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七、總統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從張勳入京到復辟失敗,時間不過一個月,但北京的政局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首先是被免職的段祺瑞鹹魚翻身,捲土重來,他不但恢複內閣總理的職位,而且搖身一變,成為了「三造共和」的大功臣。段總理回京之日,廣大群眾夾道歡迎,其熱烈場景相比於一個月前的黯然出京,何止於天壤之別。

至於黎總統,這一個月來簡直就是坐過山車,不僅從愉快的峰頂跌到了絕望的谷底,也嘗到了冰火兩重天的滋味。在逃出總統府後,黎元洪便一直躲在使館區內,直到復辟失敗也未曾露面(他倒也不怕使館區的新客人張勳張大帥找他算賬)。

段祺瑞回到京城之後,便派人去日本使館中找黎總統,並希望他能回到總統府。黎元洪此刻的心情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百味雜陳,他如何有臉再去面對段祺瑞……這個被他免職而如今又強勢翻身的段總理呢?

人非聖賢,孰能無氣?事實上,黎元洪心裡也清楚,段祺瑞不過是表面客套,心裡恐怕也未必願意他繼續在總統的這個位置上做下去,對於一個月前的解職令,老段豈能不耿耿於懷?再說了,原本可以倚仗的國會又被黎元洪自己親手解散,如今拿什麼去對抗老段呢?繼續幹下去,這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嘛。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罷罷罷,萬事皆休,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由此,黎元洪鄭重發表聲明,稱自己已經打定了辭職的主意,也就沒有再回總統府的必要了。

黎元洪還算是有自知之明,不然的話還真會自取其辱。據說,段祺瑞回到北京的當天晚上,便和身邊的人討論了今後總統的事情,當國務院秘書長張國淦提出讓黎元洪復職時,段祺瑞臉一沉,說:「怎麼?我今天還和他共事?這事決無可能!」

段祺瑞這麼一表態,他身邊的幾個武夫立刻拔出手槍威脅道:「這事還用討論?今後誰做黎元洪的說客,當軍法從事!」

但是,黎元洪畢竟還是大總統,在張勳被趕走後,他繼續呆在日本使館裡總不是個事兒。於是,段祺瑞便讓江朝宗帶人去將黎元洪接出,而黎元洪則只讓他們把他送到了自己的私宅,而堅決不肯去總統府。

7月14日,黎元洪發表通電,正式宣布辭去大總統職。在通電中,黎元洪倒還算勇於承擔責任,說自己誤信了張勳的鬼話,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發生,這都是自己的過失,並表示自己要「杜門思過,掃地焚香」,從此後息政歸隱,不問政事。電報的最後,黎元洪對馮國璋繼任總統寄以了厚望,並希望他能重整民國江山,為黎民百姓造福。

黎元洪的辭職通電寫得情感真摯,既不諉過於人,也不貪戀高位,得到了當時輿論的普遍讚賞。然而,黎元洪的高調隱退雖然贏得了一片掌聲,但讓段祺瑞卻感到有些不快,因為黎元洪在退職之前極力推薦馮國璋作為繼任人,這卻不是段祺瑞所希望的人選。

老段最希望的人選是誰呢?徐閣老徐世昌是也。徐世昌很早就跟隨袁世凱,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還點過翰林,可謂是北洋系中最有文化的。在前清時期,徐世昌的官銜僅次於袁世凱,而且是袁世凱在被載灃踢回老家後的北洋全權代理人,因此,徐閣老在北洋中享有崇高威望非他人所能比擬。

當然,這一切都是老皇曆了,段祺瑞當時最在意的一點是……徐世昌是個文官啊。

馮國璋就不一樣。這老兄在當年的「北洋三傑」中排名靠後,年齡卻是最長,他比王士珍大2歲,比段祺瑞大6歲,與袁世凱倒是同庚……卻還要大上半歲。馮國璋,字華甫,1859年1月出生於直隸河間縣詩經村,其祖上據說為明朝開國元勛馮勝之後,而其所居的詩經村據說又是漢毛公講學處,此處倒是該出個民國大總統。

馮家數代以來,並不算髮達,雖然偶有人外出做官,但總體上仍為傳統的耕讀之家。在馮國璋祖父的時候,馮家還算家道殷實,但在馮國璋出世後,家道便開始中落,耕讀傳家變成了以耕為主,以讀為輔,生計維持頗為不易。馮國璋在幼年的時候便入了私塾就讀,成績也還算優秀,在年長之後,他又去了保定最出名的蓮花書院讀書,但後來因為家計睏乏而不得不放棄學業,回家務農。

1884年也就是馮國璋25歲的時候,他投入直隸提督聶士成的麾下,先從炊事兵開始干起。在當時那些大字不識一籮筐的粗笨士兵中,馮國璋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個知識分子,而多年的學習經歷也讓他顯得十分機敏聰明,鶴立雞群。於是,營管帶很快便發現馮國璋是個人才,並隨即將他提拔為自己身邊的勤務兵。

機緣巧合的是,在馮國璋入伍的第二年,李鴻章在天津創辦了北洋武備學堂,第一期學員主要從淮軍各營軍官推薦的優秀士兵中選拔。毫無疑問,在這一次推選中,馮國璋的文化水平又幫了他的忙,由此順利的進入了第一期的步科學習(王士珍和段祺瑞均為炮科)。

在就讀期間,馮國璋還對功名念念不忘,他後來還曾經回原籍應試並中了秀才,後來因為鄉試落第而重新回到學堂就讀。當然,馮國璋的行為是得到領導默許的,因為當時武人大都不重視文化學習,而馮國璋中了個秀才倒可以起到表率作用。

在武備學堂畢業後,因馮國璋的學業優秀,總辦蔭昌將他留校任教。由於當時淮軍並不重視軍校畢業生,而馮國璋急欲立下軍功升遷,後來便再次投入聶士成的部隊,並參加了甲午戰爭,其間表現甚佳。戰後,聶士成被推薦為中國駐日本大使裕庚的隨員前往日本,由此留意考察日本軍事,並著有兵書數冊,回國後獻給聶士成。可惜的是,聶士成是老粗,對近代軍事了解有限,因而馮國璋的成果並未得到重視。

在袁世凱小站練兵後,馮國璋被老校長蔭昌推薦前去擔任教習,於是馮再次獻書,這次歪打正著,卻遇上一位大大的伯樂。袁世凱見書後如獲至寶,並連連稱讚馮國璋是「軍中學子第一人」,由此馮國璋也受到了袁世凱的極大重視,並在新建陸軍擔當重任。在此期間,小站新軍的步法操典均出於馮國璋之手,馮國璋也算是找到了施展身手的好地方。

隨著袁世凱勢力的不斷膨脹,馮國璋也隨之步步升遷,先後出任各類軍事學堂的總辦、練兵處軍學司司長等職。1903年,慈禧太后親臨保定視察新軍,馮國璋因練兵有功而由從三品晉陞為正二品武官。1905年,馮國璋與鐵良等人再度赴日考察軍事,在國內軍界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武昌起義後,袁世凱重新出山並督軍南下,馮國璋隨即率第一軍的李純、王占元、陳光遠等部猛攻漢口,並在激戰四晝夜後加以佔領,由此馮國璋也被清廷授予了二等男爵。據說,馮國璋在得知自己封爵後,竟然感動得大哭起來,說自己一個窮小子,現在竟然封了爵,這真是天恩高厚,一定要為朝廷效力……倒也發自內心,並非笑談。

由此可見,馮國璋在袁世凱死後寫給張勳的親筆信並不是突然之舉,而張勳認為馮國璋贊成復辟,想必也是「觀其言、察其行」的結果。在攻下漢口之後,馮國璋一而再、再而三的向袁世凱請命,要求一舉攻下漢陽和武昌,建立不世功勛,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袁世凱此時的眼光已經超越了武漢的戰局,馮國璋因不了解袁世凱的用意而被調回京城,出任禁衛軍統領。

在南北談判的關鍵時候,袁世凱將馮國璋調任禁衛軍統領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原因一是馮國璋一意主戰,將影響到袁世凱的談判大局;二是馮國璋練兵多年,又曾做過貴胄學堂的總辦,當時禁衛軍的各級軍官大都是他的學生或屬下,這樣也有利於袁世凱通過馮國璋之手控制這支特殊的軍隊。

當時禁衛軍共有兩個步協(即步兵旅),每協轄有兩個步標(步兵團),另外還有炮標、馬標和工程營等。其中,除了步兵第四標是漢人士兵組成外,其他均為旗人,而原統領良弼是知名的宗社黨領袖之一,其誓死保衛大清的態度也讓袁世凱覺得非常為難,因為這支軍隊一旦不穩,很有可能讓京城陷入險境,或者中了日本人和宗社黨的計,將清帝護送出京城並成立獨立的滿洲國,這將導致中國分裂並讓東三省最終落入到日本之手……所謂「驅逐韃虜」,落腳也在此處(所以革命黨的十八星旗是不包括滿洲即東三省的)。

在馮國璋剛立下赫赫戰功的情況下,袁世凱將他調任禁衛軍統領既名正言順,又具有「一石二鳥」之功效。所幸的是,良弼被排擠出禁衛軍不久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給炸死,袁世凱也就通過馮國璋加強了對禁衛軍的控制。沒有了禁衛軍,宗社黨和日本人之詭計也就無從施展。

當然,當時禁衛軍之所以服從馮國璋,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還在於他們覺得馮國璋是忠於朝廷的,譬如在段祺瑞發表贊成共和的通電後,馮國璋最初的反應是不能理解也不予贊同的。據他的幕僚回憶說,馮國璋在看完電報後,非常生氣的道:「芝泉怎麼會發出這樣的電報?他本人現在保定,這個電報,是不是有人捏造,還是他的本意,我一定要問一下。」直到後來,段祺瑞派靳雲鵬親自來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