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部 榮耀何處尋?-4

第十六章通向南國的大門

阿斯旺位於尼羅河東岸,它和以色列之間的距離,與它離衣索比亞北部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這個非洲和地中海世界之間的中轉站,其名稱來自於希臘語的"Seyene",而這個字又是古埃及語里"Swe"這個字的變體,意思是"做生意"。

在古代,阿斯旺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種豐富的雙向商業貿易,其中,大量的手工製品從具有高度文明的埃及流向南部的國家,而來自非洲撒哈拉地區的香料、香精、奴隸、黃金和象牙,則被賣到北部的國家。埃勒法坦島正是由以上最後一種貨品——象牙而得名的。這個島位於尼羅河中游,正對著阿斯旺鎮,在歷史上曾一度被直接稱為"Abu",意思就是"大象之島"。

在阿斯旺"新大瀑布"飯店的前台,我詢問了埃勒法坦的概況,尤其詢問了那裡的那座猶太神廟的情況。莎爾瓦·魏爾已經告訴我,那座神廟已經在公元前5世紀時被拆毀,但她又說一些考古學家正在島上工作,因此,我很希望那裡有些可供參觀的古代遺迹。

對飯店員工提到"猶太人"這個字,這不會得到什麼善意的反應。雖然最近幾年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外交關係比較緩和,我卻忘不了有多少仇恨和苦難依然把這兩個鄰國的人民分離開來。不過,我終於還是設法從前台主管那裡獲得了以下的情報:"埃勒法坦有許多神廟,埃及人的,羅馬人的,可能還有猶太人的……我不知道。你可以去看看,坐小船去,去那裡找找看。反正那兒有些考古學家,德國的考古學家。你去問凱瑟爾先生好了;"

我走出了飯店的大堂。飯店外面非常炎熱。我想,什麼凱瑟爾先生,這故事編得倒不壞!

印第安那·瓊斯

我坐著小船到了埃勒法坦島上,有人把我領到了西岸邊的一座屋子前面,因為人們說那些"德國人"就住在那裡。我走到門口,敲了敲門,從門裡出來一個頭戴紅色筒帽的努比亞(Nubia,歷史上的東非古國,這裡泛指東非人——譯者注)男僕。他沒有問我什麼,就帶著我穿過走廊,來到了一個有趣的房間里。四面牆壁前是一圈木架,自地面一直頂到天花板,架子上擺滿了陶器碎片和其他手工製品。男僕轉身要走。

我輕輕地咳了一聲:"對不起……我想找凱瑟爾先生,請你把他請來。"

男僕停住了,莫名其妙地看了我一眼,然後離開了,還是一言不發。

過了大約五分鐘,其間,我站在地板中央發抖,後來……印第安那·瓊斯(美國電影《奪寶奇兵》的男主角,由著名影星哈里森·福特扮演——譯者注)出現在了門道里。不,準確地說,不是印第安那·瓊斯本人,而是一個長得很像哈里森·福特的人。他頭上歪戴著一頂巴拿馬草帽,顯得很自在愜意。他身材高大,肌肉壯健,粗擴而英俊,目光炯炯。他顯然好幾天都沒有刮臉了。

我抑制住急不可待的心情,大聲說:"我想你就是凱瑟爾先生了。"接著,我又用稍微平靜的語氣問道:"你是凱瑟爾先生嗎?"

"不。我叫柯內留斯·馮·皮格利姆。"他朝我走了過來。我作了自我介紹後,他便伸出右手和我握手。他的手很強壯,被陽光曬得黝黑。

"我來參觀埃勒法坦島,"我解釋說,"為的是完成我的一項考察計畫。我對這裡神廟遺址的考古工作很感興趣。"

"哦。

"是的。你看,我在考察一個歷史之謎……就是關於……那隻失蹤的,我是說,消失的約櫃。"

"哦。

"你知道我說的約櫃是指什麼嗎?"

到現在為止,我只能把他臉上的表情形容為像瓷人一樣。"不知道。"他簡單地回答了我這個問題。

"你不是會說英語嗎?"我問。我需要他說清楚。

"是的,我英語說得很不錯。"

"很好。這就好。約櫃。我們來說說約櫃吧。你知道摩西,對嗎?"

他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

"那麼,十誡呢?刻在石板上的?"

他又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

"哦,約櫃就是裝著十誡誡板的木箱,外麵包金的。還有……我正在尋找它。"

看樣子,柯內留斯·馮·皮格利姆並沒有過分激動。他絲毫不帶幽默感地說道:"哦,你是說,像印第安那·瓊斯那樣嗎?"

"是的。我就是這個意思。我到埃勒法坦來,就是因為有權威告訴我,這裡曾經有一座猶太人的神廟。我的看法是,在古代,約櫃不知怎麼被帶到了衣索比亞。所以我自然想知道是否有一種可能——甚至是否有考古證據來說明——約櫃被帶到衣索比亞以前,先被帶到了這個島上。你知道,我認為約櫃是在公元前7世紀時被移出耶路撒冷的,所以我的問題是:這當中間隔的200年里發生了什麼事?"(該島上的猶太神廟毀於公元前5世紀前後,故作者說從公元前7世紀到該神廟被毀之間有200年的間隔——譯者注)

"你想弄清楚在那兩個世紀里,約櫃是不是可能被保存在這個島的那座神廟裡,對嗎?"

"完全正確。實際上,我想你和你的考古小組已經發掘了神廟的遺址。如果你們已經這樣做了,那麼,我非常想知道你們發現了什麼。"

在使我這個希望成為泡影之前,柯內圖斯·馮·皮格利姆先摘掉了帽子。他沉吟了好一會兒才說:"不錯,我們發掘了神廟遺址。可是那裡什麼都沒有發現。在那座猶太神廟的廢墟上後來建了一座羅馬神廟,我們當時以為在它的廢墟底下可能會遺留下什麼……但是我們現在的挖掘已經穿過了地基,可還是什麼都沒有。半點都沒有。在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之間,的確曾經有大量猶太人住在島上,這是事實。可是,他們沒有給考古學留下任何遺迹,只有幾座他們當時住過的屋子。恐怕我只知道這些了。"

我竭力不去理會剛剛掠過我全身的那種巨大的沮喪感,問道:"如果那座神廟什麼遺迹也沒有留下,你們又是怎麼知道那裡曾有過那座神廟的呢?"

"啊,那不是問題。不用懷疑。當年曾有個時期,這個島和耶路撒冷之間有大量的書信往來。這些信寫在碎陶片上和紙草卷上,其中許多已經被發現並翻譯了出來。大量的書信上都具體地提到了埃勒法坦島上的這座耶和華神廟。這個神廟的存在有相當充分的歷史證據。我們因此知道了這座神廟的確切位置,它就在離這裡幾米之外。我們也知道這座神廟被毀的日期,那是在公元前410年。最後,我們還知道後來的那座羅馬神廟就建在猶太神廟的原址上。這一切都非常清楚。"

"那座猶太神廟為什麼被毀掉了呢?"

"啊……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專門研究公元前2000年時期的古迹,在你研究的那個時期以前很久。如果你想了解更詳細的信息,就必須和我的一位同事去談談,他對猶太人的殖民地懷有特殊的興趣。他就是阿吉姆·克萊克勒先生。"

"他在島上嗎?"

"很遺憾,他不在島上。他在開羅。不過他明天回來。你明天還在這兒嗎?"

"在。我的意思是……我沒有多少時間。我必須回英國去。不過,我可以等到明天。"

"很好。那麼我建議你明天再來,明天下午,就在下午3點左右吧,到時候你就能見到克萊克勒先生了。不過,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很願意領你去看看當年猶太人住的地方……還有你那座神廟的遺址。"

我接受了馮·皮格利姆的這個提議。我一邊跟他走,一邊問他埃勒法坦島上的發掘工作是由誰組織和資助的。

"我們是柏林的德國考古研究所的,"他回答說,"我們已經在這裡工作了好幾年了。"

我們來到了一座小山腳下。面前的山坡上有一大片由碎石和瓦礫構成的迷宮,其中有幾段被部分地修復起來的石牆(只把石塊壘起來,沒有用灰泥),大致透露出了房屋和街道的輪廓。馮·皮格利姆說道:"這就是埃勒法坦古鎮的一部分,猶太人當年就住在這裡。"

我們開始向山上爬,小心地從那些破敗的廢墟中間穿過去。我們登上山頂的時候,我已經氣喘吁吁了。不過,我也擺脫了方才襲擾我的那種沮喪情緒。我雖然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解釋,但還是感到這個地方有某種東西使我覺得"正是這裡",那種東西縈繞著這個地方,彷彿呼之欲出,好像在講述著那些古代的時光和隱秘的歷史。

柯內留斯·馮·皮格利姆把我領到了埃勒法坦島的最高點上,指著四周說:"猶太人的神廟就在這兒,就在咱們站的這個地方下面。"

我指著出現在我們右前方的一根殘破的大石柱,問這是什麼。

"是我告訴過你的那座羅馬神廟的一部分。實際上,有證據表明:在公元前1000年的不同歷史時期里,這裡還曾經建起過其他不少神廟,分別奉獻給佔領埃及的外國人的各種神靈。建造這些神廟時,人們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