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理論創新與中華民族復興 正確認識中國處於弱勢文化的現實

美國學者雷默在他的《中國形象》中花了大量篇幅詳盡表述了他對於「處於非常時期的中國形象問題」的思考。不知一個國家的對外形象,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構成的?

一個國家的對外形象,由多種因素構成,綜合國力的評價是對外形象的基礎。綜合國力中既有物質因素,也有精神因素。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而不是簡單關聯。一般來說,實力雄厚一定能促進文化的傳播,但是如果文化價值觀不當,則效果未必是正面的,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現在實力獨步天下,但伊拉克戰爭後它在世界上的形象卻每況愈下,因為它要以武力輸出民主,表現出強烈的霸權主義優越感。從文化的角度看,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歸根結底取決於提倡什麼樣的價值觀。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將「世界革命」作為價值取向,在國際社會中以「造反者」的形象出現。而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將「和平」、「發展」作為價值取向,在國際社會中樹立了「參與者」、「合作者」和「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形象是對外戰略的表象,文化價值觀是其內涵。

由於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內外衝擊和急劇變化的過程中,在文化價值觀的提倡上出現了相當的混亂,不僅影響國內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也損害了對外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至少我在美國社會學奠基人羅斯的《病痛時代》裡面就曾讀到過如下斷言:「好幾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在心理上一直不能接受創新思想。這個民族固執地認為古代聖賢的智慧是至高無上的,所以要他們不拘一格降人才簡直就是指望鐵樹開花。新派思想家剛想提出新觀點,就已經被保守派思想的沉重壓力脅迫得喪失勇氣了。總而言之,社會氣氛變得異常沉悶壓抑,缺乏激勵人們創新的氧氣。而很久以前,這個國家還發明了火藥、活字印刷、紙幣、瓷器、指南針、防水船艙和黃包車。」

自從西方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就形成了巨大的挑戰。文化爭論和救亡圖存的鬥爭扭結在一起,使得中國人難以平心靜氣地思考文化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馬克思主義的尊崇和與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接近,為中國的文化認識塗上了新的底色。十年浩劫中「反對封資修」,大革文化命,造成了極端的文化虛無主義和愚昧主義,它所造成的破壞難以估價,至今遺毒未消。改革開放後中國從計畫體制轉向市場體制,全面融入世界體系,世界上所有的文化蜂擁而至,人們的認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如此短的歷史時期內,文化潮流變化如此之多,如此之快,波及面如此之廣,舉世罕見。在價值觀還有缺失、爭議甚至混亂的情況下,研究應當倡導什麼價值觀已經刻不容緩。

目前有一種相當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文化源遠流長,資源豐厚,完全可以文化之強彌補實力之短。您對此有何評論?

這種觀點並不正確。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強大的文化優勢。現在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但不是一個文化強國。這個判斷應該說還是站得住腳的。

現實狀況是中國處於文化弱勢,對外戰略只能建立在現實的客觀分析之上。

文化強勢需要實力支撐,今天已經不言而喻了。全球化增強了文化互動,商品、娛樂、旅遊都是傳播文化的手段,更不用提各種媒體和文化產業,時時刻刻傳播著文化價值觀。從信息和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來看,美國獨佔鰲頭,英國、日本和德國也佔據相當大的份額。它的最大影響是,在西方所形成的大眾文化消費的同質性,也傳播到發展中國家的較富裕階層中。當然,這種現象也激起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復興,儘管還比較微弱。日本和韓國的文化產業在亞洲和世界上的影響遠勝中國,也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實力有關。

您在您與人合著的《強大的無形力量——文化對當代國際關係的作用》中強調了一個觀點,那就是:「西方文化有雄厚的物質基礎,有已經向全世界傳播的文化價值觀,再加上強大的制度支撐,確實處於強勢。發展中國家的文化處於弱勢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在相當時期內不會根本改變。」剛才您又說:「從信息和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來看,美國獨佔鰲頭,英國、日本和德國也佔據相當大的份額。它的最大影響是,在西方所形成的大眾文化消費的同質性,也傳播到發展中國家的較富裕階層中。」那麼,我們的弱勢是否已經直接導致我們的文化失去安全,現實面臨巨大威脅?

處於文化弱勢並非意味著無所作為,更不能說我國已面臨「文化安全」的威脅。近來討論「文化安全」的論文很多,我認為其中有幾個概念混淆,值得澄清。一是把殖民地時期與國家獨立後混淆。許多人在講「文化同化」甚至「文化滅絕」時,引用的都是殖民地時期的事例。實際上,在反殖民主義取得勝利後,所有的主權國家都會保護其文化,「文化同化」或「文化滅絕」基本已無可能。中華文化歷史深厚,13億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文化生生不息,是不可能被「全盤西化」的。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了150年,英語成為官方語言,印度文化都未被同化,就是很好的例子。二是把「信息安全」等同於「文化安全」。信息社會已經在經濟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越是參與到全球化中的國家,所面臨的「信息安全」問題越嚴重。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破壞軍用或者民用指揮系統或要害部門,已經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現實。信息不對稱就已經對許多國家的安全構成了威脅。信息背後有文化支撐,或者說信息也是文化的一種表現。但是,文化的含義要比信息大得多,「信息安全」並不等於「文化安全」。

那麼,中國文化如何才能擺脫弱勢地位呢?

中國文化擺脫弱勢地位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中國文化現代化的任務之一是現代價值觀的認同,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在價值觀的繼承、發展和傳播上出現了混亂和斷裂,是世界上十分少見的現象。當然,在改革開放之後,政府和知識界已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建設精神文明,建立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道德,近年來更強調社會誠信體系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還未取得根本改觀。

就在昨日,錦濤同志在京會見全國道德模範時還強調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始終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大力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

從深層原因看,中國目前現代化的程度還處於初級階段,剛剛跨進小康門檻,還不能完成東西古今的文化價值觀的整合提煉。隨著20年建成小康社會,50年達到中等現代化,人民的倫理道德水準將會大幅提高,對於價值觀的認同也會達到新的高度。

您不覺得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對話能力也很弱嗎?

現代中國以平等身份進入國際體系的時日尚短,與世界其他文化進行對話的能力確實較弱,還未找到把本國文化特點與世界主流文化結合的有效途徑。當代國際體系基本上是從歐洲體系和價值觀脫胎而來,美國後來起了很大的作用。發展中國家要對國際體系施加影響,必須既考慮到已有的基礎,又提出自己獨特的建議。例如伊朗近年來提出「文明對話」,被聯合國採納,是一大貢獻。但是伊朗本身在把伊斯蘭文化現代化上做得不夠,因此說服力不大,影響不明顯。中國對外戰略近年來提出了很多新思想,但是能被國際社會接受和認同的還很少。這應是今後著力研究的問題。

現在有人把強勢文化描繪得無孔不入,無所不能,認為雖然現在已經不存在殖民主義,但存在著文化帝國主義,用更隱蔽的方式來維護文化霸權。

這種論點並不全面。以美國電視在全球市場的統治地位為例,它確實反映了強勢文化,但它也並非沒有競爭對手。巴西和墨西哥的電視公司不僅成功地佔領了國內市場,還向其他拉美國家、歐洲國家和美國輸齣電視節目。另外可以觀察到,雖然美國電視節目在很多國家存在,但很多國家的國產節目仍居收視率之首。可見只要各國更注意經營,文化競爭力會逐步提高,民族文化並非如有人預言的走向沒落,民族文化本體也不會受到根本威脅,弱勢文化也有相當的滲透力。如果在其他領域競爭不是零和遊戲,那麼在文化領域內就更不是零和遊戲。經濟全球化給各國創造了趕超的機會,也提供了弱勢文化強身的機遇。只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學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現代化的過程,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才更有保障。我認為,隨著全球化的展開,產生了一種要求所有地方文化朝著一定方向發展的適應壓力和效益壓力,這個方向基本上由全球行為體預先設定。西方過去和現在都具有歷史優勢,但目前已不佔壟斷地位。靈活性、改革願望和變革速度成為國際競爭能力的社會文化條件。但在許多非西方國家中,當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