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跟志願軍學習如何補「短板」 「至少要20年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

為打破僵局,1952年,李奇微發動了秋季攻勢。志願軍通過坑道與敵人作戰。美國軍隊折騰了一個月,只奪佔了467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在長達250公里的戰線上,平均推進了不足兩公里,平均日推進60多米。

也就是說,每小時不足3米,與蝸牛的速度差不多。

我想,如果美國軍隊具有蝸牛精神,這活也能幹。

人員損失上,聯合國軍更是不佔便宜。連同此前的夏季攻勢,「聯合國軍」共傷亡25萬人,志願軍部隊傷亡只有9.1萬人,敵我損失比為2.7:1。

而運動戰時期,敵我雙方人員損失基本相同,物資消耗更比陣地戰時期要大得多。

以李奇微司令官為代表的美國鋒利的矛,終於被中國軍隊的特製的盾,擋住了。李奇微夏秋攻勢,不僅沒有取得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而且損兵折將。上司布萊德雷尖刻地評價:「用這種戰法,李奇微至少要20年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

李奇微司令官非常著急,他深感兵力不足,想從國內增兵。可美國國內地面部隊兵力的三分之一以上都用到了朝鮮,不會給他派來新部隊了。

李奇微後來也承認:「對當時軍事上的實際情況有著清醒認識的人,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的這點兒有限的兵力,能夠贏得什麼全面勝利。」

事實證明,坑道作戰,志願軍部隊由運動戰改打陣地防禦戰的路子,走對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