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理論創新與中華民族復興 中國對外戰略必須同時注重硬實力和軟實力

我們是否可以深入討論一下文化問題,討論一下經濟崛起與文化崛起的關係,討論一下文化在中國對外戰略中的作用?

經濟崛起與文化崛起的關係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經濟崛起就沒有文化崛起。有了經濟崛起,就不能沒有文化崛起。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對外戰略必須同時注重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資源,以確保戰略機遇期目標的實現。重視對外戰略中文化的作用,能使中國以良好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台上,增強中國對外政策的吸引力、說服力和影響力,使其他國家對我採取積極支持的態度,收事半功倍之效。

那麼,我們國家的文化立場是怎樣的?

中國的文化立場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立場是一致的,這就是:相互借鑒,共同繁榮,並不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就是支持文化多樣性。這種文化多樣性來自於世界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我們主張維護世界的多樣性。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提倡多樣性有什麼意義?

提倡文化多樣性具有很大意義。首先,它符合世界的真實狀況和發展趨勢。人類的歷史從彼此隔絕走向交往融通,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在未來可能遇到各種難以預測的挑戰時,多樣文化可能提供不同的應對方案,保護人類免於災難。其次,各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是平等的。各種文化應當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堅決反對任何種類的文化中心主義在今天應是毫無疑問的。當前特別要反對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美國文化中心主義。自從西方列強對全球實行殖民主義以來,西方文化中心主義便成為征服和擴張的文化武器。在後殖民主義時代,西方文化中心主義變得更加隱蔽了,經常以「普世價值論」的面貌出現,其實質未變,仍要保持西方文化在世界上的主導性。其中美國文化中心論最為咄咄逼人,更應引起警惕。發展中國家鼓吹文化中心主義的也大有人在,儘管其中某些人的目的是抵制西方文化中心主義,但文化中心主義仍是錯誤的和有害的。相對於文化中心主義,文化多樣性的立場顯然是一種重大的進步。

提倡文化多樣性的立場是否也有其內在的局限性?

文化多樣性的立場也有其內在的局限性,只有充分而深刻地認識它,才能夠彌補其缺陷。首先,承認文化多樣性與目前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國際體系存在著相當嚴重的矛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們充滿信心地建立了一系列民族-國家。儘管冷戰造成兩大陣營的對峙,但對民族-國家和社會進步的概念卻是相似的。在民族-國家內部,強調國家統一和民族認同。但是,一個民族跨國分布和一個國家內具有多種民族卻是普遍的現象。

那時,各國政府提倡一種相對簡化的「一個民族主義」,文化多樣性受到忽視。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在許多地方,民族因文化而分裂,國家則在經濟和政治上更傾向於地區化和全球化,民族-國家受到了普遍質疑。與此同時,片面強調、利用和動員文化多樣性卻具有破壞性,不僅引起了一些國家的衝突和內戰,也溢出到地區,導致更大範圍的不穩和動蕩。正如美國學者克勞福德·楊所指出的,文化多樣性重新獲得重視,是為了發現民族主義和民族整合的障礙,從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維度去理解種族衝突。

後冷戰時代的文化多樣性是否會嚴重影響民族-國家的存在?

雖然冷戰結束後出現了文化多樣性的新情況,民族-國家仍然是現代國際體系中最重要和基本的因素,並且將在長時期內繼續存在。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國家建設和民族認同的任務還沒有完成,部族主義、民族主義、地方主義和分裂主義還很強大,甚至威脅到國家的存在和安全。發達國家的體制已經相當成熟,能夠比較從容地應對文化多樣性的挑戰,實施鼓勵文化多樣性的政策,發展中國家則還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和平崛起中的中國必須處理民族整合與文化多樣性的矛盾。一方面,必須教育人民效忠國家,分享國家的崇高目標,以自己的公民權而自豪;另一方面,又必須承認文化多樣性,認識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宗教文化和思想流派的豐富多彩。應當看到,中華文化包容了以上所有的多樣性,鼓勵和扶植多樣文化在中華文化的整體中充分發展,都是整體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把中華文化僅看做漢族文化或者儒家文化,是片面的、狹隘的、錯誤的。遺忘台灣的地方文化也是不對的。更值得我國對外戰略注意的是跨國民族、宗教和文化的敏感性。民族-國家的界定是晚近之事,而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形成卻歷史悠久,兩者並不吻合。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就會激起感情上的惡感,甚至影響國家間關係。其次,文化多樣性強調各種文化一律平等,但僅有這點是不夠的,還不能使人們對各種事物做出判斷。中國的外交原則之一是根據事物的是非曲直來決定政策,如何判斷是非曲折,顯然要使用價值觀判斷,文化多樣性並未提供給人判斷的標準。眾所周知,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文化也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今天現代化的差異中也包括文化現代化的差異。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差異,就是判斷文化的先進和落後的時代標準。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當然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很大的同情和支持,但是不能因此而無視文化的先進和落後。對發展中國家中的文化落後性也應當正視,尤其對中國存在的醜陋現象的文化根源,更應嚴肅反思和批判。只有經過現代化的洗禮,文化落後的歷史性原因才會消退。

我去河北滄州吳橋「江湖文化城」參觀雜技博物館時發現,某省委前領導署名的前言中竟將「雜技」與「先進文化」相提並論,畫上等號。

看來這位領導對什麼是「先進文化」,還不甚了解。事實上,每一種文化內部都有精華和糟粕,有時甚至會混在一起,難以分辨。例如,中國文化中的忠孝價值觀,忠於國家,孝順父母,自然是文化精華,但是愚忠誤國,愚孝扼殺人性,也是不爭的事實。每種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如何區分呢?主張文化多樣性是否就對精華和糟粕都照單全收呢?顯然不是。文化多樣性沒有提供判斷和區分的標準,應當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標準,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標準,判斷哪些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精華,哪些是必須批判拋棄的糟粕。判斷的標準不是西方還是東方,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而是文化的先進性還是落後性。一般來說,人們容易對本國文化給予積極評價,而對缺陷認識不到或估計不足甚至反以為美,因此持有文化開放的態度,在與其他文化比較中認識自身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在講多樣性的同時是否也還需要講統一性?畢竟毛澤東在《矛盾論》中也是既講矛盾的特殊性,又講矛盾的普遍性。

這是自然的。人類需要多樣性,也需要統一性。賦予某種文化普遍性是不能被各國所接受的,因為歷史上沒有證據表明,存在一種普遍的文化模式,每個國家只須照此辦理才能成功。反之,如果把特殊性強調到不恰當的程度,也會造成不同文化思想交流的巨大障礙。徹底的多樣性堅持每種文化的獨特性,最多只能承認各國文化的不同,並不能說明更多的東西,至多只是把各種文化等量齊觀,而這又將在複雜的事實前碰壁,因為事實上它們無法等同。更重要的是,對每一種文化的特殊性強調過頭,只能導致文化衝突一觸即發的危險局面。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小組認為,人類已經達到了多樣化的極限,缺乏整合實際上會任意把某種一致性強加於人,從而損害多樣性。沒有整合就沒有最深遠意義上的生長、進化和發展。統一性不是同一性,而是在多樣性基礎上的飛躍。它給每種文化以歷史的機遇。正如日本宇野重昭教授所指出的,每種文化在保持自我的同時要向著全人類的方向,使自己的特殊性更加普遍化。普遍化不能像西方列強所做的,以實力把自己的特殊性作為人類的普遍性,也不能強加於人,似乎承擔什麼天定使命。各種文化一定會在解決人類共同課題中不斷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最後形成普遍性。各國都應確立追求普遍性的共同意識,抓住文化自我更新的機遇。目前中國對外戰略中還比較缺乏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的意識,在中國和平崛起、日益發揮更大的地區和世界作用時,有無這種意識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目前只有西方文化的價值觀達到了某種程度的普遍性,實際上,每種文化都具有普遍化的潛力。如果中國、印度、埃及、南非、巴西等國家都在文化現代化後貢獻出自己的優秀價值觀,變為人類的共同價值觀,世界文化的統一性就會大大上升一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