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場初交手,聯合國軍沒摸到門就敗了 彭總初亮劍:一招能頂兩個軍

其實,在大軍未跨過鴨綠江前,彭德懷已經亮出了刺向麥克阿瑟的第一劍。

這一劍,使志願軍對聯合國軍作戰,在兵力上佔了優勢。

出征前,毛澤東與中央軍委開會討論出兵作戰時,考慮到與美軍在武器上的巨大差距,特別是美國飛賊對大兵團作戰的嚴重威脅,初步設想先以兩個軍過江與美國人干一仗,其他部隊則在鴨綠江中國一側實施戰略機動,視交手情況再作定奪。

還將這一決策稱為「先站穩腳跟」。

顯然,在根本摸不清美國人底細的情況下,這樣的決策,是穩妥的。

毛澤東善於創新,也善於實事求是;善於與強敵作戰,更強調積極穩妥。

到丹東後,隨著對朝鮮戰局了解的加深,彭德懷敏銳地意識到,聯合國軍推進速度之快、兵力之多及戰鬥力之強,兩個軍的兵力如杯水車薪,根本無法改變朝鮮戰局。

與其捅捅咕咕,不如痛下重手!於是,他改變了最初的戰役設想。

大軍即將出動之際,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了一封電報,核心意思就一個:屯兵鴨綠江的26萬大軍,必須全部過江作戰!

讀完來電,見識過人的毛澤東立即表示贊成。

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是他毛澤東戰略思想的核心。

毛澤東即刻召集朱德、聶榮臻商議,並將彭總的電報交他們傳閱。

毛澤東認為,只有集中優勢兵力,才有取勝可能,才能掌握戰爭主動。

毛澤東解釋說:「德懷同志的意見,只要隱蔽得好,先發制人,打他個突然襲擊,就是大兵團作戰,也能實現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

毛澤東分析說:「把消滅敵人放在第一位,才是保存自己的最好手段。」

朱德、聶榮臻完全贊同:「彭總這著棋高明。」

於是,毛澤東大筆一揮:「同意。」

這樣,26萬大軍全部跨過鴨綠江,撲向了朝鮮戰場。

彭德懷不拘泥於既有計畫,因勢而變,因時而變,使志願軍在即將開戰的關鍵時刻改變了對聯合國軍作戰的兵力配置,志願軍一線作戰兵力在與聯合國軍相撞之時就佔據了相對優勢,對初戰即勝,起到了重要作用。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跨過鴨綠江與聯合國軍作戰的,不是26萬大軍,而是計畫中的區區七八萬人(兩個軍),能否堵得住23萬聯合國軍,志願軍能否在朝鮮站住腳,能否打贏這場戰爭,則很難說了。

彭德懷亮出的第一招,至少能頂兩個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