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九章 1918年:戰爭結束

在1917年11月11日,魯登道夫在蒙斯的第5集團軍總部召集兩個集團軍的參謀長,庫爾和夏侖堡,加上參謀本部的作戰處長韋茲爾開會,會上確定了德軍在1918年的戰略方針。德軍的戰略目標是趕在美軍大量開到西線之前,發動一個決定性的打擊,以徹底摧毀西線的協約國軍隊。而協約國的戰略方針仍是貝當的既定方針,實行全面防禦,等待美軍主力的到來。德軍迅速從東線調來部隊,集中起190多個師,而協約國也集結了180多個師。德軍的計畫是在英、法部隊之間的結合部,阿拉斯和拉費爾之間實施突破,得手後以一部兵力向南作牽制性攻擊,以掩護攻擊主力轉向西北,將英軍逼向海岸,或將其殲滅,或迫其撤回英倫三島,然後再集中主力打擊法軍。

1918年3月21日凌晨,德軍6000門火炮作了5小時的短暫而密集的射擊,從而拉開了被德國人稱為「皇帝會戰」的第一階段「米歇爾作戰」,也稱「松姆河攻勢」。3月23日,戰場形勢打亂了德軍原來的計畫,德軍貝洛第17軍團、烏維茲第2集團軍在主攻方向進展甚小,而輔助進攻方向上的古特爾第18集團軍出乎意料地取得重大戰果。魯登道夫根據這一情況和「50個英軍師被擊潰」這一被誇大的情報,重新規定了進攻計畫:迂迴聯軍的兩側翼,同時擊破英軍和法軍,將英軍打退到沿海一帶,將法軍擊退到巴黎。3月25日,英軍第5集團軍向西北退往海邊,法軍第6集團軍向西南撤往巴黎。德軍在通往亞眠的路上撕開了一個15公里寬的缺口。法軍統帥部急調預備隊第1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參戰,於3月28日封閉了通往亞眠的缺口。德軍因其補給線需經過一片4年戰爭所造成的「人工沙漠」,後勤補給無法跟上,難以擴張戰果。接著雙方進入膠著狀態,魯登道夫害怕陷入類似以往的消耗戰,在4月5日晚下令全線停止戰鬥,第一階段「米歇爾作戰」告一段落。

德軍在70公里正面上,楔入60公里,就短時間裡佔領地盤的多少而論,成績巨大,但將英軍逼向海岸的主要目標沒有達到。從戰場態勢來看,德軍形成了一個縱深60公里、寬150公里的預示危機的弧形突出部。此戰德軍傷亡24萬人,聯軍傷亡被俘21.2萬人。

早在1月,法軍參謀本部就有建立聯軍最高指揮機構和協約國軍總預備隊的打算,但貝當和黑格為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表示反對。直到德軍開始進攻,形勢變得危急起來,經英、法兩國政府首腦在道侖斯會商會後,3月26日才任命福煦將軍為西線聯軍的「協調者」,他的指揮權十分有限。直到4月14日,福煦才進一步成為西線最高聯軍統帥,開始付諸實施建立協約國總預備隊的計畫。

4月9日,魯登道夫又在佛蘭德地區發動強大攻勢,開始了「皇帝會戰」中代號為「喬治」的第二階段作戰,也稱「利斯河攻勢」。德軍第4、第6集團軍向當面的英軍第2、第1集團軍實施突擊,德軍第6集團軍首先摧毀葡萄牙的兩個師,很快打開了缺口,當天傍晚前出到達埃斯泰爾地區的利斯河河岸。第二天德軍第4集團軍楔入英軍第2集團軍陣地,佔領梅森附近一塊高地。4月10日,英軍眼看即將被圍,放棄阿爾芒蒂埃爾,向海岸退卻。英國遠征軍總司令黑格幾次向福煦求援,但後者正在組織總預備隊,只派了法國第10集團軍中的4個師和1個騎兵軍前去相助。英軍眼看就要被逼下大海,但他們拚死戰鬥,終於守住了阿茲布魯克這一重要鐵路樞紐站。4月12日起,英軍在前來增援的法軍協助下不斷展開反擊,迫使德軍於4月15日暫停進攻。4月17日,德軍恢複攻勢,一星期後攻下凱梅爾山地,不過對會戰已無足輕重。4月29日,德軍對佛蘭德的進攻完全停止下來,從而結束了第二階段的「喬治」作戰。德軍損失8萬人,聯軍損失11萬人,戰場主動權仍操在德軍手裡。

魯登道夫試圖通過不斷地向聯軍要害部位發動奇襲來保持手中的主動權。「喬治」戰鬥剛結束,就著手制訂新的、旨在摧毀英軍的第三次進攻計畫,通常被稱做「馬恩河攻勢」。由於協約國軍的預備隊已集結在前兩次英軍受打擊的地區,所以這一次要在蘭斯和瓦茲河之間,先對法軍發動佯攻,達成突破後對巴黎形成威脅,將協約國軍的預備隊吸引過來。然後再對英軍實施突擊。為達成奇襲的效果,德軍採用了種種欺敵手段。

5月27日凌晨,德軍炮兵急速射擊了法軍第6集團軍的陣地,兩小時後,德軍第7集團軍幾乎未遇抵抗,在雙層徐進彈幕掩護下佔領謝曼代達默,輕易地渡過了埃納河。日落黃昏時,德軍已到達韋勒河,並在幾處強渡成功。德軍在第一天就取得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重大戰果,中央突破獲得成功,調虎離山的目的業已達到,協約國的預備隊、法軍第5集團軍的13個師已從佛蘭德趕到突破地點,德軍第7集團軍佔領了韋勒河南面的部分高地,到達了計畫所規定的位置。魯登道夫命令朝蘭斯和蘇瓦松方向發展進攻。5月28日,經一整天激烈交鋒,德軍在夜間攻克蘇瓦松。5月29日,貝當下令法軍於第二天從兩翼向德軍反攻。5月30日,法軍預定的反攻因德軍在中央迅猛的發展而胎死腹中,德軍全力進擊,抵達馬恩河。但這也是德軍進攻的頂點。以後幾天里,法軍增援部隊源源而來,抵抗力劇增。6月5日,法軍在馬恩河南岸、蘭斯遏制了德軍兇猛的勢頭。6月9日,德軍第18集團軍為改善亞眠至蒂埃里堡之間的戰線,向貢比涅方向進攻,但沒有達成目的。魯登道夫第三次攻勢結束。是役德軍死傷、被俘近12萬人,協約國軍損失約17萬人。

德軍這次中央突破出人意料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法軍第6集團軍部署上的失誤造成的。原來法軍參謀本部準備在前線採取「彈性防禦」,在防區的第一陣地線上布置少數兵力,將防守的主要兵力布置在縱深第二陣地線上。這種「前輕後重」的配置雖然會造成第一陣地線失守,但對方在進攻第二陣地線時,就因無法得到炮兵的相助和遭遇強有力的縱深防禦而受挫。然而這一合理的「彈性防禦」觀念被法國總理兼陸軍部長克萊孟梭否定,他堅持要將大部分兵力配置在第一陣地線上。第6軍團司令杜切尼也堅持這種兵力配置,這樣法軍便密集擠縮在防線的最前沿,成為德軍密集炮火下的炮灰。等到德軍步兵進攻時,法軍防線上已沒有抵抗能力。

經過這次進攻,德軍戰線上除了原來的亞眠和佛蘭德兩塊突出部外,又增加了一塊馬恩河突出部。表面看德軍再次進逼巴黎,法國人心惶惶,不過雙方實力已悄悄地發生變化,美國的武器和軍事基數裝備正不斷湧入西線。年初,美軍在西線不過29萬人,6月底增加到近90萬人,7月超過了100萬人。而德國方面兵員後續已告急,人力資源接近枯竭。魯登道夫東一榔頭西一棒的突襲方式,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實力,幾乎與陣地消耗戰的效果無異。

為了在美軍發揮作用前打垮英、法軍隊,魯登道夫決定在7月15日發起第5次進攻,目標和過去一樣,粉碎佛蘭德地區英軍。但先從打擊蘭斯地區的法軍開始,以便從佛蘭德引開對方儘可能多的兵力。德軍第1、第3、第7集團軍實施蘭斯方面的進攻,進攻打響後兩個星期,德軍第4、第6集團軍開始進攻佛蘭德的英軍。法軍這次事先獲得準確的情報,作了充分準備。在兵力部署上,接受了教訓,採取前輕後重的「彈性防禦」的配置。

7月15日,法軍首先向估計中的德軍進攻部隊集結地發起突然炮擊,企圖未交手先撈把便宜,但效果不大。德軍準時展開行動,經3個多小時的炮擊後,炮火改為徐進彈幕射擊,德軍步兵出動,輕鬆地佔領了法軍前沿陣地。德軍第7集團軍在濃密的煙幕掩護下,頗為順利地渡過了馬恩河。但以後幾天里,向法軍防線的縱深發展遭到堅強之阻擊。法軍前輕後重的戰術配置產生了極大效果,德軍無法摧毀法軍縱深內的強大防禦火力。7月16日,德軍第1、第3集團軍停止了攻擊。第二天,第7軍團接到命令:在7月21日凌晨前撤回馬恩河北岸。德軍在蘭斯的攻勢雖說是虛晃一槍,但遠沒有達到所希望的效果。魯登道夫正打算正戲開場,決定將炮兵調往佛蘭德,開始對英軍實施進攻,但協約國軍已搶先動手。

7月18日,芒讓指揮的法軍第10集團軍從秘密集結點——維萊科特雷森林躍出,向馬恩河突出部的德軍發動強大反擊。法軍共投入20個師,其中美軍兩個師,還有350輛坦克也投入戰鬥,400架飛機在空中組成3個層次的機群:2000米以上的機群對付德軍殲擊機,1000~2000米的機群攻擊德軍偵察機,1000米以下的機群掃射德軍地面目標、轟炸德軍後方和對付德軍強擊機。法軍的進攻使德軍統帥部深感意外,被迫放棄原來對佛蘭德英軍的進攻計畫,調兵前往增援。戰至8月4日法軍停止進攻時,德軍已退過馬恩河、烏克爾河,撤至埃納河和韋勒河之線。法軍已佔領蘇瓦松,也進到了韋勒河上。巴黎又一次擺脫了危險。協約國方面士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