時清廷最優秀的陸軍留學生了。

可惜的是,當時的清軍對這些軍校畢業生不甚重視,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被委以教習之類的閑職而沒能進入軍營中做帶兵官。以當時的軍界風氣,那些行伍出身的舊派軍官大都看不起軍校畢業生,他們認為這些娃娃兵沒有實際作戰經驗,不能委以重任,即便段祺瑞這樣留洋回來的優秀軍官,也屢屢遭到這些舊軍人的排擠。

直到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後,那些軍校畢業生才開始得到重用。當時袁世凱請天津武備學堂總辦蔭昌推薦人才,蔭昌很自然地便想到了段祺瑞,隨後將他推薦到袁世凱的門下。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是一支擁有步兵、騎兵、炮兵、工程兵等多兵種的新式部隊,其中炮兵有近兩千人,段祺瑞被委任為炮隊統帶後立刻大展身手,並得到袁世凱的極大重視。段祺瑞帶的這支炮隊雖屬首創,但已擁有速射炮、重炮等六十門,戰馬近五百匹,這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支正規化的炮兵部隊,段祺瑞也可稱為中國炮兵司令的鼻祖。

隨著袁世凱的不斷升遷,段祺瑞也跟著沾光,他陸續做過隨營炮兵學堂、武備學堂等各類軍校的總辦及北洋六鎮的統制之職,由此門生故吏遍天下。在辛亥革命期間,段祺瑞在袁世凱的授意下領銜發出「共和通電」,立下「一造共和」的不世功勛;在清朝覆滅後,段祺瑞接著做陸軍總長,後來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而隱居西山。袁世凱死前,命人將段祺瑞找來並將國事託付給他,段祺瑞由此做上內閣總理,所謂「二造共和」;1917年張勳復辟後,段祺瑞組織討逆軍並很快擊敗辮子軍,所謂「三造共和」。

這位「三造共和」的元勛,給人的印象卻是極為古板嚴肅,不好打交道的。老段平時一貫板著臉,不苟言笑,就算他家裡人,也不太敢輕易接近他。和袁世凱一樣,段祺瑞在生活上很刻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他當總理的時候,一向是在家吃早飯,隨後上書房看公事,看完公事後去衙門,中午再回來吃飯;吃過中飯後,在內客廳睡午覺,然後有客的時候會客,無客的時候就與棋手們下圍棋或者打牌(麻將)。

段祺瑞非常喜歡下圍棋,當時他還特意養了一批棋手,每月發給工資,以陪他下棋。在和段祺瑞下棋時,那些棋手都十分識相……既不能贏段祺瑞,因為老段自尊心很強,輸了他會很不高興;但也不能多輸,因為多輸的話,會讓段祺瑞看不起。

據傳,段祺瑞有一次和兒子段宏業下棋,棋到終盤,段祺瑞大負,氣得他跳起腳來,把棋盤掀翻,並怒斥段宏業道:「你這小子,一無所能,就知道玩這個,你以後有什麼出息?」段宏業被斥後,只得諾諾而退。(想必兒子輸給了他,段祺瑞又會笑罵:「你這小子,連個棋都下不好,你以後還能幹什麼?」)段宏業是段祺瑞的大兒子,平時吃喝玩樂,素無大志,在外面一向是花天酒地,唯獨見了老段就像是老鼠見了貓,大氣也不敢出一聲。

唯獨有個小棋手不畏懼段祺瑞,這就是後來名震一時的吳清源。吳清源在做段府棋手的時候年紀很小,也最受段祺瑞的喜愛,他在和老段下棋的時候毫不客氣,兩人經常能下個旗鼓相當。但隨著吳清源水平的不斷提高,段祺瑞和他對弈時往往輸多贏少,後來也就不再和他下了。吳清源後來入了日本籍,成為日本圍棋界的一流高手。

段祺瑞脾氣大,治家嚴,手下的人都戰戰兢兢,不敢犯錯,特別是不敢向來賓索取門包。按前清的規矩,一般大官的門房都有一個陋規,那就是收取門包,否則就進不了門。在前清的時候,段祺瑞大概吃過這個「門包」的虧,因而最恨別人收門包,他要是聽說誰收門包,還真能把人拉出去槍斃嘍。

但是,按中國人的習慣,過年過節的終究要禮尚往來,而地方上的官員來京辦事,也一般會給重要的京官送點禮,這本是稀鬆平常之事,但這個規矩,唯獨到了老段這裡行不通。每逢有人將禮物送到段公館,門房都是將之放在內客廳門口的條案上,等段祺瑞親自過目後再做定奪。段祺瑞每次路過時,總是仔細地看了又看,最後挑一兩件最不值錢的留下,其餘的全部讓人送回。

有一次,江蘇督軍齊燮元給段祺瑞送了一幅精美絕倫的圍屏,上面鑲有各種寶石,五顏六色,非常漂亮,段祺瑞也很欣賞,並把它留了下來。當晚,段家的人喜歡得不得了,到了半夜還偷偷起來觀看。當大家以為這個圍屏會被留下的時候,第二天一大早,段祺瑞便令人送回。張作霖有一次派副官給段祺瑞送了一些東北的特產,如江魚、黃羊等,直到那位副官一再懇求,段祺瑞才收下兩條江魚,這已經是非常大的面子了。不過有一次,馮玉祥給他送了幾個大南瓜,老段倒是很中意,沒有送回。

馮玉祥也曾在回憶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送禮的故事,說是清末翰林王鐵柵先生在四川灌縣做知縣的時候,有一次去見藩台,一等等了幾個小時,原因是沒有納門包;第二次去,納了八兩規銀,仍舊不得見,原來叔太爺和姨奶奶的那兩份沒有納。王老一怒之下大罵道:「我是個翰林,跑來做知縣,我是個冤枉官,我不納這冤枉錢!」門房說「你不納,就別見」,王老說:「我不納,我走就是!」一時間吵鬧起來,藩台命召見,只說了三句話,就端茶送客。原來,接見時間也是按照門規的多少來定的。清末腐敗,可見一斑。

段祺瑞雖然貴為總理,但他連自己的房子都沒有。早年袁世凱和別人打牌,贏了一處宅院,袁便把它送給了自己的義女也就是段祺瑞的續弦居住。不想等到袁世凱死後,原房主找上門來,請時為總理的段祺瑞搬走,歸還這房子。原來,當時房契並沒有交給袁世凱……袁世凱要是在位,當然沒人敢去要回來,但袁世凱死了,就不好說了……段祺瑞不愧為守法總理,他在院子里轉了一圈又一圈後,最後還是戀戀不捨地退還了這個住了兩年的公館。段祺瑞沒有錢去買房,他除了薪水外,並不像其他軍閥大佬那樣利用權勢進行投資以獲取額外收入,因而在他徹底下野後,家裡經濟十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