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黎元洪入瓮,瀛台安置副總統

要說起解散國會的提議,這事卻是出自於副總統兼湖北都督黎元洪之手。

有人會覺得奇怪了,這黎元洪不是革命元勛嘛,如何為虎作倀,跟著老袁助紂為虐了呢?

其實呢,也不奇怪,因為黎副總統雖為民國元勛,卻非革命首義,他原本是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協統,在當時湖北算得上是第二號的軍事領袖。他原本官當得好好的,根本就沒有造反的打算,不過為當時的形勢所迫,被革命士兵們硬是從床底下拉出來做了首領。最開始的時候,黎元洪還死活不肯順從革命,那句著名的「莫害我」,豈不是出於他之口?

倘若造反不成,朝廷追究下來,黎元洪按犯罪情節的話,還只能算是脅迫呢。

黎元洪接受的是傳統教育,本就是講究忠君愛國的舊派軍官,他不僅在武昌起義前殺害過革命士兵,在當上湖北都督後他對那些起義出身的人也是充滿了戒備和敵意。在他眼裡,這些人怎麼著都是些賊心不死的亂黨,不可不防。譬如當時湖北號稱「三武」的三位軍事領袖(孫武、張振武、蔣翊武),其中有兩位便是間接的死於黎元洪之手呢。

張振武之死,在前文已詳細敘述,蔣翊武之死又是如何回事呢?原來,在南北議和後,蔣翊武擔任了湖北軍務部副部長,但受「群英會」暴動的牽連而被迫去職,在政治上曾經一度消沉。宋教仁被刺後,蔣翊武返回湖南參加了「二次革命」,也曾拉起一支隊伍駐防岳陽。但革命黨人在「贛寧之役」中很快失敗,袁世凱到處通緝捉拿革命黨,蔣翊武也只得逃走。

晦氣的是,蔣翊武沒有和黃興等人一樣跑到日本去避難,而是南行到廣西,結果被當地巡防營給抓住,後來押送到桂林受審。黎元洪在得知蔣翊武被捕之後,隨即致電袁世凱,請求迅速誅殺「亂黨」,於是袁世凱便命廣西都督陸榮廷將蔣翊武就地槍決。可憐這個革命首義,最後落得棄屍他鄉。

黎元洪恨這些首義的革命黨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在武昌起義前,黎元洪處死革命士兵是因為要維護秩序,但起義後則更多的是一種權力的爭奪和個人的恩怨。黎元洪雖然是靠著武昌首義上位,但眾所周知的是,他是被革命士兵強迫參加革命的,因而那些革命黨的首領譬如張振武、蔣翊武等人未免對這個逼出來的湖北都督心存蔑視,特別在南北軍交戰之時,這種情緒更是極易表現出來。

黎元洪混跡官場多年,他對那些造反起家的人有著本能的抵觸,而那些自認為有功的革命黨首領對身居高位的黎元洪同樣是心懷不滿,彼此間抵牾不斷。在雙方的矛盾暴露後,黎元洪採取了投靠袁世凱的策略,以取得北洋勢力的支持。由於湖北在辛亥革命中的特殊地位,袁世凱對那些革命黨同樣是深惡痛絕,因此與黎元洪一拍即合,張振武的被殺便是雙方合作的一個明證。

事實上,湖北那些激進的革命黨人在辛亥革命後也沒有停止鬥爭,他們試圖從黎元洪手中奪回權力,但他們數次針對湖北當局的暴動都沒有成功,譬如「二次革命」期間流產的「改進團」暴動,結果非但沒有將黎元洪趕下台,反而被黎元洪以維護治安的名義加以嚴厲鎮壓,多名革命黨起事者未經審判便被槍殺。在「改進團」失敗後,黎元洪又對湖北的革命党進行了一次嚴厲的整肅,當時被殺被捕者不在少數。在黎元洪的威勢之下,湖北革命黨人紛紛離開武漢,前往上海等地繼續揭發黎元洪鎮壓革命黨人的罪行。

在趕走了革命黨人之後,黎元洪在湖北的統治也相對穩定了許多,但此時袁世凱也盯上他了。雖然黎元洪在革命後極力與袁世凱保持一致,並在各項政策上亦步亦趨,緊緊跟隨,譬如在定都北京問題上,黎元洪就曾經幫了袁世凱的大忙。在宋教仁遇刺案中,黎元洪也發表通電,提出要法律解決,以大局為重,切不可意氣相殘,實際上就是給袁世凱拉偏架。在「宋案」的證據公布後,黎元洪又指責追查真相導致「人心搖動,謠諑逢起」,甚至荒唐的提出:「寧可令宋教仁冤死,也不可因追究冤死之因而打破寧靜的大局。」

在「善後大借款」的問題上,黎元洪也是站在支持袁世凱立場上的。他非但支持袁世凱借款,還杜撰了一通「不借外債的六大危害」,以證明借款的合理性。「二次革命」爆發後,北洋軍以湖北為進攻江西的前沿,黎元洪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在選舉正式大總統的時候,黎元洪更是親自致電參議院和共和黨本部,推薦袁世凱作為正式總統的候選人,這簡直就是露骨的擁戴效忠了。

但很可惜的是,黎元洪這些明顯親善的舉動仍舊未能贏得袁世凱的充分信任。在袁世凱的眼中,黎元洪雖然不算革命黨,但畢竟不是北洋軍政集團的人;更令袁世凱感到不安的是,黎元洪打著支持袁世凱、支持中央政府的旗號,在排斥當地革命黨的同時也暗中發展了自己的勢力,譬如當時在湖北就握有四個師的兵力,而且還先後被推為共和黨、進步黨的理事長,政治影響力不可小覷。

在「二次革命」後,湖南、江西、安徽等省都換上了北洋系的人,既然袁世凱要在戰略上控制南方各省,湖北當然也不能例外。何況,武漢乃是九省通衢,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倘若不將黎元洪調出湖北、解除兵權,終究是個隱患。因此,在黎元洪當選為民國正式副總統之後,袁世凱先後四次邀請黎元洪進京,表面上是要求履行副總統職責,實際上是要將黎元洪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所謂「有兵才有權,有地盤才有勢力」,黎元洪在當上湖北都督後,他深知控制地方對個人權勢的重要性,因而對袁世凱的調虎離山計也是心知肚明。對於北上一事,黎元洪是想方設法,一拖再拖,死活不肯離開湖北半步,他非得以民國副總統的名義兼任湖北都督——副總統可以不做,湖北都督不能不當,黎元洪也是個精明人。

袁世凱見黎元洪不肯輕易就範,不免也有些躊躇。這時,袁世凱的手下們大罵黎元洪不識抬舉,他們紛紛獻計獻策,要霸王硬上弓,將黎元洪調出湖北,讓北洋的人去做湖北都督。最後,據說是「太子」袁克定想了一條妙計,最終迫使黎元洪乖乖就範。

說起這個袁克定,他本是袁世凱正室於夫人所出,乃家中長子,此人從小便十分機敏,胸懷異志,不在其父之下。在袁世凱當上了民國大總統後,袁克定也就野心膨脹,成天琢磨著讓父親登基為帝,好將這袁家江山傳將給他,過過皇帝的癮。

袁克定是個聰明人,他在觀察朝政後發現,民國最顯赫的人物除了袁世凱之外,其次便是陸軍總長段祺瑞,此人握有軍權,倘若復辟帝制,必須要有他的支持。於是,袁克定便屢次派人去探段祺瑞的口風,看他是否支持袁世凱稱帝。這去的次數多了,又稍微露骨了點,結果把老段惹怒,袁克定的心腹也被他痛斥一頓:「袁總統屢次宣言,誓不為帝,克定身為長子,豈有不知之理?如何一味的痴心妄想,想做皇帝,這豈不可笑?」

袁克定在被碰了一鼻子灰後惱羞成怒,於是便心生一計,要將段祺瑞從北京調開,讓他離開袁世凱的身邊,慢慢的冷落他,削去他的兵權,到時段祺瑞不就範都不行。再者,當時袁世凱正為無法調動黎元洪一事而煩惱,如果讓段祺瑞去辦理此事,並讓老段擔任湖北都督,豈不是一石二鳥,妙計得逞?

袁克定的這點小聰明還就打動了袁世凱,並促使他派出段祺瑞去湖北辦理這趟差事。袁世凱當時還考慮到另外一點,那就是將黎元洪調往北京後,湖北的軍隊如何處理的問題。他考慮來考慮去,覺得還是袁克定說得對,此事非段祺瑞出馬不可。

1913年12月8日,武昌閱馬場上鑼鼓喧天,軍樂齊鳴,還不時的放起了陣陣禮炮。就在這一天,大人物段祺瑞來到武昌,黎元洪給予了去年歡迎孫中山的同等禮遇。不過想想也是,當年黎元洪當協統的時候,人家段祺瑞早已是統制,軍階遠高於黎元洪。在南軍北軍對峙時期,段祺瑞已經是湖廣總督兼第一軍軍統,如今又是陸軍總長,黎元洪雖然是個副總統,但他也知道,副總統不過是個虛職,哪能跟老段相提並論。

對於黎元洪的謙恭,段祺瑞也不客氣,無論是在閱兵還是宴席上,老段都擺出一副上級領導的樣子,絲毫沒有把黎副總統放在眼裡。第二天,等到酒足飯飽後,段祺瑞把黎元洪叫了過去,說:「我此次來湖北,主要有兩件事。一來呢,是和副總統商議湖北軍隊的整頓問題;二來呢,是大總統特派我前來邀請你去北京,有要事相商。」

黎元洪聽後一愣,好半天才回過神來。他知道這次恐怕是躲不過去了,但在表面上還故作鎮定,說:「大總統多次邀我入京,實在是盛情難卻,不過湖北革命黨十分猖獗,我也是一時半會走不開。既然段總長說起整頓軍隊一事,不如等我留在武昌協助完成之後,再行赴京如何?」

段祺瑞擺擺手,說:「黎副總統盡可放心,我段某混跡軍界十幾年,其他的不敢說,但整頓軍隊這點小事恐怕還難不倒我。怎麼,難道黎副總統還不信任我的能力?」

黎元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