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理論創新與中華民族復興 中國也不能沒有日本

文化十分重要。但是讓文化進入行動的層次,卻十分艱難。

這是因為人們很容易陷入思維定式,難以改變觀念和心態。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的決策者和思想者,有意無意地受到現實主義或自由主義理論的影響,一般來說忽視文化的作用。這種現象也並非中國所獨有,而是普遍存在的。儘管人人都能理解,增加吸引力,讓其他人主動追隨,或造成勢在必然,效果遠勝於以武力脅迫,但是如何尋找途徑還不明確。所以,研究和形成中國亟待提倡的價值觀,不只是要寫在紙上,更重要的是記在心裡,成為中國人的認同。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對外張揚中國的文化價值觀,更要以此為標準來判斷事物的是非曲直,更好地與國際社會求同存異,增加共識。例如,歷史問題是中日關係發展的一大瓶頸,中日兩國人民的情感和認識落差很大。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當然應該清算,以史為鑒是必要的。但在二戰結束近60年之後,面對完全不知戰爭為何物的新一代,怎樣才能縮小認識差異?

可能從蹂躪人權、種族滅絕的高度去批判和揭露日本侵華罪行,要比單純批判軍國主義更能為年輕人所接受。

前不久讀了東亞投資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津上俊哉的《中國崛起——日本該做些什麼》,感觸頗深。津上俊哉就說:「二戰對於日本人而言有兩個層面,即對中國的戰爭和對英美等白種人的戰爭。雖然二者具有關聯性,但日本人卻認為各自是獨立的。這種戰爭的雙重性使得日本人對戰爭的認識趨於複雜化。為什麼戰後數千萬日本國民參加了要求赦免戰犯的簽名活動?為什麼那麼多日本國民無法認同遠東國際軍事審判(尤其是對於『戰犯』的界定)?為什麼那麼多日本人去參拜靖國神社?原因就在於此,對於失去親人的大多數日本人而言,二戰意味著與英美的戰爭。」

總體來說,我的感覺,中日關係還是比較艱難、複雜。實際上還是兩個大國同時崛起,互相如何看待,如何相處。

麻生說他是第一個公開表示歡迎「中國崛起」的日本外相。

其實日本早就崛起了,現在它是世界經濟第二強。它的經濟強大了,就想要成為政治大國,就想要成為軍事大國。當然軍事大國,並不就等於要發動戰爭。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日本又特別擔心,擔心中國的崛起會不會對它構成威脅?本來中國就是一個大國,又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政治上比較強,要是經濟上也強大起來了,要崛起了,成為經濟大國了,國際地位更加提高了,是不是要跟它爭奪東亞地區的主導權。

安倍下台之前有不少動作,那些動作的指向還是很明確的。

其實中國並不想跟它爭奪東亞地區的主導權,也不可能跟它爭奪東亞地區的主導權。我們的實力有限,達不到。但我們怎麼解釋也沒用。

還是安倍的「破冰之旅」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

安倍訪華,解決了三大問題。第一,政治經濟不可分開。這很重要,因為原來政經分離,一邊發展經濟,一邊參拜靖國神社,造成政治冷經濟熱,那不行。第二,戰略互惠關係。這一點,也很重要。以前日本不肯跟我們談。它跟美國有軍事同盟,才肯談戰略夥伴。而且它說中日之間沒有共同價值觀,它也不肯跟咱們談戰略互惠。現在它主動提出來了,說是要跟我們建立戰略互惠關係了。第三,開始FTA的談判。本來是想所有的亞洲國家都談完了再跟我們談。現在不一樣了。說是要開始談了,開始談並不就等於談成。這不會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談成了也是一個互惠互利的好事。總之,中國越發展,日本就越是不能忽視中國的存在。反過來,中國也不能沒有日本。溫總理的「融冰之旅」,也有五大共識。第一,互相支持對方和平崛起,不能把對方的和平發展看成是威脅。這話講得真好,雙方都要有正確看法,不光是我們,他們也一樣。第二,經濟上互利共贏。第三,加強軍事合作。這一點最敏感,日本尤其敏感,因為中日兩國挨得太近,是鄰國。第四,中日應合力促進東亞合作。

一衣帶水。

對,一衣帶水的鄰國,不像美國那麼遠。第五,加強民間交往。過去有一段時間,惡感那麼多、那麼強,民間交往也處於渙散。越不交往就越是惡感。

現在交往明顯增加了。

但中日關係是一個長期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得了的。現在出現非常好的跡象,兩國領導人和兩國精英都有一種想法,一種願望,主張合作,主張友好,這就好。

安倍下台,我們還是肯定他為中日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安倍跟小泉不一樣。小泉於2001年春競選自民黨總裁時,在所有參選者中是唯一鮮明地提出要發展中日關係的。他上任以後多次表示要進一步發展中日關係,強調中國對日本不是威脅而是機會。然而,小泉有關中日關係十分重要的表態言猶在耳,他本人卻不顧中國的一再抗議連續4年參拜靖國神社,致使兩國首腦中止相互訪問達3年之久。這不僅在邦交正常化以來的中日交往史上沒有先例,就是在世界主要大國的雙邊關係中也是極為罕見的。此外,日本政府一再表示不支持台灣獨立,卻又公開支持台灣以觀察員名義加入世衛組織,為日台間提升實質性關係「鬆綁」。日本政府一面呼籲中國採用日本的新幹線技術,一面卻遊說俄羅斯改變西伯利亞至遠東的輸油管走向,毫不掩飾地與中國爭奪石油資源。還有就是在東海海域日方單方面主張的所謂「中間線」以東的爭議地區進行海底資源調查,構成了對中國主權的嚴重挑釁。

小泉不按常規出牌,日本輿論也說他的外交「忘記了中國」。

我們也要有政策調整。從戰略高度看,未來20年兩國如何相互定位,如何妥善處理存在的問題將是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