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十二章 軸心國投降

當1941年底,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受挫,美國已加入戰爭時,芬蘭就已經對這場戰爭失去了熱情。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會戰後,芬蘭人意識到德國已輸掉這場戰爭。1944年2月16日,芬蘭通過瑞典向蘇聯政府探詢芬蘭退出戰爭的和平條件。2月19日,蘇聯政府向芬蘭作出答覆,提出六項條件,其中三項是談判的解決條件:第一,芬蘭必須同德國斷絕關係,並把芬蘭領土上的德軍全部拘留起來;第二,芬蘭人必須立即同意恢複1940年和約所規定的原狀並把他們的軍隊撤回到1940年的邊界;第三,必須立即遣返同盟國的戰俘和平民。如果芬蘭接受這些解決條件,蘇聯準備在莫斯科接待芬蘭代表團,進行和談。

3月8日,芬蘭向蘇聯請求給予一個機會,以便在接受先決條件之前,提出自己的看法。3月10日,蘇聯通知芬蘭,對其答覆表示不滿,並強調只有接受這些最低限度的先決條件,才能開始和談,並限期一個星期給予答覆。芬蘭政府在國會秘密會議上舉行了一次信任投票後,於3月17日通知蘇聯政府,他們不能在沒有確切了解條件內容和含義的情況下,預先接受這6點條件。他們答覆的語氣是和解的。兩三天以後,蘇聯通知芬蘭派出一名或幾名代表,來莫斯科聽取蘇聯人澄清他們所提出的條件。在3月27~29日舉行的會談中,蘇聯對原來的6點作了詳細說明,其中要求芬蘭軍隊在5月複員50%,在兩個月內將軍隊規模恢複到和平時期;要求賠償6億美元,5年內陸續用貨物支付;1920年和1940年兩項和約中蘇聯割讓給芬蘭的佩特薩莫地區應歸還蘇聯;蘇聯則主動提出放棄漢科租用權。

4月19日,芬蘭政府向蘇聯遞交答覆,婉轉地表示無法接受這些苛刻的停戰條件。芬蘭拒絕了蘇聯的停戰條件後,美國和英國對芬蘭的態度更加強硬了。在5月12日同盟國向各國各衛星小國發出的聲明中,芬蘭被列入德國的衛星國。芬蘭陷入了困境,它極力想擺脫戰爭,但和平的條件又難以接受。1944年6月9日,蘇軍向卡累利阿地峽芬蘭軍防線發動強大攻勢,6月20日,蘇軍推進到1939~1940年「冬季會戰」最遠的地方,並攻下芬屬卡累利阿首府維堡。6月27日,芬蘭總統賴提與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簽署一項協議,德國同意給芬蘭以武力援助,芬蘭政府將不單獨媾和。這樣,芬蘭的命運和德國拴在一起了。到了7月底,芬蘭形勢更加惡化,德國的援助微不足道,蘇軍已穿越愛沙尼亞,向波羅的海海岸進軍。8月1日,賴提宣布辭職,曼納海姆元帥出任芬蘭總統。幾天後,曼納海姆借德國向他受勛的機會告訴凱特爾,前總統賴提關於不單方面媾和的承諾不再有效。這時,德國人除了給芬蘭人發勳章外,再也拿不出什麼東西了。當羅馬尼亞剛一求和,就和德軍發生戰鬥的消息傳來時,芬蘭匆忙於8月25日,通過瑞典向蘇聯詢問求和條件。8月29日,蘇聯答覆的談判解決條件是:芬蘭必須公開聲明同德國斷絕關係;德國部隊應在兩星期內撤出芬蘭,屆時不能撤出,芬蘭應解除其武裝,作為戰俘交給同盟國。9月2日,芬蘭議會舉行秘密會議,批准總理接受這一談判先決條件。9月3日,芬蘭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同德國斷絕關係,並於次日上午8時起,停止對蘇聯的敵對行動。兩天後,蘇聯政府宣布,紅軍最高統帥部已發布命令,自芬蘭停火後24小時後停火,即9月5日上午8時起停火。

9月14日,以蘇聯、英國為一方,芬蘭為另一方的談判在莫斯科舉行。9月18日,盟國向芬蘭提出了停戰條件,並要求其立即接受,以便次日舉行簽字儀式。9月19日清晨6時,芬蘭議會一致投票贊成接受這些條件。當天,芬蘭代表在停戰條款上簽字。這項協定共23點,比當初6點詳盡得多了,某些方面也更為苛刻,但盟國方面也做了讓步,特別在賠款數額上,減少了一半。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不會像羅馬尼亞那樣遭到蘇軍的佔領。停戰協定主要有:芬蘭軍隊應撤到1940年邊境以內,1940年和約規定的局面應予恢複;蘇聯政府放棄漢科半島租借權,作為交換,得租借波卡拉半島某些地區和海域,借期50年,以便建立海軍基地;蘇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割讓給芬蘭的佩特薩莫地區應歸還蘇聯;雙方遣返戰俘;芬蘭賠償蘇聯損失3億美元,用貨物支付,6年內付清等等;設立盟國管制委員會,負責管理和監督本協定的執行,直到同芬蘭締結和約為止等等。

至此,芬蘭終於退出戰爭。這個弱小的國家企圖藉助德國的力量,從蘇聯奪回所屬領土和權益的努力失敗了,並為此種努力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1944年3月,羅馬尼亞就開始和同盟國進行談判。蘇聯明確表示,羅馬尼亞在1940年割讓給蘇聯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必須予以確定;羅馬尼亞必須向德國反戈一擊,蘇聯願意幫助羅馬尼亞收復特蘭西瓦尼亞,並把1940年8月第二次維也納議定書劃給匈牙利的北部地區還給羅馬尼亞。但被安東奈斯庫拒絕,這些條件對他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但羅馬尼亞其他政要和高級軍官決心退出戰爭。1944年4月初,蘇聯紅軍佔領比薩拉比亞,並越過普魯斯特河進入摩爾達維亞。到8月,蘇軍粉碎了摩爾達維亞的德軍防線,羅馬尼亞國王和政治領袖們因而得出結論,羅馬尼亞現在可以倒戈而不致有遭到德國報復的危險了。8月23日,根據國王的命令,安東奈斯庫被逮捕,並改組了政府。兩天後,德國空軍開始轟炸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新政府立即對德國宣戰。8月27日,國王和新政府無條件地接受了蘇聯人春天裡提出的停戰條件。9月10日,雙方在莫斯科進行停戰協定的談判。9月12日,簽署了協定。

根據停戰協定規定,羅馬尼亞至少應派出12師接受蘇軍指揮,參加對德國和匈牙利作戰;還應確保蘇軍在其境內自由調動不受阻礙;遣返同盟國的戰俘,釋放政治犯;交出德國的財產和軍事設施,並向蘇軍提供作戰所需的一切物資;蘇聯同意對羅馬尼亞在蘇聯境內造成的損失不要求全部賠償,但羅馬尼亞應付3億美元的賠償,6年內用商品支付;羅馬尼亞應歸還從蘇聯領土上搬走的一切貴重品和物資,應在逮捕和審訊戰犯方面給予合作,並解散法西斯類型的組織;蘇聯最高統帥部將對羅馬尼亞的期刊、其他文學、戲劇和通訊聯絡系統等實施管制;在和約締結前,成立盟國管制委員會,在蘇聯最高統帥部領導和命令下,負責監督停戰協定的執行情況;羅馬尼亞民政機構將恢複到離前線50~100公里的地方。盟國各政府同意在取得和會確認後,將把特蘭西瓦尼亞歸還羅馬尼亞。

當蘇聯軍隊通過羅馬尼亞,挺進到多瑙河時,保加利亞開始人心惶惶。1944年9月2日,農民黨領袖穆拉維約夫組成新政府,派出使者去開羅徵詢英美兩國關於和平的條件,這時,蘇軍已到達保加利亞北部邊境,9月5日,蘇聯政府向保加利亞宣戰。穆拉維約夫政府慌忙於9月7日同德國斷絕外交關係,第二天即向德國宣戰。與此同時,保加利亞要求蘇軍停戰,9月9日,蘇軍停止了在保加利亞的軍事行動。10月13日,蘇、美、英三國發表公開聲明,作為停戰條件,保加利亞政府必須承諾在15天內從希臘和南斯拉夫領土上撤走一切保加利亞軍隊和官員,撤退工作將在蘇聯代表任主席的聯合軍事代表團的監督下進行。保加利亞立即接受這個條件並很快付諸實施。1944年10月28日,停戰協定簽字,條件基本與羅馬尼亞相同:蘇軍有在保加利亞領土上自由行動的權利;保證蘇聯最高統帥部所需要的一切供應;釋放所有同盟國戰俘;解散法西斯類型的組織;戲劇、出版物和通訊設施均置於蘇聯控制下;保加利亞同意解除德軍武裝,並將自己的軍隊置於蘇軍最高統帥部指揮之下參加對德作戰;統一廢除所有關於吞併希臘和南斯拉夫領土的各項立法;統一歸還從蘇聯、希臘、南斯拉夫領土上運走的各種財物;保加利亞領土上現有一切戰爭物資歸蘇聯控制等等。也許保加利亞軍隊從未進入過蘇聯境內,居然沒有被要求賠款。在停戰談判開始之前,保加利亞軍隊就已向南斯拉夫境內發動了進攻,以切斷德軍從希臘的退路,取得較大戰果,使得保加利亞在莫斯科的談判地位大大加強,停戰條件不至於過分苛刻。

1944年10月16日,德國人在匈牙利採取突然行動,挫敗了霍爾蒂海軍上將企圖效仿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同蘇聯停戰的嘗試。1945年4月,德軍從匈牙利敗退,薩拉希政府隨德國人西撤。1944年12月22日,在蘇聯支持下,匈牙利各黨派組成的臨時國民政府在德布勒森成立。12月28日,德布勒森政府宣布對德國作戰,並向同盟國家請求停戰。1945年1月20日,匈牙利臨時國民政府在莫斯科簽署停戰協議,其格式與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使用過的大致相仿:如解除匈牙利領土上的德軍武裝,釋放政治犯和廢除種族歧視的法律,蘇軍可自由通過匈牙利領土,遣返戰俘和歸還一切從蘇聯和其他國家掠奪的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