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以永遠燃燒的激情開拓創新

新的時代呼喚新的理論,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中外歷史的發展表明,沒有觀念的創新和理論的先導,社會就不會有進步,人類就不會有發展。在當代,改革創新也是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核心。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這種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15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蓬勃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160年以前,《共產黨宣言》問世。儘管德文原版只有23頁,但它卻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它像一道閃電撕破了歐洲上空的濃重夜幕。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從此在全球遊盪。它是一種勢力、一種思想、一種希望、一種力量,令世界震撼,使人類清醒。古往今來,還沒有一種思想像它那樣,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也沒有一種思想像它那樣,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規律。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38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作了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毛澤東在報告中強調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繫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所說的「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就是指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認真分析國內外形勢,正確把握時代經濟和社會客觀發展規律,做出新的理論認識和理論概括,為實踐提出新的理論指導。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就是理論創新的過程。

在中國,理論創新就是要反對本本主義。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鄧小平也說過:「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事,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來,列寧的本本上也找不出來」。

建黨86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從血泊中站起來,從廢墟中走出來,從失誤中醒過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完全是依靠正確理論的指引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於進行理論創新的革命政黨,並且通過理論創新,不斷獲取新的生命,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自己,不斷把新中國引向繁榮和富強。

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在這個時候,更加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以永遠燃燒的激情開拓創新。

當前,在理論創新問題上,我們既要反對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又要反對教條主義地照搬照套西方理論。就目前情況來看,後者比前者更加重要。因為,在現實的理論研究中,確實存在過於迷信、盲目崇拜西方學術觀點的問題,確實存在照搬照套西方理念來解釋、認識甚至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有的人望文生義,張口就來,言必稱西方。對於西方理論,他們至多略知一二,卻不求甚解,更無意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國的具體情況,既沒有搞清「是什麼」,又不想在「為什麼」上下功夫,反正認定國外行得通的事情在中國也一定能夠行得通。他們甚至帶著框框,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

既然我們的黨,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就曾吃過本本主義的虧,就曾因為簡單地、機械地、僵化地、形而上學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教條主義地生搬硬套前蘇聯模式而給中國革命和建設造成一系列災難性的後果;那麼,我們就再不應該重蹈歷史的覆轍。

在中國,理論創新就是要有大無畏的勇氣。古往今來,從來就不曾有過一種創新理論在其萌發之初就被芸芸眾生普遍看好、一致認同。這不僅是因為創造性思想只能憑藉蘊涵於其中的非創造性成分才能被人理解,而且還因為創造性思想在達到自我成熟、自我完善之前必先經過砥礪、針砭。所以那些創造性思想絕對不是也不可能是剛一噴薄、破土就已顯得超凡脫俗、美不勝收。因此,創新理論的產生並在實踐中的初步運用不可能一帆風順。它那弱小的生命隨時都可能被來自各個方向的反對勢力所扼殺。在這個時候,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執著性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這裡,絲毫的猶豫、絲毫的動搖都意味著前功盡棄。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每一次理論創新都是給「逼」出來的。這一種「逼」,從當時當地的實際情勢來看,都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處於「山窮水復疑無路」的境地,而又沒有別的現成經驗可以「拿來」就用。這一種「逼」,是天崩地裂一般的巨大壓力。正是這樣一種尋常絕難承受的巨大壓力激發了中國共產黨人偏向懸崖攀絕峰的意志、勇氣和智慧,中國共產黨人方才峰迴路轉,絕處逢生,成功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境界。

歷史已經證明並且還將繼續證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各族人民,從來就不是陳腐理論的奴隸,也從來不會被任何裝腔作勢的理論權威所嚇倒。我們有足夠的勇氣、足夠的智慧和足夠的能力。沒有這樣一種勇氣,沒有這樣一種智慧,沒有這樣一種能力,沒有這樣一種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什麼和平發展道路,根本談不上!

當然,理論創新並不就等於打倒一切,否定一切,顛覆傳統,什麼都反著來。恰恰相反,理論創新就是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沒有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沒有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也就沒有今天中國從一個在世界體系外的革命性角色,轉變成為在世界體系內追求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參與性和建設性角色,也就不能如喬舒亞·庫珀·雷默——《北京共識》的作者——所說,在「外國的觀念、資金和創意」的「衝擊」下,「精神振奮的農民不斷地流向城市,一座座廠房在荒僻之地破土而出,企業家們如泉涌般釋放著久被壓抑的資本活力」,以至「面向一個正在全球化的和平世界敞開自己的國門,從而找到實現經濟復興之夢的一條捷徑」。

在中國,理論創新還意味著學術民主的弘揚。鄧小平說過:「在黨內和人民群眾中,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幹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希望各級黨委和每個黨支部,都來鼓勵、支持黨員和群眾勇于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都來做促進群眾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的工作。」提倡學術民主,就必須要有在國家法律規定範圍內的爭鳴和辯論。有爭鳴要比沒有爭鳴好。有辯論要比沒有辯論好。多個聲音要比一個聲音好。至少可以想說就說,實話實說。至少可以兼聽則明,集思廣益。有利於少走彎路,少走錯路。寬鬆的學術氛圍是理論創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要想在有效防止教條主義地對待西方學術理論的同時有效防止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得有一個環境,一個機制,一套程序,保證一定程度上的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沒有了這一觀點與那一觀點的碰撞,沒有了這一意見與那一意見的交鋒,也就沒有了這一立場與那一立場的比對與接近。理論的自主創新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是個體行為。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健全的機制,保證了多個群體的不斷交流、探討、切磋、砥礪、磨合、實驗、總結、反饋,才能逐步完成一個理論的創新。也只有這樣形成的創新理論才能經受得起實踐的檢驗,才能有利於我們事業的健康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堅持認為,沒有爭論,就沒有共識。事關路線,事關大局,該爭的還是得爭,該論的依然得論。

那麼,這是不是違背了鄧小平「不搞爭論」的觀點呢?鄧小平確實說過:「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但鄧小平同樣說過:「目前進行的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大家認為進行這個爭論很有必要,意義很大。從爭論的情況來看,越看越重要。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是毛澤東同志在整風運動中反覆講過的。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