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飛將軍蔡鍔

抗戰名將李宗仁曾在回憶錄中說,當年他在廣西陸軍小學就讀的時候,最崇拜的就是學堂總辦蔡鍔將軍。據他所說,蔡鍔「那時不過三十歲左右,可稱文武雙全,儀錶堂堂」,騎馬的時候,他不一定從馬的側面攀鞍而上,而是「喜歡用皮鞭向馬身一揚,當馬跑出十數步時,始從馬後飛步追上,兩腳在地上一蹬,兩手向前按著馬臀,一縱而上」。在李宗仁這些十七八歲的小學員們看來,「這匹昂首大馬,看來已經夠威風,而蔡氏縱身而上的輕鬆矯捷,尤足驚人。我們當時仰看馬上的蔡將軍,真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感。」

言及於此,李宗仁忍不住嘆道:「我當時能夠當上陸小學員,已經十分滿意,只希望將來畢業後,能當一名中上尉階級的隊附和隊長,平生之願已足。至於像蔡鍔那樣『飛將軍式』的人物和地位,我是做夢也沒有想過的。」

所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李宗仁將軍所說未免過謙,事實上,他後來所做出的事迹並不比他所崇拜的蔡鍔將軍更遜色,不過這是後話了。在這裡,筆者卻要說說這位把陸小學員們「看得眼睛發直,驚為神人」的蔡鍔蔡將軍。

其實,當時那些小學員哪裡知道,這位英氣勃發、高不可攀的「飛將軍」,人家可是日本士官學校騎兵科畢業的科班生,用現在的話來說,那是貨真價實的海歸呢。蔡鍔字松坡,湖南邵陽人,生於1882年,從小天資聰穎,十三歲中秀才,十五歲時受湖南學政徐仁鑄的舉薦,入讀湖南時務學堂。時務學堂是維新黨人譚嗣同等人為宣傳變法而設立的新式學堂,也是當時湖南維新派的大本營,不久,大才子梁啟超,這位維新運動中的風頭人物也應邀來到時務學堂擔任中文總教習,雖然蔡鍔當時年紀不大,但很快被梁啟超發現並結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名師出高徒,這也是民國史上一段難得的佳話。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被殺、梁啟超流亡日本,湖南時務學堂也就關門大吉。後來,梁啟超得知蔡鍔等同學在找尋他的消息後,便設法將他們召到日本,並進入由梁啟超擔任校長的東京大同高等學校繼續學習。

1900年,蔡鍔曾秘密回到湖南參加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但起義剛一發動即告失敗,唐才常被殺,蔡鍔再次潛回日本並轉入成城學校學習軍事。在梁啟超的活動下(為培養蔡鍔,梁啟超請託於大隈重信為之擔保),蔡鍔於1903年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騎兵科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同時期入學的學員中,蔡鍔、蔣方震、張孝准並稱為「中國士官三傑」,蔣方震後來成為著名的軍事教育家,張孝准在畢業又受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的舉薦去德國留學四年,但這兩人在民國史上均不如蔡鍔鼎鼎大名。

蔡鍔回國之際,正好趕上清廷大力推行新政的好時候,而編練新軍又是清末新政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日本學習軍事的畢業生在回國後都受到重用,並成為各省爭搶的對象(不過袁世凱的北洋陸軍對留學日本的士官生倒不甚重視,因為他們直接請了很多德國及日本教官,反滿勢力未能介入,這或許是北洋軍在辛亥革命中相對穩定的原因之一)。蔡鍔回國後,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等省的武備學堂任教或者編練新軍,由於其觀念新穎,能力出眾,很快便在南方軍界中嶄露頭角,成為一名重要的新軍將領。

當時的廣西巡撫張鳴岐,也是一個年輕有為但又好大喜功的人,他主政廣西後,銳意延攬新政人才,辦起了很多新式學堂,諸如法政學堂、警察學堂、優級師範、陸軍小學、陸軍測量學堂等等。由此,從日本學成回來但又富有革命思想的人如庄蘊寬、鈕永建、李書城、蔡鍔、尹昌衡、孔庚、趙恆惕等紛紛齊聚桂林(當時的廣西首府在桂林,民國陸榮廷主政後遷往南寧),氣象為之一新。

蔡鍔當時擔任了廣西兵備道總辦、參謀處總辦,同時還兼任了陸軍小學總辦,統領整個廣西的新軍及編練機構事宜,軍權在握,權傾一時,很受巡撫張鳴岐的重視。不過,由於中國人的鄉土觀念很重,身為湖南人的蔡鍔在廣西混得太好,難免引起當地人的嫉妒,結果惹出一場「驅蔡風潮」,令蔡鍔不得不退出廣西。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湖南人在廣西定居極多,在風氣、文化各方面又都比廣西本地人要好得多,因而不免發生一些利益衝突。「驅蔡風潮」最初發源於「幹部學堂」,這個學堂原本是為廣西新軍培養軍事幹部的,因為廣西在清末編練新軍時擬成立一鎮一協(即一師一旅),但後來因為經費不足,所以只編成了一混成協。如此一來,幹部學堂的兩百多畢業生就大大地供過於求,作為兵備道總辦的蔡鍔決定從這兩百多人中進行甄別考試,結果湖南籍的畢業生成績遠好於廣西本地學生,在留用的120人中,湖南人有90多個,而被淘汰的大多為廣西籍。

這下廣西人當然不幹了,他們認為蔡鍔的考評袒護同鄉,有失公允,因此在幹部學堂內掀起「驅蔡運動」並很快波及其他學堂。不久,廣西諮議局的議員們也群起彈劾蔡鍔,使得風潮進一步擴大,廣西人甚至罷市罷課,一致要求蔡鍔離桂。在「驅蔡運動」的高潮時期,各學堂的學生排隊前往撫台衙門請願,弄得張鳴岐毫無辦法,最後蔡鍔只能在壓力之下灰溜溜地離開了廣西。

古話說得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蔡鍔在廣西以一種不體面的方式下台後,雲貴總督李經羲卻隨後將之延攬到雲南,並擔任了第19鎮第37協的協統(旅長),這次是直接做上了帶兵官。就當時而言,帶兵與不帶兵的效果是完全兩樣的,蔡鍔之前做的大多是教官或者軍政管理工作,手頭沒有自己的子弟兵,因而在關鍵時候無人可用,這一次反而是因禍得福,收插柳之功了。

半年之後,武昌起義爆發;二十天後,雲南的革命黨人也發起起義響應。在關鍵時刻,蔡鍔被推為起義軍臨時總司令,新、舊軍在激烈交戰一晝夜後,第19鎮統制鐘麟同被殺,雲貴總督李經羲被俘(後被禮送出境),身為協統的蔡鍔則被推為雲南都督,當時年僅29歲。在當年的這場革命中,類似於蔡鍔經歷的還有江西都督李烈鈞(29歲)、山西都督閻錫山(28歲)、貴州都督唐繼堯(28歲),這幾個人都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並在各省新軍中擔任重要軍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辛亥革命實際上是一場全國意義上的兵變。

不過,當上都督的蔡鍔在民國後再次遭到雲南當地人的排擠(所謂「滇人治滇」,當時各省自治就流行這個,即本省都督須由本省人擔任),正好袁世凱在1913年下令將他調往北京,於是蔡鍔順水推舟離開了雲南,遺缺由原貴州都督唐繼堯接任。唐繼堯倒是雲南人,他既是蔡鍔的學弟,也是其部屬,在革命前的雲南新軍第19鎮第37協中,蔡鍔是協統,劉存厚是標統,唐繼堯為營管帶。辛亥時期,貴州革命不甚成功,應當地士紳要求,蔡鍔派唐繼堯入黔平亂,唐繼堯由此擔任了貴州都督。

袁世凱對蔡鍔很是欣賞,他將蔡鍔調到北京的原定目的是讓他擔任新組建的「模範團」團長,以對北洋軍進行改造並打造出一支新的軍隊。可惜的是,袁世凱引進「外人」的提議遭到北洋派內部的強烈抵制,最後只能作罷。蔡鍔到京後,雖然也擔任過將軍府辦事員、參政院參政、經界局督辦等職,但都是一些虛職,這使得正值當打之年的蔡鍔感到有志難伸,頗為鬱鬱寡歡。

在清朝覆亡之後,蔡鍔認為只有「強人政治」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併達到富強,而他心目中的「強人」正是袁世凱。因此,蔡鍔在民國初年一直站在袁世凱的一邊,對革命黨的「二次革命」不予支持。但是,蔡鍔到京後,發現民國的新氣象很快便陷於消亡,而他看重的強人袁世凱並非他心目的理想人選,特別在談判「二十一條」的過程中,蔡鍔更是對袁世凱失望至極。

據後來的稗官演義中說,蔡鍔在此期間經常縱情酒色,留戀風塵,並結識了勾欄中的名媛小鳳仙。小鳳仙是京城裡八大胡同的頭牌姑娘,人長得標緻又頗具俠氣,一雙慧眼能識天下英雄。在蔡鍔邂逅小鳳仙后,英雄美女,惺惺相惜,蔡將軍也就時常沉迷於小鳳仙的溫柔鄉中。相處日久後,小鳳仙也看出蔡鍔的壓抑與憋屈。特別是袁世凱稱帝活動日益猖狂後,蔡鍔更是整日唉聲嘆氣,於是鳳仙姑娘便試探他:「蔡將軍,日下請願運動愈發興盛,我的一些姐妹也想組團參加,你看這事如何?」

蔡鍔聽後嘆息了幾聲,小鳳仙見狀也已猜到七八分,便說:「蔡將軍,我看你也是有志之人,為何不站出來做一番大事業呢?」蔡鍔嘆道:「舉國洶洶,我縱然有殺賊之心,但身處京城,形如囚禁,無可脫逃啊!」小鳳仙說:「既然將軍有意,那我這裡倒有一辦法。」說完,小鳳仙便在蔡鍔的耳邊耳語了一陣,蔡鍔聽後大喜,隨即便按計行事。

蔡鍔先到老師梁啟超那裡徵詢他對帝制運動的看法,在得知梁啟超決意反袁後,於是便將小鳳仙給自己脫身的計謀說了一遍,梁啟超也很贊同。隨後,梁啟超便離開北京並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文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