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十章 各國的軍事思想狀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軍界人士紛紛對坦克作戰的問題進行熱烈的討論。當時所形成的普遍看法是:1.坦克是一種戰術性突破兵器,只能在戰術範圍內使用;2.坦克是步兵、騎兵進攻的輔助性工具,而非獨立的兵種;3.坦克使用的原則是分散到各個步、騎兵單位。很顯然,這一結論沒有超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實際使用狀況的範圍,因而後來被稱之為「傳統的坦克觀念」。

但另外極少數具有遠見的軍人,如富勒、利德爾·哈特、埃蒂安納、馬特爾、戴高樂等人卻發現坦克具有潛在的戰略性價值,將對未來戰爭樣式產生革命性影響。他們指出未來是一個機械化戰爭的時代,其觀點包括三個主要內容:1.坦克是未來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獨立的陸軍兵種;2.坦克應作集中的使用,以它為核心加上摩托化的其他諸兵種組成機械化部隊,可用於戰略性作戰;3.機械化部隊突擊與戰術空軍的配合是未來主要的陸戰形式。他們的觀點在歐洲各國軍界引發了一場熱烈的討論。

在坦克的故鄉英國,英軍第一支坦克部隊的創始人、軍事天才人物富勒在仔細研究了亞眠會戰時的幾個重要細節後得出結論:英軍第3、第6戰車營若有摩托化步兵跟進,就可以輕鬆佔領控制著德軍第2、第18軍團補給鐵路線的里豪斯和巧爾尼斯附近的高地。若果真如此,面對法軍第1軍團的全部德軍將被迫後撤。因為單憑戰車無法佔領高地,同樣步兵不實行摩托化則不能迅速隨戰車到達縱深。他還注意到另外兩件事,這對他產生靈感、形成後來的機械化戰爭觀念有重要啟示:一隊裝甲戰車(實際上是裝甲的汽車)脫離步兵單獨進到了德軍縱深方向,突襲了兩個德軍司令部,攻擊了一支龐大的運輸隊,還破壞了敵戰線內的一段鐵路,致使一列德軍火車被後續的騎兵俘獲,最後攻擊了一支正在就餐的德軍部隊;第二個事件同樣富有戲劇性,一輛與騎兵失去聯繫的英軍戰車,獨自滲透到德軍防區,先從背後摧毀了一個德軍炮兵陣地,繼而協同兩個騎兵巡邏隊消滅了幾個德國運輸隊。

富勒認為這12輛裝甲汽車和1輛中型坦克給對方所造成的混亂是十分驚人的。如果8月8日這一天,所有中型坦克不受騎兵牽制,單獨集中在巧爾尼斯附近,則從亞爾培特到蒙特狄地爾和從蒙特狄地爾到羅榮之間,共約50英里長的正面上,德軍的全部指揮和行政體系都可能會一掃而光。對這些細節一連串的思考和想像,引發了富勒對坦克作集中的戰略性使用的聯想,在他所想像的世界裡,呈現出一幅機械化戰爭的未來戰場圖景。

同樣,另一位英國機械化戰爭思想的倡導者,利德爾·哈特在《是巴黎還是戰爭的前途》一書中,闡述了未來機械化戰爭在地面和空中的前景。然而在1925年,英國最有影響的將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任英國遠征軍總司令的黑格將軍卻認為:「今天,有些人在熱烈談論馬匹可能要過時,並且預言飛機、坦克和汽車在未來戰爭中將取而代之。我相信馬匹的價值及其未來的用處很可能會像以往那樣大……我完全贊同使用坦克和飛機,然而它們不過是人和馬匹的附屬品而已。我十分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們會像以往那樣發現馬——良種馬——大有用處。」但新思想逐漸取得勝利,1927年,世界上第一支實驗性的全機械化部隊在索爾茲伯里平原上建立了。由於實驗成功,英軍參謀總長甚至考慮建立裝甲師了,但到了1928年,由於保守勢力的反對,這支機械化部隊又被解散。一位高級軍官對新聞界宣稱「騎兵是必不可少的,坦克已不再是一種威脅了」。陸軍部的首腦們在一次政策聲明中聲稱:「在機械化問題上,我們得慢慢來。」

利德爾·哈特的腦海里也常常浮現出一幅未來機械化戰爭的圖景,他曾從1935年起在《泰晤士報》和其他場合建議在未來英國遠征軍中,應有一支強大的空軍和兩三個裝甲師,以便在德軍突破時進行反擊,遠征軍不應由全一色的步兵組成。1937年英國內閣接受了這個建議,但到了1939年初又還是按照傳統方式去組建遠征軍。在1940年5月的法蘭西會戰中,英軍在阿拉斯反擊時以兩個坦克營向克萊斯特裝甲兵團進行側擊,隆美爾第7裝甲師陷於被動,德軍統帥部心理上也一時產生動搖,這就愈加證明了利德爾·哈特的先見之明。

法國也是坦克的搖籃,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霞飛、貝當、福煦、魏剛等一大批戰功卓著的老將佔據著法軍領導崗位,他們對自己那套曾奪取勝利的戰爭經驗深信不疑,這就影響了許多具有新思想的年輕軍官的晉陞和法軍在新思想指導下的更新。1920年2月,法國軍事當局得出一個輕鬆的結論:20世紀戰爭的全部教訓,都在1914~1918年間學到手了。

然而被稱為法國「坦克之父」的埃蒂安納將軍,卻是一位歲數年邁而思想清新的有識之士,他1921年在布魯塞爾的一次演說中宣稱:「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坦克不僅會動搖戰術的基礎,而且會動搖戰略的基礎,而在這以後,便會動搖一切現代軍隊的組織基礎。」他提出了一個假想:一支獨立的裝甲部隊,配備10萬人,4000輛坦克和8000輛卡車,一天或者一夜可前進50英里,迅速突破或衝垮敵人。這個假想十分精確地預先描繪了德國在1940年5月勢如破竹般沖入法國和比利時的情景。10年後的1931年,他進一步認為,裝甲部隊必須是一個獨立的兵種,它與其他兵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需要一支加油和供應的後勤部隊,獨立的裝甲部隊與飛機之間配合十分重要,飛機不僅要向前進中的坦克提供空中偵察,還應參加戰鬥和追擊。埃蒂安納的結論是:裝甲部隊將決定軍隊和人民的命運。

夏爾·戴高樂是法軍中一位思想敏捷、眼光犀利的年輕軍官,他受到利德爾·哈特的啟發,在1934年出版了《為建設一支職業化軍隊而努力》這本引人注目的小冊子。他建議法國應該建設一支機械化、職業化的突擊部隊,之後的法國總理雷諾當時也力持這一主張。而在7年前,1927年,利德爾·哈特在其出版的著作《重建現代化的軍隊》中指出:法軍的模式和理論均已過時和呆板到了危險的地步,其僵化和臃腫的程度使軍隊在未來的戰爭考驗中,有可能全軍覆沒。

把持法國軍界領導權的年邁的老將軍們,把埃蒂安納、戴高樂等所發表的驚世駭俗的言論看做是嘩眾取寵的天方夜譚。法軍騎兵總監布萊卡特將軍在軍事評論雜誌《後備軍官》上撰文,猛烈抨擊建立輕機械化師和把他心愛的動物驅回牧場的觀點,他呼籲道:「我們正在建立危險的烏托邦!我們也鬧不清這種機械化師要發展到什麼地步才能完結!我們必須保護飼養戰馬的工作!」魏剛將軍還算開明,建議至少在騎兵師里可以增加一些裝甲車。步兵與坦克部隊總監迪飛約將軍則反對魏剛的建議,他認為一支機械化的戰鬥分遣隊絕對不可能單獨用來領導整個作戰。至於組建獨立的機械化裝甲兵種,這位總監當然是聽都不願聽了。

法軍對坦克的認識集中反映在1930年制訂的《使用坦克指導手冊》的開頭部分:「作戰坦克是伴隨步兵的機械……坦克部隊是步兵的一個組成部分……坦克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應在步兵的布置下臨時投入戰鬥。他們可以相當有效地加強步兵的作戰行動,但不能代替步兵。步兵應當在坦克進行衝擊的那個時刻抓住時機利用它們的作戰效果,只有步兵的前進和佔領作戰目標才是決定性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9個月,1938年9月的《步兵評論》雜誌上,拉波特少校的文章表明法軍最高統帥部的最新想法仍然停留在1918年的水準上,文章認為:「即使是最現代化的坦克,也不能獨立地在戰鬥中衝鋒陷陣,並且也不能獨立地存在。它們的任務永遠必須是伴隨大炮的火力和步兵的重武器一起前進,以對進攻起一種掩護和支援作用……在戰場上,步兵在膠著戰中的主要敵人仍然是敵人的步兵。根據我國的命令手冊的指導,只有步兵能佔領、控制並且據守陣地。總之,我們必須將坦克視為步兵的輔助條件之一。」

1939年初,德高望重的貝當元帥在為《還有入侵的可能嗎!》作序時,對裝甲戰理論作了權威性的評判,他寫到:「斷言一支裝甲部隊能日行125英里,奪取強國的堡壘,並在敵後引起恐慌;把這種裝甲兵力硬說成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武器,這種說法是不審慎的。靠這種兵力所獲得的決定性戰果是沒有前途的……在反坦克炮密集火力下或是在地雷面前,裝甲師便會陷入側翼受到反擊的困境……某些人以為坦克能夠縮短戰爭的時間,其實,在這方面坦克是無能為力的。」

《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製造坦克,法國原本在這方面領先,但法國軍事領導集團的保守使他們喪失了坦克製造方面的優勢。埃蒂安納早在1921年便設計製造出當時第一流的B型重型坦克,它的性能幾乎在各方面都超過德國人後來製造的坦克,但20年後,在北非戰場上,讓隆美爾感到束手無策的英國丘吉爾式坦克和美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