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九、馮總統與段總理鬧翻了臉

在張勳復辟的時候,段祺瑞在馬廠起兵討逆,他當時依靠的便是李長泰任師長的第八師。李長泰和段祺瑞都是小站出身,同袍多年,彼此關係很熟悉。據說在起兵前,李長泰的夫人就半開玩笑的對老段說:「總理啊,你看我們家老李當了半輩子官了,都老白了毛了,能幹多少年呢?總理你若不提拔他,還有誰能提拔他呢?這次你回到北京,就把九門提督給他吧!」

段祺瑞聽後,嘴裡也沒說什麼,只是點頭默認了。討逆成功後,各將論功行賞,段祺瑞便將李長泰調為步軍統領(所謂「九門提督」是也),算是對其助軍討逆的回報。但是,段祺瑞有個條件,那就是要將李長泰第八師的師長職務免去。李長泰是希望兼任第八師師長的,於是找人到段祺瑞那裡去說情:「李師長在馬廠有首義之功,步軍統領又不是封疆大吏,要是不讓他兼任師長的話,恐怕會讓人有德薄之譏。」

段祺瑞聽後很不高興,說:「步軍統領一職,是我剛到馬廠的時候李太太要求的,當時李師長也在座。李身為軍人,又與我有桃園之義,功未成而先要酬佣,形同要挾,這是他不該做的。而且,李師長暮氣沉沉,第八師將要擔任重任,他不能勝任。」

由此,李長泰最終被免去第八師的師長職務,而改由原旅長王汝賢接任。段祺瑞原本以為,王汝賢被提拔為師長,想必會感恩戴德,屆時派他去平定西南一定肯出力,這也是老段前面說的「第八師將要擔任重任」的意思。

但事與願違的是,王汝賢也有自己的小九九。老段對他固然有提拔之恩,但他與范國璋帶著弟兄們入湖南,不過是幫傅良佐抬轎子,就算打了勝仗,他們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打贏了還好辦,要是打輸了,把自己的老本折掉,自己上哪喊冤去?所以,小戰輒止,若要再去打苦仗硬仗,吃力不討好,此非吾輩所為也。

王汝賢和范國璋當時發出停戰通電有兩個原因,一來是因為西南軍閥的援軍已經開進湖南北上,而且勢頭很猛,一旦交戰,必然要拼個你死我活;二來則是北京那邊有人給他們撐腰,並主張和平統一。

這主張和平統一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大總統馮國璋。和馮國璋一樣,王汝賢和范國璋都是直隸人,鄉誼紐帶加上利害關係,他們當然願意聽從馮國璋的「和平統一」而不是老段的「武力統一」,他們總不至於傻到要去幹些為他人火中取栗的事情罷?

王、范二人說到做到,他們不等北京政府的批准,在發出停戰通電的當天便率領自己的隊伍北撤。王、范的隊伍撤走後,傅良佐哪敢再留,他隨後也趕緊帶著自己的隨從逃出了長沙。在北洋系的勢力撤出長沙後,陸榮廷的小舅子、「聯帥」譚浩明隨後便率領湘粵桂聯軍入駐,恢複了南北雙方戰前的狀態。

段祺瑞眼看自己的「武力統一」政策剛剛開了個頭便宣告失敗,心裡好生氣惱,於是他氣呼呼的找到大總統馮國璋:「王汝賢、范國璋兩人身為軍人,未經批准便擅自退兵,以至於湘省盡失,該以軍法從事!」

馮國璋卻心裡清楚王、范二人撤兵是怎麼回事,於是淡淡的說:「王、范固然有錯,但傅良佐棄省自逃,又該當何罪?」段祺瑞憤憤的說:「王、范二師,無故倒戈,傅良佐不走又能如何?」馮國璋微笑道:「倘若能武力勘定,我又何必一意主和?想必是前方困難重重,王、范才有此無奈之舉。」段祺瑞聽到這裡,才算摸出點門道來……搞了半天,原來是馮國璋在背後給他們撐腰的!

說到段祺瑞和馮國璋的關係,自然是非同一般。這二位都是北洋武備學堂的開山弟子,又一起跟隨袁世凱多年,既是老同學,又是老同袍,幾十年的交情,那可是實打實的。據馮國璋的女兒回憶說,在袁世凱升任山東巡撫的時候,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都隨同調駐山東,那時他們白天上班,晚上便經常來馮國璋家小聚,或談天說地,或喝喝酒,打打牌(麻將),彼此相處非常融洽。

當時馮國璋家有個共同捐資的私塾,塾師是馮國璋的三哥馮琥璋,在家塾中就讀的學生不但有馮家的子弟,段祺瑞的兒子段宏業甚至小舅子吳光新也在這裡讀書。段祺瑞對子弟的教育非常重視,如果書讀得不好,他不但責罰自己家的子弟,馮家的幾個兒子也要同時受罰,一視同仁。

在前清時代,由於受到大領導袁世凱的影響,馮國璋和段祺瑞的政見基本相同,直到段祺瑞發出「共和通電」,馮、段兩人才出現分歧。關於這件事,馮國璋對段祺瑞是非常不滿,但後來見勢已如此,也只好作罷。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和馮國璋都成為了主導當時政局的風雲人物。但也許是年齡的緣故,馮國璋和段祺瑞在收拾亂局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馮國璋比段祺瑞大6歲,1917年的時候段祺瑞正好52歲,尚有餘勇可賈,而馮國璋已經是58歲,明顯老態畢顯。由此,段祺瑞主張要武力統一,而馮國璋卻不忍殺伐過度,認為還是和平解決的好。

馮和段的這個分歧,完全是原則立場的分歧,這要調和起來有點困難。就拿傅良佐督湘這件事來說吧,馮國璋最開始是不同意讓傅去湖南的,最後因為段祺瑞的堅持才讓步。像黎元洪一樣,馮國璋當時的工作也主要是蓋印,程序一般是這樣:國務院的秘書長張志潭帶著公文來總統府,隨後在總統府代秘書長惲寶惠的帶領下去請馮國璋用印。一般來說,國務院的公文須馮國璋看過一遍,然後再交惲寶惠蓋印,蓋完後交還張志潭,周而復始。

有一次,張志潭拿著一些公文來請馮國璋蓋印,其中便有傅良佐督湘的任命書。馮國璋看到後,便停住不動,並不像之前那樣隨手交給惲寶惠蓋印。張志潭見馮國璋猶豫,便將段祺瑞的理由轉述了一遍,說傅良佐原籍湖南,又是軍人,去做湖南督軍一定會勝任愉快的。馮國璋聽後,不以為然的說:「這恐怕不見得吧?你還是回去跟總理再商量商量!」於是,這份任命書又被遞迴了張志潭。過了幾天後,段祺瑞提出讓傅良佐做督軍或者省長任選其一作為讓步,便又讓張志潭去總統府蓋印。張志潭去見馮國璋之前,先找了惲寶惠溝通,讓他到時幫忙說幾句話,這才通過了對傅良佐的任命。

傅良佐的任命一事雖然解決了,但背後的分歧依舊存在。段祺瑞本來就不經常去總統府,加上兩人都上了年紀,彼此間的走動也已不是太多,因此溝通上的問題日漸突出,分歧越拉越大。譬如段祺瑞是喜歡打麻將的,之前馮國璋去段家也會打上幾圈,但馮國璋上了年紀特別是當了總統之後,已經不愛從事這項運動,而段祺瑞不明就裡,他卻認為馮國璋是故意在他面前擺總統的架子。

話說回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說白了就是個人情社會,你不多走動,哪裡來的人情呢?麻將成為國術,這並不是偶然呢。

在王汝賢、范國璋部的北洋軍後撤、傅良佐倉皇逃出長沙後,馮、段兩人的分歧便開始公開化了。段祺瑞主張追究王、范兩將的責任,而馮國璋則認為傅良佐同樣瀆職,也主張嚴辦。最後,傅良佐被免職,而王汝賢和范國璋則因軍務重要,僅僅是給予口頭申斥,輕輕帶過。

段祺瑞得知後十分氣惱,便放出風去說要辭職。然馮國璋卻不是黎元洪,過了幾天,當張志潭拿著公文前去蓋印的時候,馮國璋在蓋好之後,突然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句:「總理還不辭職嗎?」惲寶惠和張志潭兩人聽後,都覺得馮國璋這話說得太冒昧了,特別是張志潭,這如何回答呢?好在張志潭還算反應比較快,他神情嚴肅的說:「辭呈就上來!」

當然,辭呈還沒有這麼快,張志潭也就是隨機應變,說說而已。但沒過幾天,直隸督軍曹錕、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蘇督軍李純、江西督軍陳光遠,這四位督軍突然聯名發布了一則通電,要求停戰議和,反對武力統一。這「鑼鼓聽聲、說話聽音」,段祺瑞豈有不知其中的文章,隨即便真的提出辭呈,再次辭去總理併兼任的陸軍總長職務。

有意思的是,馮國璋卻只准了段祺瑞辭去總理而保留了陸軍總長一職……各位,這不是故意打老段的臉嗎?哪有辭去總理卻腆著臉繼續干總長的?這總理都做不了,豈能繼續做陸軍總長?於是段祺瑞便再次辭職,這次馮國璋卻不再挽留,一一批准。

段祺瑞辭職後,馮國璋得要找一個替手。這替手是誰呢?原來是「北洋之龍」王士珍。在袁世凱被踢回老家後,王士珍其實已久疏軍政兩界近十年,手頭既無軍人勢力,也無政治本錢,加上年亦老朽,血氣已衰,本是不堪重用的,但馮國璋還是覺得王聘老(王士珍字聘卿)性情平和,資格又老,於是便引為己助,並藉以抵制皖系,調和南北。

王士珍和馮國璋、段祺瑞當然也是老哥們,這「段去王來」,這兩人的面子都有點掛不住。對段祺瑞來說吧,王士珍出任總理有賣友之嫌;但馮國璋又對他說:「老聘,難道你就忍心看我的笑話么?」所以,王士珍也實在是推脫不得,只好勉為其難了。

段祺瑞辭職後,原閣員也按例全部自動辭去,改由王士珍重新組閣,最後名單如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