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以整體戰略思維尋求未來發展的主動地位 以整體戰略指導贏得未來和平發展

戰略指導的正確與否,關乎國家和民族的興亡盛衰。對中國來講,為了中國的和平發展我們必須放棄「冷戰思維」,但是我們不能放棄積極的主動競爭意識、鬥爭精神和鬥爭策略。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我國崛起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會更多,戰略指導將更加複雜,戰略主動權的爭奪將更加困難,這對戰略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戰略指導的核心是主動權的爭奪。為此,在戰略指導上要準確把握天下大勢,準確地判斷「誰在威脅誰」、受誰的威脅、國家的威脅來自何方。對國家面臨的威脅,及時地提出有效的應對之策,使國家角逐競爭處於有利的地位。為此,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戰略指導的哲學思維。

首先是競爭的思維、鬥爭的思維。和平並不是廉價的商品,維護和平也不是一件易事。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講,和平的全部史,就是獲得和平與維護和平的鬥爭史。至此,我認為「和平、和諧」不是要取消鬥爭。因為提倡「和平」正是由於存在「不和平」的現象,提倡「和諧」正是因為存在「不和諧」的現象,所以我們才提出追求和平、倡導和諧的理念。「和平、和諧」並不是不要鬥爭的「和平、和諧」,任何事物都存在著矛盾,有矛盾就會有鬥爭。發展中有合作也有競爭,和平中有友好也有鬥爭,只有經過鬥爭才會達到妥協及和解。

毛澤東在《讀〈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曾說:相持、和平、和氣是相對的,分裂、鬥爭、衝突是絕對的。不明此理,就是形而上學、機械論,事實上拒絕了辯證法。當然,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不同質的矛盾要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當矛盾處於非對抗狀態,沒有上升到對抗狀態時,只能用和平手段來解決矛盾,不能用非和平手段來解決矛盾。然而,用和平的手段來化解矛盾達到新的統一,其結果最終離不開和解、妥協、調和,但這種妥協是在相應鬥爭基礎上的相互妥協,不是單方面無原則的妥協。任何國家、任何人民對於侵犯本國利益者,都必須以鬥爭對待之。放棄鬥爭必將任人宰割,前途不堪設想。鬥爭才是勝利之路。所以說,在很多時候,「和平、和諧」是通過鬥爭來達到的,或者是通過鬥爭來維持的。例如: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持鬥爭的精神,不受制於人的大國氣魄和抓住機遇、勇於開拓、縱橫捭闔的外交謀略和膽識,就說明了這一點。從「一邊倒」、「一條線」的外交政策到「一大片」和「三個世界理論」,無不凝聚著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國際局勢的科學分析與駕馭能力,表現著他帶領新中國衝破封鎖與束縛的鬥爭精神。特別要說明的是,毛澤東在將不畏強權的反霸精神貫穿於國際戰略始終時,卻始終沒有放棄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力爭在公平合理、互相尊重主權的基礎上,解決中美、中蘇關係的正常化。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中美雙方和解的時機到來,毛澤東在晚年又以戰略家的雄才大略,審時度勢,抓住時機,實現了中美關係正常化,這是他畢生事業中留下的最後一座豐碑,體現了高超的「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的膽識和謀略。當20世紀70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松從大洋彼岸走上中國紅地毯的時候,當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昂首闊步踏上聯合國主席台的時候,標誌著毛澤東的反霸戰略大獲全勝。

其次是「爭取和平,尋求實現不戰而勝、和平制勝」的思維。這是因為國家最根本的利益是生存和發展,而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是「爭取和平」,就是要爭取較長時間的和平。沒有較長時間的和平,什麼生存和發展,就都吹了。這裡講的「尋求實現不戰而勝」,是指不用軍事上的暴力手段取得勝利,但不是絕對不戰,而是包括政治上的、經濟上的、文化上的、外交上的「戰」,也在一定的條件下包括軍事上的「戰」,這個一定條件下的軍事上的「戰」就是指運用非軍事手段和非暴力的軍事手段,最大限度地制止暴力戰爭的發生和發展。「和平制勝」就是運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外交的、軍事的非暴力的和平手段取得勝利。因為,暴力制勝不可能是完整意義上的勝利,真正意義上的勝利是不戰而勝、和平制勝。

再次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維。以往的戰略只為謀軍事,隨著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新的政治格局和新的價值觀念的出現和確立,戰略已不僅僅限于軍事領域,它的外延已經擴展到了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方方面面。謀求國家的和平與發展比謀求如何打勝仗更加重要。孫子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在今天和未來都顯得更加具有穿透時空的魅力,也正是和平崛起需要的。在這種情況下,倡導傳承創新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理性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戰爭是殘酷的,交戰雙方都要為此付出很大代價。失敗一方的損失自不必言,不僅會死傷大量軍民,也會使國家基礎設施慘遭破壞,國民經濟陷入崩潰;就是勝利的一方,或因勞師遠征,或經強攻硬奪,近戰拼殺,也會損失慘重。當今世界,各國的聯繫日益緊密,共同利益更加突出。破壞對方,往往會使己方受損。所以,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理性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特別在中國和平崛起、和平發展的實踐中,更要創新、發展、提倡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哲學思想,來為我們的和平發展提供一種思維方法的保障。至此,我們要把孫子的這一軍事哲學思想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考察,緊緊把握住當前時代的特點,即: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全球化,已經把世界各國聯成一個整體,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強烈願望,毀滅性的戰爭不僅會嚴重損害對方的利益,也同樣會嚴重損害自己的利益,而且還會嚴重損害世界各國的利益。所以,我們必須運用好「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軍事哲學思想。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一是著眼於非軍事手段解決爭端,變軍事鬥爭的「戰」為「少戰」或「不戰」,再變軍事鬥爭的「不戰」為非軍事鬥爭的「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孫子所指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思想實際上是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豐富和完善了孫子的這一軍事哲學思想。二是將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優秀軍事思想遺產,擴充到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超越軍事領域、超越國界、超越時代,是對孫子戰爭理性的延續和發揚。三是用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軍事哲學思想,來防止人類失去理性和戰略智慧倒退,避免把創造文明的力量異化為毀滅文明的力量,明智地選擇尋求一種不轉化為武力對抗的思維方式和政策導向,這是繼承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軍事文化遺產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這樣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樣一種不會異化為武力的對抗思維方式和政策導向,才能使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進程最大限度地規避熱戰。這既體現了戰略指導的上上之策,也是人類的共同願望,更體現了進步的人道主義和文明思想。各國之間、各民族之間在解決爭端時,不訴諸武力,而是用非暴力的和平與對話方式進行角逐,求得解決,就會使各方少受損失,不結冤讎。國家與民眾就會有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就能夠集中精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國民經濟,從而使人民獲得較大利益。

2.用整體戰略的思維把握、維護、延長戰略機遇期。

把握、維護、延長戰略機遇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用科學發展觀把握、維護、延長戰略機遇期的哲學基礎是:戰略思維的全面性和整體性。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如何延長機遇期?如何將挑戰變成機遇?需要政治、經濟、外交、文化、軍事等整體的運作。在尋求國家生存與發展角逐的鬥爭中,任何一個主要強國都有五張牌:經濟、政治、外交、文化、軍事。當然,各方控牌的實力是不一樣的。對此,需要進行整體協調、綜合籌劃。我認為,建立「以政治的和平興國為航向,以經濟的振興為基礎,以文化的融合為吸引,以外交的廣結善緣為紐帶,以有限的軍事手段為輔助」是我國保持和延長機遇期的根本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為和平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因為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都存在不確定性,從而決定了戰略機遇期的把握與利用具有不確定性,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領域的整體性競爭也具有不確定性。這種整體性競爭的不確定性,就是讓對方摸不著出手與不出手,何時出手,在什麼領域、什麼方向出手和怎樣出手。總之,在戰略機遇期內對不確定性的利用,就是運用整體的行動進行先期部署、先期預置來堅持戰略底線與保持彈性,掌握迴旋餘地,只有這樣才能把穩定機遇期與隨機性的機遇期都牢牢地抓在手裡。當然,我們不能被戰略機遇期捆住手腳,不能被動防守、被動應付,而要以積極的心態和整體戰略的積極行動維護戰略機遇期,把握戰略機遇期和利用戰略機遇期。當面臨重大挑戰時,該出手時一定要出手,以主動的行動,包括經濟上的行動和外交上的行動,也包括軍事上的震懾行動等,來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