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落第的秀才靠的不僅僅是運氣

彰德秋操數年後,隆隆炮聲早已煙消雲散,人喊馬嘶的練兵場也在鄉民們的記憶中日漸淡忘。當年被數萬大兵踐踏過的山川曠野,如今也恢複了昔日的寧靜,好似那太行默默,依舊春花秋實;洹水依依,曾經萬古長流。

天高氣爽話中秋,太行山下、洹水河邊某座高宅大院里,陡然又響起了本地罕有的喧鬧,只見院中戲台高築,鑼鼓喧天,雖然宴席上早已是高朋滿座,但宅前大道上的來往賓客們卻仍舊絡繹不絕,好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這一天,也好似當年秋操的天氣,儘管陽光高照但已略帶寒意,所幸主人待客有道,各方賓客在杯觥交錯、相互致意間,其氣度顯然非一般的地主老財家所能相提並論。

正當園子里排開酒席、戲班鳴鑼開唱大戲時,突然一匹快馬從遠處大道上疾馳而來。看來,這位騎士不像是來赴宴,而是要報告一件急如星火、了不得的大事。在眾人停杯錯愕間,報信人已經勒住韁繩,飛身下馬,只見他撥開人群,三步並作兩步的趕上前,從懷裡掏出一封電報呈給其中的一位矮胖老者,也就是宴席中被眾星捧月的中心人物。

這時,戲台上也識相地停止了吹拉彈唱,諸賓客都屏住呼吸,試圖從當事人的臉上看出些許端倪。矮胖老者倒還算遇驚不亂,他一手端著酒杯,一手接過電報,但當他看完電文後卻突然臉色大變,在杯子跌落腳下的瞬間,他失聲道:「大事不好!此亂非洪楊可比,不可等閑視之!」

此矮胖老者,你道是誰?乃是三年前便賦閑在鄉、朝野內外大名鼎鼎的袁世凱是也。

這一年,是辛亥年;這一天,是1911年10月11日,也是袁世凱的52歲生日。

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在數百年間,老袁家原本也是默默無聞,不過家道還算殷實,在免於饑饉之憂的同時尚有餘力,數代人都是以耕讀傳家。後來也不知是他家祖墳的篙子翹了,還是文曲星偶然路過他家,這袁家突然間便忽喇喇的發了……父子進士,弟兄舉人,一門兩代四貴人……乖乖,了不得啊,於是項城袁家也就成了當地望族。

父子進士,弟兄舉人,這和袁世凱都沒有直接關係。所謂的「父子進士」,指的是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恆(袁甲三的長子),這對父子分別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比曾國藩早一屆)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比李鴻章晚一屆)中了進士;所謂的「弟兄舉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齡和袁世凱的叔叔袁保慶(袁樹三的次子,袁甲三的侄子)分別中了舉人。

古代人常說,科舉乃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也就是說,要想科舉得中,一要靠命,二要靠運,三要靠祖墳的風水,四要靠先輩積陰功,這第五才輪到讀書。您要是不信,看看那些考到白了少年頭的老童生便知。

大家想,當年這科舉考試是何等的難考,這舉人和進士哪個不是過十五關斬十六將、千里挑一甚至萬里挑一的大牛人(要不怎麼說范進同志在中舉後會激動得發瘋呢?)。那時參加科考的讀書人多如繁星,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叫稀罕。你想袁家不過區區兩代人,一下子就出了兩個進士、兩個舉人,真真是了不得、不得了啊。

不過,老天爺又是公平的,這袁家雖然顯赫,但家裡做官的卻大都命不長。比如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當年也和曾國藩一樣文官將兵,並在疆場上與太平軍、捻軍以命相搏,乾的是刀口上舔血的營生,最終靠著無數顆人頭才染紅了頭上的頂子……大概殺氣太重,袁甲三隻活了57歲便見了閻王。袁甲三的兩個兒子,袁保恆和袁保齡,這兩位的壽命更短,分別在52歲和48歲便告離世。

說完了袁甲三家,再來說說袁世凱家。袁世凱的祖父袁樹三是袁甲三的長兄,他老人家和弟弟袁甲三相比,文才差得太遠,不過混了個秀才(而且還是捐的)。好在袁樹三的兒子袁保慶還算爭氣,不管怎麼說中了個舉人,算是給袁樹三掙回了點面子。不過,袁保慶有一遺憾,那就是他年近四十卻依舊膝下無子,於是便在與父親商議後,從兄長袁保中那裡過繼了一個兒子。袁樹三的大兒子袁保中也是個秀才,他在功名上雖然不如弟弟袁保慶,但他比弟弟會生孩子,而且一口氣就生了六個兒子,這過繼給袁保慶的就是其中的老四。

這老四是誰呢,不說大家也猜到了,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袁世凱啊。

袁老四的運氣著實不賴,他七歲的時候便離開老家跟著嗣父袁保慶在外地的大城市生活,見過不少世面。袁保慶雖然只是個舉人,但在家族的蔭護下官運亨通,他曾經在濟南和南京等地為官,還放過鹽法道這樣的肥差。可惜的是,袁家的魔咒對這個舉人大老爺更加殘酷,袁保慶比叔叔袁甲三和兩位堂兄弟更要短命,他活到44歲便拋妻棄子,離開了人世。無奈之下,袁保慶的遺孀牛氏只好帶著十四歲的嗣子袁世凱回到項城老家,但就在第二年,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也因病去世,他離六十歲那道門檻還差得遠了。

袁家當時乃官宦之家,吃穿固然不愁,但此時的袁世凱母子畢竟是孤兒寡母,也頗為可憐。這時,袁世凱的運氣又來了,他的堂叔袁保恆,這位在翰林院做編修的進士大老爺,他在回鄉省親的時候見他們母子可憐,而袁世凱年紀雖小,但看上去天資聰穎,似乎人才可造,於是便將這個侄子接到北京,打算讓袁世凱跟隨他讀書,日後走科舉之道。於是,十五歲的袁世凱便跟著堂叔袁保恆去了北京。

可惜的是,雖然袁保恆自己是個飽學的翰林,但袁世凱在其嚴格教導之下仍在鄉試的時候兩試不中,就連當時另一位在京為官的堂叔袁保齡也說袁世凱在學問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據說,袁世凱在羞憤之下將以前所作的詩文全部付之一炬,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娛光陰耶?」

袁世凱的話頗有意思,當年洪秀全因考不上秀才而撕了聖賢書大罵:「再也不考清朝試,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後要自己開科取士!」……於是洪天王就另立門戶,造反了。不過話說回來,那時考不中舉人真是太正常了,比袁世凱年長一歲的康有為算是有才華吧,可他老人家考舉人的時候照樣五試不中,足足虛擲十六年的光陰!如此看來,科舉順利者如曾國藩、李鴻章多為守成之臣,而科舉之路坎坷者如康有為、袁世凱則多有叛逆之心,或者說更有改革的需求和願望,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袁世凱出身官宦世家,自然還沒到要去造反那一步。但也許是定數,袁家的那個魔咒隨後找上門來,袁保恆於1878年因感染時疫而病逝於開封任上,袁世凱只好再次返回了項城老家,當時他剛滿20歲。所幸的是,四世同堂的袁家正好在這一年分家,袁世凱以袁保慶唯一的嗣子身份分得了一份豐厚的家產。

由於袁世凱過慣了大都市的生活,因此他在老家呆的時間並不長。在分家之後,他很快便搬到陳州居住,由於家中的長輩大都離世,年輕的袁世凱無人看管,他當時最愛好的活動便是飲酒交友,常常是一醉方休;或者郊原馳馬狂奔,行為放蕩不羈。陳州府的太守吳重熹是袁家的世交,他見袁世凱不肯讀書應試,也常常加以勸戒,但袁世凱並不醒悟。

袁世凱不喜歡讀書是有原因的,他學習科舉制藝但又不守繩墨,不願受此束縛。譬如他喜讀周犢山的文章,但僅限於摘取文中豪邁不羈的語句而從來不肯卒讀,也不求甚解。有一次,袁世凱的老師王雁臣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題,命他撰寫一篇八股文。袁世凱交卷後,王雁臣發現其所作之文有模仿周文皮毛之痕迹,但文章卻邏輯蠻橫無理,野性難馴,而且前後詞句多不通順。在文中,有一段最為可笑,曰:「東西兩洋,歐亞兩洲,只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土,席捲囊括於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嵇首於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

袁世凱曾有一個老師名叫曲沼,此人頗擅武藝,曾教袁世凱練過拳術,後來袁世凱喜歡馳馬試劍,估計與此有關。年輕時的袁世凱喜歡騎馬,而且善騎悍馬,他在歸里守制時最愛讀兵書,雖不能通曉其中的含意,卻喜歡在客人面前侃侃而言,大加賣弄。當時在他的書房中,曾擺滿了六韜三略之類兵書,各種版本都有,當時人送綽號「袁書呆」。

對於這個綽號,袁世凱很不以為然,他曾經對人說:「過去我好奮匹夫之勇,現在學了敵萬人之書,才知道好勇鬥狠其實沒有什麼用處。三軍不可奪帥,要是我手上有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據傳,陳州府城隍廟前有一位很出名的相命先生名叫「瞿然驚神算」,有一次袁世凱請他看相,這位瞿然先生在對袁端詳很久之後,以極其嚴肅的口吻說:「公子天庭廣闊,來自富貴之家,少年英發,出人頭地,中年位躋公卿,五十微有挫折,但正是以退為進,禍為福倚,此後有七年大運,貴不可言。」袁世凱走後,瞿然先生望著他的背影,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