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二、袁克定的「太子夢」

1913年11月初,在國民黨被解散後,國會因為議員人數未過半而癱瘓,袁世凱又在11月底搞了一個政治會議,表面上是作為自己御用的諮詢機關,實際上是想用它來取代國會。果不其然,國會在一個多月後也被解散,議員們通通被趕回老家。

袁世凱搞的這個政治會議並不是選舉產生,其中由袁世凱指派10人,國務院指派4人,各省各部各派2人,總名額是80人。這80人中,大多是前清的舊官僚名流或立憲黨人如楊度、楊士琦等,其中也不乏原革命黨人如孫毓筠等,而前雲貴總督、李鴻章的侄子李經羲(李鴻章的三弟李鶴章之子)則被袁世凱任命為政治會議議長,張國淦為副議長。

袁世凱與國會最初的衝突主要是制定憲法問題上,因此在政治會議成立後,袁世凱也想將它變成一個造法工具,但政治會議的性質是諮詢機關(有點類似於前清的資政院),最多只能研究研究政策、提供點政策參考之類的(如建議將國會和地方議會解散便出自於它的手筆),因此他們便建議袁世凱組織一個臨時的「約法會議」,來專門從事「增修約法」一事,也顯得名正言順。

袁世凱覺得這個建議還算可行,於是又在1914年3月18日召開「約法會議」,以孫毓筠、施愚為正副議長,準備在袁大總統的指導下制定一部新約法,以替代南京臨時政府制定的臨時約法和流產的天壇憲草。

「約法會議」總共有57人,在經過一個半月的忙乎後,便在當年5月1日公布了一部新的中華民國約法,姑且稱之為「袁記約法」。這部新的「根本大法」對原來體製做了重大修改,立法機關由原來的參眾兩院改為一院制,即傳說中的「立法院」(因為袁世凱到死也未曾組織過一屆立法院)。

鑒於組織立法院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因此在立法院未建立之前,就改由「參政院」代行立法職權。參政院的院長為副總統黎元洪兼任,副院長為汪大燮,參政員73名,而之前的政治會議也就壽終正寢。

各位,參政院和立法院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立法院乃是通過選舉產生後行使立法職能,是民眾的代議機關;而參政院的諸公則是由袁總統欽定,實際上是以諮詢機關的名義代行立法權。你說這參政院有用吧,它不過是個御用結構;但你要說它沒用吧,它還實實在在制定了數十種法律,譬如森林法、出版法、國籍法、著作權法等等,這些法律可都成了後來幾個政府制定新法的藍本,即便是和現在的法律相比,也已是相差無幾。

參政院所制定的法律中,最為人詬病的莫過於1914年底制定的那個《大總統選舉法》,那簡直就是中西合璧又奇形怪狀,助紂為虐且為虎作倀,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世界上就再也找不到第二部。

這個《大總統選舉法》有兩怪,第一怪是大總統的任期,一任十年長得過分且不說,還可連任,而且連任幾次也無規定,幾乎可以理解成終身制;第二怪是現任大總統有權推薦下一任總統候選人,只需事前用嘉禾金簡封著,密儲於大總統府的金匱石室中藏著,等大總統死了,再去開啟。袁世凱搞的這套玩意,其實就是雍正皇帝在一百多年前搞的秘密建儲。如此一來,袁世凱要傳妻傳子,誰知道?

參政院何以會制定這樣一部稀奇古怪的選舉法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前面那個「根本大法」已經將之前的責任內閣制改成了總統制,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總統制,是「超總統制」。在這個制度下,袁世凱不僅掌握了所有的軍政大權,就連總統的任期、候選總統的推選等也都大大超越了一般總統的權力,簡直就是無法無天了。

換句話說,袁世凱由於苦於之前的「超議會制」對行政權特別是總統權的限制,所以這次改制不僅奪回了原屬於總統的各項權力,而且還變本加厲,幾乎要與日本偽君主立憲式的天皇權力相當了。

在袁記約法的體制下,原來的責任內閣制被總統制代替,國務院也就不復存在。為了更好的行使權力,袁世凱在總統府下設立政事堂,以前清的內閣協理大臣(相當於副總理)、老友徐世昌充當國務卿,楊士琦、錢能訓分別為左、右丞。

按理,近代民主體制應當是國會立法及監督、總統或內閣行使行政權力、司法獨立的三權分立構架,其中的政治運作又包括代議制、政黨競選執政、元首選舉產生等基本構成要素和運作模式,但在袁大總統的大刀闊斧之下,民國初年的共和民主氣象已經是一掃而空,只剩下中華民國一副空招牌,實在令人咋舌不已。

袁世凱「超總統制」下的總統和日本天皇還是有區別的,那就是:總統候選人雖然可以由上一任總統秘密推選,但畢竟不是名正言順的繼承,所以呢,袁世凱雖然不急,但有人著急了。這人是誰呢?不消多說,一猜便知,那就是袁世凱的大兒子、准「太子」袁克定。

眾所周知,袁世凱一生中妻妾眾多(一妻九妾),兒女也有三十多個(十七子,十五女),在當時的那個轉型年代,像袁世凱這樣半新半舊的人物並不稀奇,擁有多房妻妾反是有錢有勢人家的象徵呢。袁世凱在1876年返回河南鄉試不第時在鄉完婚,娶妻於氏,當時袁世凱不過17歲。兩年後,袁克定出生,他不僅是袁世凱的嫡長子,也是於氏唯一所出。

袁世凱到朝鮮後,陸續添了多房妾侍並生了眾多子女,但這些弟弟妹妹們都與袁克定的年齡相差很大,譬如次子袁克文就比袁世凱要小足足12歲,因此袁世凱對袁克定當然是另眼相看,好生培養。袁克定從小就跟著袁世凱,無論袁世凱是駐節朝鮮還是小站練兵,或者巡撫山東、總督直隸,袁克定就未曾離開過一步。

要說起袁克定,倒也算是出落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一改他父親那種身材五短、赳赳武夫之形象。在袁世凱在清朝為官的時候,袁克定也供職於農工商部,後來還升任右丞(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廳局級幹部),後來因為袁世凱被趕出了北京,袁克定也就隨同父親回籍。天有不測風雲,1912年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騎馬的時候不慎摔傷,因為醫治不及時而落下病根,走路有點跛態,袁世凱看了十分心痛,便於次年送他到德國繼續治療。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見中華民國大總統的長子前來就醫,自然是十分重視,招待也極為殷勤。威廉二世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當時正想在遠東擴展勢力,於是趁著宴會的時候在袁克定耳邊吹風:「中國現在搞的民主共和制,不適合中國國情。中國要想發達,必須向德國學習,非帝制不能發達。大公子回國後一定轉告大總統,中國要恢複帝制的話,德國一定儘力襄助。」

不僅如此,威廉二世在袁克定回國的時候還特意寫了一封信讓他轉交袁世凱,信中的大概意思也是中德親善提攜並勸告袁世凱稱帝云云。

在德國期間,袁克定為德國所取得的成就驚嘆不已,由此也對德國帝制之功效深信不疑。1914年,36歲的袁公子在德國腳傷沒治好,倒是懷揣著一個皇帝夢回了國。由此,袁克定在家中颳起了一陣「德國旋風」,他給自己和弟弟們都定做了一套威風凜凜的德國親王將校服,隱然以「太子」自居。

可惜的是,袁世凱當上總統後卻對家人、親戚十分避嫌,他幾個成年的兒子在前清的時候倒在官府里做過一些事情,但到了民國後,在袁世凱的堅持下,反而沒有一個人在外做官,這讓袁克定十分胸悶。

好在機會很快就來了。民國建立後,袁世凱發現他的北洋軍已經暮氣沉沉,而且派系林立,自己掌控起來也已不再得心應手。從上次「北京兵變」中,袁世凱已經感覺到,原來他手下的那些將領們,現在已經大都各有山頭,指揮不易。

於是,袁世凱在掌握政權之後便著手重建自己的軍隊,如京畿的五路巡防營(後來馮玉祥的十六混成旅便出自於此),而這時保定陸軍學校的校長蔣方震提出編練「模範團」以重整軍威,袁世凱便採納了這個意見。所謂「模範團」,就是從各師中抽調各級軍官分別充當軍官和士兵,建製為團,訓練半年後派到各師充當軍官,以改造優化軍隊中的軍官結構。

最開始的時候,袁世凱打算讓雲南來京的蔡鍔擔任「模範團」團長,但這一提議因遭到北洋系將領的反對而作罷。袁克定在聽說此事後,便也想學習袁世凱當年小站練兵的經歷,於是他就向老頭子提出由他來擔任「模範團」團長。袁世凱聽後覺得不妥,袁克定便說自己在德國的時候,發現德國皇族在國內只能擔任軍職,不得干涉內政,這是一個值得效仿的好辦法。

在袁克定的軟磨硬纏下,袁世凱只好答應去和陸軍總長段祺瑞商量下。段祺瑞本來就和袁克定有矛盾,他在聽說要讓袁克定擔任「模範團」團長後,立刻大搖其頭:「什麼?讓大公子擔任團長?這怎麼行?!他對軍事一點都不懂,派他去練兵豈不是大出洋相?再說了,他腿腳不好……」

袁世凱還沒有等段祺瑞嘟嘟囔囔的說完,就氣呼呼的走了。

由於「模範團」團長人選難產,袁世凱最後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