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九、國民黨解散,國會也解散

在「二次革命」中,有部分意志堅定的國民黨員如參議院的議長張繼等人拋棄了議席離京南下,但貪圖名祿的畢竟是大多數,因此當時的國會中仍舊以國民黨的議員最多(當然,擅自拋棄議席、放棄合法鬥爭是應鼓勵呢,還是堅持職守、力爭到底應當提倡,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對於這些「搗蛋」的國民黨員,袁世凱也很頭疼,但時機未到,也只好先隱忍不發。當孫中山、黃興等人在南方公然「作亂」時,袁世凱手下一些求功心切的部下建議將國民黨立刻解散,甚至有人自告奮勇的要帶兵去捉拿這些「亂黨」。袁世凱聽後大怒,斥責道:「不可胡來!」

難道袁世凱是真的要尊重政黨政治嗎?當然不是。袁世凱當時沒有藉機解散國民黨,那是因為國會還沒有選舉他當正式大總統呢。要是解散了國民黨,那國會也就開不了會,選舉大總統也搞不成,反而麻煩。

俗話說得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等到袁世凱把正式大總統弄到手後,他就要給國會找茬了。袁世凱找的第一個茬,是《大總統選舉法》。各位可能會覺得奇怪了,袁世凱不就是按《大總統選舉法》登上正式大總統寶座的嗎,這個法又怎麼了?

原來,在《臨時約法》中第三十條規定,臨時大總統有「公布法律」之權,但當時國會被袁世凱催得急了,於是在制定《大總統選舉法》後便在政府公報上直接公布了,也就未經袁世凱之手(議員們想,袁世凱肯定沒意見啊)。袁世凱當時倒把這檔子事給記在肚子里,但他當時急於轉正,也就暫時隱忍未發。

當上正式大總統沒幾天,袁世凱便令總統府給國會發了一個咨文,稱民國制定法律應當是分「提案、議決、公布」三個過程,國會在未經總統府便將貿然宣布《大總統選舉法》,這不僅是蔑視大總統的權威,而且是侵犯大總統的公布權和違反《臨時約法》的行為,如果這個事情不解釋清楚,影響極壞。在咨文的最後,袁世凱還要求國會議員們立刻給予合理答覆。令人可樂的是,袁世凱在咨文中引經據典,並援引《臨時約法》,還真說得頭頭是道,一點都不含糊呢。

此時的國會議員們,正在忙著討論斟酌中華民國的憲法草案,也沒有時間專門開會來討論袁大總統的咨文,只說國會制定法律直接公布乃是各國通例,原本就不須經過總統副署云云。由此可見,《臨時約法》在制定時過於倉促,加上起草者水平有限且夾帶私心,結果出現多處模稜兩可、不切實際甚至矛盾衝突的規定,這下被袁世凱給抓了把柄。本來,立法機關制定法律的確毋庸行政首腦副署加以公布,何必在《臨時約法》中加上總統有「公布法律」之權的條款呢。

當然,袁世凱發此咨文並不要真正維護《臨時約法》,恰恰相反的是,他的真實動機不僅是要找國會的茬,而且還要找《臨時約法》的茬。正如前面介紹的,《臨時約法》規定的體制是責任內閣制,大總統基本是個虛職,立法權力掌握在國會中,而行政權力主要由內閣掌握,這才是讓袁世凱最不滿意的地方。你想,袁世凱好不容易從清室和革命黨人手中取得江山,豈有江山奪下之後睡於卧榻之側的道理?

過了兩天,袁世凱見國會對咨文並無正式復文,自己的出招彷彿泥牛入海,不見蹤跡,心中不免十分惱怒。隨後,袁世凱便命國務院派出施愚等八名委員前往國會幹涉。施愚等人奉了大總統令,自然是意氣風發,他們隨後便雄赳赳、氣昂昂邁進國會大門,要替大總統討個說法。

八委員來到國會會場之時,正好憲法起草委員會在進行民國憲法草案的一讀審核,見這八人突然闖入,不覺愕然。八委員得意之餘,便將一個新咨文交給議長。在這個咨文中,袁世凱除了陳述上一個咨文的內容,又提出以後國會開會時應該及時通知國務院,以便隨時派人前來出席陳述。這回,袁世凱的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這便是行政權干涉立法權的勾當了。

國會議員們在傳閱了咨文後,很是驚詫莫名,便答覆八委員說:「民國立法,權在國會,不受行政之干涉。諸位到國會來未免違法,還請回去告訴大總統收回成命為好。」

八委員不管你什麼立法、行政之類的玩意,隨後又拿出一份文件交給議長,說:「大總統還有一份咨文,諸位看後便清楚了。」

事情到這裡便已明朗化了。議員們傳閱一遍後,只見這份文件上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地寫著這麼幾條:

一、將《臨時約法》第三十三條:「臨時大總統得制定官制官規,但須提交參議院議決」改成「大總統制定官制官規」——行政制度和法規跟參議院、眾議院沒啥關係了。

二、將《臨時約法》第三十四條:「臨時大總統得任免文武職員,但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大使須得參議院同意」改成「大總統任免文武職員」——人事權也和參眾兩院沒關係。

三、將《臨時約法》第三十五條:「臨時大總統經參議院同意,得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改成「大總統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對外戰爭和外交這樣的國家大事,也全歸袁世凱管了。

除此之外,袁世凱還在咨文中提出在「公安、防禦、災患」的非常時期,大總統應有特別處分權和制定法律權,只需國會開會時再加承認即可。

各議員見後吃驚不小,袁世凱這提出的幾條完全是總統制的規定,甚至與君主立憲制相差無幾,這與目前憲法草案中主張的責任內閣制幾乎有天壤之別。你想現在憲法起草委員會已經將憲法草案擬定得差不多了,豈肯屈服於袁總統的要求?

當下議員們便對八委員說:「我等正在進行憲法草讀,只能由國會議員列席旁聽,諸位原本是不該前來的;至於代大總統陳述咨文,更是與約法章程不符,還請諸位自重。」

說罷,議員們竟然撇下八委員,只管自己審核憲法草案去了。八委員本是奉著大總統的命令而來,不想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回去不免氣惱,自然在袁世凱面前添油加醋的數落了一番國會的不是,其中也不乏勸說袁世凱乘機解散國會的。

袁世凱聽了八委員的回報後,卻也在意料當中,他卻不動聲色,只淡淡的說:「你等不要著急,我自有辦法。」

再說國會那邊,在受到袁世凱的一番逼迫之後,反而加快了憲法草案的審讀進度,沒幾天憲法草案便進入了二讀階段。袁世凱通過各種渠道得知憲法草案和《臨時約法》無甚大的區別後,隨即便發了幾通密電,暗暗布置了起來。

數天後,各省都督、民政長與北洋將領的電報雪花般的飄來,一個個都是支持袁世凱的「合理要求」並指責「國會專制」;還有幾個袁世凱的心腹,在電報中就直接提出要撤銷憲法起草委員會、撤銷憲法、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大家散夥算了。

袁世凱接到這些電文,自然是喜不自勝,以為國會就此屈服。不料此時國會議員中還有一些硬骨頭的傢伙,他們不畏外界壓力,硬是在10月31日下午通過了憲法草案的三讀程序,並準備交國會公布。由於這部憲法草案的起草主要在天壇祈年殿,因而也被稱為「天壇憲草」。

這部憲法草案主要秉承了《臨時約法》的精神,共10章113條,其中主張「責任內閣制」並對大總統及其國務院的權力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也有人稱其政體為「超議會制」——不言而喻,議會的權力過大而總統的權力過小,怎能不起衝突。

眼看天壇憲草就要公布,這下袁世凱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使出了最後的狠招……釜底抽薪,解散國民黨。

這裡要插一句。在宋教仁被刺後,內閣總理趙秉鈞為了避嫌而稱病辭職,當時由陸軍總長段祺瑞暫替總理一職。在袁世凱剿平「二次革命」後,便由進步黨推出熊希齡在9月11日組閣。熊希齡原在唐紹儀內閣中做過財政總長,這次他挾進步黨之勢力,網羅了梁啟超、張謇、汪大燮等名流,組成了號稱「第一流」的人才內閣,其陣容之豪華,就是國民黨也得甘拜下風。

為了搞掉國民黨,袁世凱想來想去,決定還是讓熊希齡出馬更為名正言順。有人會問,熊希齡是進步黨員,他畢竟不是北洋集團的人,怎麼就會對袁世凱俯首聽命呢?說到這事,有這麼一個傳聞,說熊希齡在辭去財政總長的時候,袁世凱為了籠絡他,特命他出任熱河都統,以示器重。

大家想,熱河是個什麼地方?那是前清皇帝們的避暑勝地,所以熊希齡到了熱河後,也就把公署搬進承德避暑山莊內。但是,在這昔日的皇帝行宮中辦事,宮中的珍寶太多又未曾清理,不免有些瓜田李下之嫌。

據稱,有一次袁世凱的心腹薑桂題來訪,熊希齡在好生招待之餘,臨別時還偷偷的將一把乾隆皇帝的摺扇作為私人饋贈送給了薑桂題。薑桂題是個粗人,也不識好歹,他為了取媚袁世凱,回北京後又將此摺扇轉送給了袁大總統。袁世凱由此派人前去暗中調查,發現避暑山莊失竊了不少珍寶,結果熊希齡便被袁世凱抓了把柄。

熊希齡在得知袁世凱要求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