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優待條件要商量,清帝退位凄惶惶

正當隆裕太后嘆氣的時候,內侍太監又送來了一份電報,這不看則罷,一看幾乎是魂飛天外——這哪裡是什麼電報,簡直就是一道催命符!

隆裕太后尚未來得及看電報的內容,倒是先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寫著許多人的名字,心裡已知大事不好。原來,這份電報是前線的北洋各將領聯名發來的,大概內容是:「如今全局危迫,四面楚歌,暗殺黨遍布都內,稍疏防範,禍變即生,兩宮亦陷於危險之地;共和制度浩浩湯湯,原已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事至今日,唯有俯仰民意,為皇太后皇上求一富貴尊榮,也使四萬萬人免受戰禍,死於非命。三年以來,皇族之敗壞大局罪實難數,現有一二王公,仍行阻擾,以致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皇上欲求之一安富尊榮之典、四萬萬人慾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許,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揮淚登車,昧死上達!」

電報的最後一句簡直就是殺氣騰騰,要是這北洋軍回師北京,這清廷上下哪裡還有活路?所謂養兵千日,一日反噬,這下可真是徹底的完了。隆裕太后看了這個「瑞」字,豈不是武漢前線第一軍的統制官段祺瑞?在他的後面,還排列著一大串的名字,什麼薑桂題、倪嗣沖、何宗蓮、段芝貴、曹錕、王占元、李純、鮑貴卿、徐樹錚等,一股腦兒有四五十人,個個都是北洋軍的統兵大員。

隆裕太后看到這裡,不免打了個寒戰,漸漸迷糊了起來,口裡直說:「這該如何是好?如何是好?」恰好這時太子太保世續趕了過來,他見隆裕太后已是六神無主,只得奏道:「皇太后心焦也無甚用處,事到如今,也只有請袁世凱去與南方的革命黨議一議,看如何個優待條件法子。」隆裕太后抹了抹臉上的淚,帶著哭腔道:「國家這些年費了多少金銀,誰想到卻養成了這班虎狼之師?我倒不如像先帝爺一樣,早死了乾淨!」

話雖這麼說,隆裕太后在走投無路之下也只得同意退位,並請袁世凱入宮商議。袁世凱聽說隆裕太后已經答應退位,立刻忘了革命黨給他留下的傷勢,隨後便喜滋滋的入得宮來。等見了隆裕太后,他還要故作不忍,說:「事關重大,還請近支王公商議後再行定奪的妥當。」

不說則罷,一說到這痛處,隆裕太后忍不住又掉眼淚:「現在還說什麼近支王公,一個個早就跑沒影了!攝政王載灃倒是留在京城沒走,可叫他來又有什麼用?」話說到這份上,袁世凱也就不再謙讓,他拿著早已擬好的優待條件文書給隆裕太后看過後,便徑直出宮發電報去了。

再說革命黨這邊,這時也在南京組織了一個臨時參議院,等到袁世凱的電報一到,大家姑且擱置了其他議題,專心致志的審查這份清帝退位文書。

剛一打開,電報的抬頭上便寫著「關於大清皇帝優禮之條件」幾個大字,眾人見後立刻一片嘩然,說:「這清帝退位、清室已亡,還扯什麼『大不大』的,就是『優禮』二字,也屬不妥。」一議員插嘴道:「直接改成『清帝退位之優待條件』,豈不方便?」眾人聽後,拍手稱好,便命書記員另紙記上。

待看到第一款:「大清皇帝尊號,相承不替,國民對於大清皇帝,各致尊崇敬禮,與各國君主相等」,眾人讀後更是大笑,說:「清帝既已退位,我等國民還去尊崇他作甚?不如直接改成『清帝退位後保留尊號,待以外國君主之禮』即可。」

電報稿的第二款:「大清皇帝歲用,每歲至少不得短於四百萬兩,永不得減額。如有特別大典,經費由民國擔任。」對於此款,眾議員倒無甚意見,只是將「四百萬兩」改成「四百萬元」,將「特別大典」一條刪去。

第三款則寫著:「大內宮殿或頤和園,由大清皇帝隨意居住,宮內侍衛護軍官兵,照常留用。」一看到這條,眾議員立刻跳了起來,說:「既然已經退位,怎能再在宮禁中居住,難道尚要做個萬年皇帝不成?」一議員介面道:「何不讓他搬到頤和園居住?」另一議員則反駁道:「頤和園規模宏大,耗費巨資所修建,豈不便宜了他?」一群人在爭吵間,一老成穩重的議員道:「既然清帝已經答應遜位,倒也不可過於逼迫,稍給他留點顏面為妥。」眾議員一想也是,便改成:「清帝遜位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照常留用。」

接著便是第四款,「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民國妥善保護,並設守衛官兵,如遇大清皇帝恭謁陵寢,沿途所需費用,由民國擔任」,議員們大搖其頭,說:「清室的宗廟陵寢由民國保護倒無不可,畢竟明朝陵寢也曾得到清室保衛,可以同等對待,但若是廢帝時常去拜陵寢,豈不耗費?不可不可!」於是便將此款改成:「清室遜位後,其宗廟陵寢由民國妥慎保護。」

待看到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敬謹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經費,均有民國擔任。」對於這款,議員們倒無甚反對意見,不過稍改數字,大意仍舊同原文一般。原來,崇陵工程此時正在修建中,光緒皇帝的遺體尚未入土為安,而國民對光緒皇帝多抱同情之態度,想必議員也是如此。何況,光緒的皇后隆裕太后尚且在位在世,國人為人做事,也不好過於刻薄。

第六款,「宮中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均由大清皇帝留用」,對此,議員們也頗為躊躇,這常年在宮中服役的宮女太監,這些人又無從事其他工作之能力,倘若全部放出,倒也是個麻煩;既然清帝願意留用,倒無不可(反正由清室開支)。只是太監的閹割有違人道,不符合民主共和之精神,斷不可再產生此等悲劇,於是議員們便讓書記員改成:「宮中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得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這不經意間,便將我國歷史上沿襲上千年的醜陋制度給加以徹底廢止,功莫甚焉。

第七款是關於清室財產的,說:「凡屬大清皇帝原有之私產,特別保護。」議員們見清帝肯退位,保護其私產倒也不甚反對,不過將「大清皇帝」改成「清帝遜位後,其原有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待看到第八款,「大清皇帝有大典禮,國民得以稱慶」,卻引得議員們一片嘩然,無人贊成。既然這大清皇帝已經退位,這有無典禮,與國人有何相干?直接刪去不提。

最後一款,「禁衛軍名額俸餉,仍如其舊」,議員們原想大清皇帝既然已經退位,禁衛軍就當裁去,但這班軍人平時靠著軍餉過活,一旦突然裁撤,恐怕會群起鬧事,或者改行做了盜賊,倒也麻煩。經過斟酌後,這款被改成:「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算是將此事打發。

清帝退位條款議妥,後面的「皇族待遇」,「滿、蒙、漢、回、藏各族待遇」自不用提,不過「世爵傳襲、各族平等、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私產一律得到保護」等等。你想那清帝都已退位,王公親貴保留個空頭的爵位又有何用處?不過給那些人留些許顏面罷了。

待到全文擬定,南方參議會便將修改過的「清帝退位」條件發給了袁世凱。袁世凱接到電文,也不反駁,只管將文書送到隆裕太后那審閱。隆裕太后見後,不免又暗自傷心了一回,隨後召集近支王公前來商議。不想叫了半天,也就來醇親王載灃幾個人,其他仍舊不見人影,就連老資格的慶親王奕劻也都消失不見(想必是存錢去了)。而來的人其實也無可商議,不過說些「皇室經費,每年四百萬元,斷不能少」;「皇帝尊號相承不替,須要加入」之類的廢話。

可悲的是,親貴們提出的「相承不替」四字也難以加入,南方回電對此堅決反對。隆裕太后又怕因此而決裂,只得取消這個提議,讓袁世凱趕緊回電議妥。袁世凱細瞧了電文數遍,覺得「遜位」二字頗有傷清室體面,於是命人將電報上的「遜」字給改成了「辭」字……終究是老袁的面子大,南方對此卻無意見,好歹為清室爭得一個字,算是挽回了一點面子。

時至如今,無可挽回。皇宮中除了那不懂事的小皇帝還在無憂無慮地玩耍外,其餘皇族親貴早就樹倒猢猻散,溜之大吉。群情惶惶之下,就連隆裕太后身邊的總管太監小德張也被袁世凱買通了,他不時的在隆裕太后耳邊敲邊鼓:「主子,你也別太著急上火,照奴才看,不管這君主也罷,共和也罷,老主子全是一樣。講君主,老主子也不過就用用寶;鬧共和了,太后還是太后。不過,可得先答應了南邊的條件。要不然啊,革命黨打到了北京,那可就全完了!」聽了這話之後,隆裕太后更是覺得退位保命要緊,何況人家還留了條出路呢!

公元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統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養心殿里舉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這一次,袁世凱照舊稱病不入朝,只是委派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為自己的代表,讓他領著民政大臣趙秉鈞、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譚學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郵傳大臣梁士詒、度支大臣紹英、工商大臣熙彥、理藩大臣達壽等前去朝見。

這些大臣,也可以說是清王朝的最後一班大臣,這一天仍舊像以往一樣,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