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努力構建「人人有飯吃,大家要說話」的和諧社會 正確看待貧富差距拉大問題

我現在有一種感覺,就是貧富差距是不是被有些人有意無意地誇大了?

我覺得,目前,貧富差距是在拉大當中,地區差距也在拉大當中,但是這一個拉大對於我們經濟發展的現狀,還是能夠容納的。因為我們整個工業化、城市化水平,還是初步的,還沒有出現完全工業化。在這個當中,這樣一種差距,是客觀存在,不要把它看成很大的問題來煽動,誇大這種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當中的問題是不對的。譬如說基尼係數,我也分析過了,基尼係數是1912年義大利經濟學家提出來的,它是綜合一些工業化、城市化以後的社情的比較,按照城市來比較的,這怎麼能拿來套中國呢?中國廣大的是農民,是農村,何況還有地區的差距,所以基尼係數只能是參考。我們國家有30多個省市,按照各個省市來統計,基尼係數最多也只有0.4,但是按照全國的平均值來測的話,就到了0.47,那就偏高了。這是怎麼引起的呢?主要是地區之間的差距引起的,你拿青藏高原跟上海放到一起來測,怎麼能不高呢?

世界銀行的官員來中國考察,從浦東機場下來進市區,正好是周末晚上,到處燈火輝煌,都驚呼起來,這哪裡是發展中國家,簡直比曼哈頓還繁華。但是,當他們來到黃土高坡,方才知道,真正的中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以,我們只能是按照城市化、工業化的標準來測試,而不能簡單地照搬基尼係數。我們應當防止貧富差距繼續拉大,兩極分化當然是我們要反對的。但是,我們也不主張片面誇大貧富差距,煽動弱勢群體的不滿,來阻礙我們改革、阻礙我們發展。政府當然要關心困難群體,儘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但是,這也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不能過分吊高人們的胃口。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不搞什麼替天行道,劫富濟貧,不能通過犧牲發展來搞平均主義,那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我們要糾正這樣一種傾向,打著公平正義的口號,來吊高一部分群眾的胃口。這是發展中的一個偏向。

第三次爭論中卻又把這個問題強化了。這個道理要講得大家都接受,很不容易。譬如大學生就業困難,到底是真正的供過於求,還是你期望值過高,挑肥揀瘦,提出這樣那樣不切實際的要求?上海的住房問題,也要辯證地看,科學地看。哪一個國家,大學生畢業就能買產權房的?我們要教育青年學生,不要急於買產權房,先住廉租房,過渡一下。當然作為公共品,政府應該提供更多的廉租房,很便宜,保證人人有房子住,而不是保證人人有產權房。這是兩個概念。我們不能提,你有產權房,我也要有產權房,這是不對的。這要教育,對群眾要教育,對青年學生要教育,講清這樣一個道理。看病也一樣,看病貴有幾個原因。計畫經濟時代,看病是不貴的,你本身收入就低,得了感冒,拿幾片阿司匹林,是那個時代水平。今天你行不行啊?你的收入已經提高了許多倍,你要吃更好的葯,你要做各種檢查,要用先進設備,進口設備,當然就會產生各種費用。要是還像赤腳醫生那樣,你就滿足那樣一種水平,那樣一種要求,應該不會很貴。問題是你滿足不了啦。農民也要進城來看病,也要到大醫院看病。再窮,生命要緊,這就是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個因素嘛。

當然市場化也帶來一些問題。還是公共品的問題。不該市場化的也市場化了。

說到看病難,其實計畫經濟時代比今天更難。我清楚記得市六醫院那時還在北京西路上,門口都是擔架,都是晚期癌症病人,沒有省革委會的證明,根本就不讓看,你還想選醫院,選大夫?你就是想要一針胎盤球蛋白,要一些雲南白藥,不知要托多少人,根本搞不到,有錢也沒有。要說不正之風,其實還是那個時候搞起來的。「開後門」這個詞,就是「文革」後期才流行起來的。

你講得很對,跟那時候比,簡直就是兩重天。現在的關鍵,就是有些文章,似是而非,任其發展將會影響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