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以整體戰略思維尋求未來發展的主動地位 以整體戰略的思維創新人民戰爭思想

近幾年來,人民戰爭思想「過時論」充斥著國內外各種學術期刊。在新的歷史時期人民戰爭思想確實面臨挑戰。在新形勢下如何創新發展人民戰爭思想,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課題。葉劍英元帥曾經指出:「我們是靠人民戰爭起家的、取勝的。這個法寶,我們過去靠它,現在靠它,將來仍然靠它。」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就是整體戰思想,當代的人民戰爭也必須是整體戰。

戰爭從來就不僅僅是敵對雙方單純的武裝鬥爭。進行戰爭的任何階級、民族、國家或政治集團,在有關自身生死存亡的戰爭面前,都將盡一切可能調動起自身各方面的力量去與敵人作拚死搏鬥。正是在對這一戰爭規律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以武裝鬥爭為主,並與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各條戰線、各種形式的鬥爭相配合的人民戰爭鬥爭形式,使各種鬥爭形式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以軍事為主導,政治、經濟、文化緊密配合,進行的所謂「總力戰」。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毛澤東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為動員一切力量為爭取抗戰勝利而鬥爭》、《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提出用人民戰爭回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總體戰爭,從而把中國各族人民和各種進步政治力量團結起來,為自己祖國的生存而戰。按照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就是變單純政府抗戰為全民族的整體抗戰;變單純正面戰場為正面與敵後整體戰場;變單純軍事鬥爭為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整體鬥爭。從這一視角講,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是用中國人民革命的「整體戰」,對抗帝國主義的「總力戰或總體戰」。這充分說明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就是整體戰思想,亦符合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三大特點之一的「整體性」特點。

提出「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就是整體戰思想」這一理論命題和理論探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力量上形成整體威力。為了把人民群眾組織到革命戰爭中去,需要有效的組織形式。為此,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三結合」的戰爭力量組織形式。這裡的「三結合」,一是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二是主力兵團與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與游擊隊、民兵相結合;三是武裝群眾與非武裝群眾相結合的武裝鬥爭組織體制。這個「三結合」是一個偉大的創造,是一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偉大力量的巨大組織形式。實踐證明,它能充分發揮各種武裝力量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整體威力,從而使敵人陷入我全民的整體包圍之中。

第二,在形式上進行廣泛的整體動員。在尋求到戰爭力量的根源是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之後。怎樣把他們動員起來,使之投身於偉大的革命戰爭之中,是對戰爭力量進行運籌必須回答的問題。它包括政治動員、經濟動員、思想動員等等。例如:政治動員上毛澤東指出:「什麼是政治動員?首先是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為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係。其次,單單說明目的還不夠,還要說明達到此目的的步驟和政策,就是說,要有一個政治綱領……其次,不是一次動員就夠了,抗日戰爭的政治動員是經常的。這是一件絕大的事,戰爭首先要靠它取得勝利。」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我黨我軍均按照毛澤東的要求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多種動員形式,造成廣大群眾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的熱潮,形成人民戰爭強大的整體洪流。

第三,各種鬥爭形式上相互協調、整體配合。就是把武裝鬥爭同各條戰線、各種形式的鬥爭直接間接地配合起來。這又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多種配合所形成的整體鬥爭體系,在政治上,將人民的武裝鬥爭與政權的鬥爭緊密聯繫,既通過武裝鬥爭去奪取政權,又要通過運用革命政權發動群眾,組織武裝鬥爭,支援武裝鬥爭,使敵人處於孤立無援的困境;在軍事上,使敵人處處遇到抵抗,處處遭到打擊;在經濟上,運用各種手段打擊敵人、奸商及其他犯罪分子對我方經濟的破壞,保護我方經濟的發展,以支援革命戰爭,並用一切手段破壞敵方經濟,以削弱敵人的戰爭承受能力,使敵經濟受到嚴重破壞,戰爭力量枯竭;在文化上,毛澤東重視把思想文化戰線的鬥爭與武裝鬥爭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思想文化戰線在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暴露敵人、仇恨敵人、團結人民,使敵反動面目充分暴露,激勵人民奮起抗敵。在外交上,爭取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朋友,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敵人。例如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外交政策是,聯合一切反法西斯的國家和人民,最大限度地孤立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使敵陷入我全面整體的打擊之中,處處被動,最終無法逃脫覆滅的命運。

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是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的偉大戰略遺產,其精髓是不朽的。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是在中國革命戰爭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軍事理論,它必將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尋求創新發展。為此,提出「當代人民戰爭也必須是整體戰」的學術命題,主要著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全球化時代國家角逐方式的認識。是採取暴力的方式制勝,還是和平的方式制勝,這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角逐中面臨的兩大選擇。人類已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戰爭形態也在發生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國與國、民族與民族角逐的空間已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延伸,各種因素的交叉互動,通過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多種領域、多種手段去謀取和維護自身更大的利益,這種角逐呈現出一種整體性。例如,伴隨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是霸權主義在政治上的擴張、經濟上的擴張、文化上的擴張、軍事上的擴張。西方強權在謀求實現世界霸主地位時,主要是以政治上的所謂民主和人權打壓戰略,經濟上的資本擴張戰略,文化上的滲透戰略及戰爭手段開闢通道。

二是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雖然戰爭規模是局部的,但其所涉及的範圍更具有整體性。戰爭從來都不只局限在軍事實力的較量,而且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整體較量。戰爭整體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擴展。信息化時代是真正的整體戰爭時代,沒有平時、戰時之分。核威懾下的和平、軍備競賽、局部衝突,以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大眾傳媒、輿論、心理、法律等,都在全時空進行。進行這樣一場極其複雜的整體戰爭,沒有人民的總動員,沒有人民的全力支援是決然不能取勝的。

三是戰爭與和平、平時與戰時也是一個整體性的問題。信息化作戰更是超越武裝鬥爭較量的範圍,而涉及到整個國家、社會甚至一個國際區域的基礎設施的安全。戰略計畫不僅包括戰爭準備與實施,還包括結束戰爭恢複和平的時機與方式。當代的軍事革命本身就是一個整體現象,它體現在科學技術的突破、軍事理論的牽動、戰略的調整、武器裝備的更新、編製體制的改進、人才的培養和部隊訓練諸要素的整體結合。

四是信息化戰爭必將是人民戰爭的整體戰。我們所面臨的戰爭將涉及我國領土和領海的廣大空間,戰爭一開始就可能遭到敵從陸地、海上、空中多方向、多樣式的猛烈襲擊。敵我雙方不僅在廣闊的陸地上進行交戰,而且空中和海上以至於外層空間、包括心理、信息、傳媒、網路等都會成為激烈的戰場,信息化戰爭將改變人們「前方」「後方」的觀念,是名副其實的整體戰。這種整體空間作戰不僅是指諸軍兵種的一體化聯合作戰,而且還包括各種武裝力量之間及非武裝力量的相互協同。信息網路戰、大眾傳媒戰都將成為人民戰爭的新形式。這就要求,人民群眾參戰支前的途徑和方法應該改變僅限於陸海空戰場所形成的固定模式,尤其是不能被陸戰場上取得的經驗所束縛,而應按照新的戰爭空間、戰場需要去設計和探索各種靈活的戰略戰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管敵人從哪個空間來,也不管敵人在哪個時間來,都有對付它的一套打法。只要我們圍繞傳統優勢,不斷地探索創新,信息化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必會大放光彩。

按照「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就是整體戰思想,當代的人民戰爭也必須是整體戰」這一學術命題的立意,在未來的國家角逐中,必須要堅持人民戰爭整體戰的正確指導。當代的人民戰爭整體戰的建設,關鍵在平時,即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軍事建設、社會治理上,必須要反映和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並以自覺的行動參與到人民戰爭整體戰中來。如:在政治領域應對強權的所謂民主擴張、應對利用人權干涉主權、應對主權被肢解,需要「人民戰爭」;在經濟領域應對強權發動金融戰、貿易戰、知識產權戰,需要「人民戰爭」;在文化領域面對強權的價值觀征服、輿論打擊、傳媒欺騙、文化滲透,需要「人民戰爭」;在軍事領域更需要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抗擊、遏制強權發動的戰爭。在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