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促進21世紀世界經濟走向繁榮的火車頭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行市場經濟是我們這代人唯一正確的選擇

要想解決這三方面的問題,您看什麼辦法最好?

中國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國,發展極不平衡,小農經濟影響十分廣泛深厚,封建文化傳統悠久,再加上蘇聯模式社會主義長期的巨大影響,改革開放每前進一步都要克服極其嚴重的精神的、物質的和制度的種種困難和阻礙。有人說腐敗問題、「三農」問題、環保問題、貧富差距問題,都是改革開放造成的,我說不是。這些問題不是推進改革開放造成的,而是改革開放還未完全到位造成的。具體說來,是在舊意識支持下舊的體制頑強地不肯自動退出歷史舞台造成的,是新的體制還未建成、還不完善的結果。在我國還殘留計畫經濟體制的種種權力,而企業和許多社會活動已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必然發生「權錢交易」的腐敗情況。這種體制性腐敗是根本性腐敗,解決它必須進行有效的政治體制改革。至於「三農」問題,本質上是幾千年的小農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即工業化的要求了,必須實行農業生產方式的體制改革。所以,要想根本解決國家的財政高收入掩蓋了人民群眾的低收入問題、城市的繁榮掩蓋了廣大農村的落後問題和一些人的富裕掩蓋了另外一些人的貧困問題,只有依靠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只有加速改革,深化改革,從而加速發展,全面發展,許多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您真的相信改革開放能夠解決問題?您確信那些問題「不是推進改革開放造成的,而是改革開放還未完全到位造成的」?您確信「體制改革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和巨大動力」?為什麼您那樣執著地相信:「體制改一改,經濟升一升,不竭地推進中國『和平崛起』」?

中國長期實行計畫經濟,計畫經濟是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依據的。我們至多可以批評斯大林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或者是過早地結束過渡時期,超越階段地實行了計畫經濟,而不能指責他違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扭曲了社會主義。「斯大林模式」的計畫經濟至少向我們提供了三大基本事實:

一、在國際資本主義包圍和封鎖下,20世紀2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經濟迅速恢複,特別是30年代蘇聯經濟高速發展,與當時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被當時世界公認為「經濟奇蹟」。並且其國力增強,使原來落後的資本主義沙俄,一躍而成為世界強國。

二、經受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嚴酷考驗,社會主義蘇聯成為埋葬法西斯帝國主義的主力軍,對人類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恢複和發展也是最有效的。在一片戰爭廢墟上自力更生地恢複了工農業生產,第一個新五年計畫到1950年提前完成,工業總產值比戰前的1940年增長73%,農業生產也恢複到戰前水平。

2億人民迅速得以溫飽,並向小康水平前進。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使社會主義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威望達到了頂峰。

當時,幾乎沒有人懷疑計畫經濟的優越性。在我國,革命勝利後唯一可借鑒的範例是蘇聯,很自然地向蘇聯學習,並在其幫助下建立起計畫經濟體制。第一個五年計畫的巨大成就,也證明了計畫經濟是十分有效的。在我國,計畫經濟在上一世紀60年代以前曾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功,這是歷史事實,我們必須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從這個歷史事實出發分析問題。

計畫經濟走向自我否定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幾十年計畫經濟的成就,使得「斯大林模式」變成不可改變、不可逾越的社會主義基本屬性。

稍越雷池一步,就會被作為階級鬥爭新動向,輕則批判,重則政治迫害。20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仍然堅持「斯大林模式」,那就不再是當年生機勃勃的「斯大林模式」了,而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了。許多問題,許多矛盾,早在經濟發展初期,也就是溫飽型階段,已經存在,有所暴露,但還不突出。當時的計畫經濟還是利大於弊。但是在通向小康型、富裕型階段,在新的科技革命大潮中,計畫經濟的那些矛盾及其造成的弊病就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桎梏了。計畫經濟的這些矛盾是內在的,是與它的基本特徵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因而是不可克服的。要使社會主義經濟達到小康、富裕階段,最後超越資本主義,必須揚棄計畫經濟體制。

這就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檢驗和理論研究的結論。

問題是,揚棄計畫經濟是不是違反馬克思主義?違反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原理,在我看來有兩條,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是實事求是。既然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實踐越來越證明計畫經濟不再適應已經變化了的世界,再也不能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再也不能為人民從溫飽走向小康、富裕提供足夠的保證;那麼,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為什麼還不能及時果斷地揚棄它呢?

為什麼「及時果斷地揚棄」計畫經濟就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呢?

其實,從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六大,從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到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在市場經濟問題上,一直就有爭論。問題是明擺著的,計畫經濟在戰爭時期可以,戰後經濟恢複時期可以,那時人們要求很低,只要吃飽穿暖。計畫經濟能把有限的資源進行集中分配,以滿足人民起碼生存要求,是有效的。剛解放時,當時人均才1美元,現在是什麼情況?現在是人均2000美元。人們的需求千變萬化,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快速增長,越來越難以滿足,你怎麼可能再搞計畫經濟?第一個五年計畫才1億美元投入,投什麼項目都是需要的,計畫很容易做,現在是上萬億美元投入,成千上萬項目,誰有本事能正確地計畫?

規律性的東西往往要通過現象的不斷往複才能更明確地被人們認知。

正是從這一點出發,當我們發覺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實踐越來越證明計畫經濟已經不能適應已經變化了的世界,不能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不能為人民從溫飽走向小康、富裕提供足夠的保證,我們就不得不及時果斷地揚棄它。鄧小平講「不改革死路一條」是科學的結論,是充分反映黨心民意的結論。

有人問,難道我們就不可以建立充分反映市場需求和價值規律的計畫經濟嗎?姑不論這在技術上是無法做到的,如果真的這麼做了,那這個計畫經濟不就等同於市場經濟了嗎?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直接運用市場經濟機制而多此一舉呢?!還有人問,難道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能夠萬古長存嗎?到了共產主義還不會消滅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嗎?我想這個問題還是留給我們十幾代、幾十代以後的子孫們去回答吧。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比我們更聰明、更有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時的社會實踐相結合,得出更好的結論來。用不著我們現在越俎代庖,瞎操心。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無論如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行市場經濟,是我們這代人唯一正確的選擇。

有人說計畫經濟是從馬克思那裡來的,馬克思所主張的就是:「工業生產將不是由相互競爭的廠主來領導,而是由整個社會按照確定的計畫和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來領導」。「生產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由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基礎,這些生產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畫自覺地從事社會勞動。」

正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蘇俄曾經實行「戰時共產主義」,企圖一步實現共產主義。但是,實踐給予了無情的回答。列寧作為一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及時地從實際出發,改行著名的「新經濟政策」,拯救了剛剛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列寧當時搞教條主義,僵化地堅持按馬克思、恩格斯的書本建設「共產主義」,那麼社會主義也許早已夭折在搖籃里了。但是,我們也不要神化列寧。如果我們全面考察列寧的理論觀點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顯然「新經濟政策」只是策略的轉變,而不是對計畫經濟理論的修正或突破。列寧關於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觀點是完全遵循馬克思主義的,並且首先明確提出「商品經濟」、「產品生產」和「計畫經濟」等概念。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甚至具體設想整個社會生產像一個托拉斯一樣運作。就是在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情況下,列寧也沒有放棄計畫經濟。列寧關於計畫經濟的觀點不僅一以貫之,而且具體組織實施。實施計畫經濟的計委、經委、專業管理局等,都是於列寧在世時創建起來的。

但是,您在《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一文中又特別說到「當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從生存型階段達到了溫飽型階段之後,必須及時地用商品經濟即市場經濟來代替產品經濟即計畫經濟——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合乎邏輯的結論」。

這裡有一個必須回答的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