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部 榮耀何處尋?-1

那時,所羅門將以色列的長老……招聚到耶路撒冷……祭司將耶和華的約櫃抬進內殿,就是至聖所……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雲充滿耶和華的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那時所羅門說:耶和華曾說,他必住在幽暗之處。我已經建造殿宇作你的居所,為你永遠的住處。……(所羅門之祈禱)神果真住在地上嗎?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殿宇呢?

——《舊約·列王紀上》第8章

第十四章榮耀離開以色列

1990年10月4日,星期四下午,我通過賈法門,走進了包圍著古城牆的聖城耶路撒冷。我經過奧瑪爾·伊本·埃爾一卡塔布廣場上令人愉悅的咖啡館和小販攤位,眼前便出現了一個使人眼花緣亂的迷宮,它是由古老的鵝卵石鋪就的狹窄街道構成的。

若在幾年前,這個地區會擠滿了購物者和觀光者,現在這裡卻幾乎空無一人。巴勒斯坦人的騷擾,以及伊拉克最近發出的用"飛毛腿"導彈"燒毀"以色列的威脅,已經足以趕跑所有的外國人了。

我右邊是亞美尼亞人居住區,左邊是基督教徒居住區,其主要的建築就是聖墓教堂。這座宏偉大廈里有個"發明十字禮拜堂"。公元1187年,穆斯林統帥薩拉丁趕走聖城的十字軍以後,應拉利貝拉國王的請求,把這個禮拜堂交給了耶路撒冷的衣索比亞人使用。後來,衣索比亞人失去了使用這座禮拜堂的特權。但我知道,他們仍舊佔據著教堂頂層的一個寬敞的修道院。

我穿過寂靜無人的小巷,繼續向東走。許多小巷都搭著帆布遮陽篷,擋住了午後烈日的強光和炎熱,創造出一種涼爽的、近似於地中海式的氣候。幾個表情絕望的店主坐在各自店鋪門前,心不在焉地向我兜售我根本不想要的旅遊紀念品,還有我根本不想吃的袋裝熟柑橘。

我沿著連鎖大街走,看見了右邊的猶太人居住區。一幫哈西德派猶太青年身穿深色衣服,頭戴很不協調的皮帽子,正在四處閑逛滋事,用身體語言宣布他們是天下的主人。我左邊的穆斯林居住區則瀰漫著不幸、受挫和不安的絕望氣氛。我的正前方就是那座"岩石圓殿"。它如同希望的金色象徵,出現在古城一片雜亂的建築上方。這座美麗的清真寺是7世紀時的奧瑪爾哈里發及其繼承人們建造的,被認為是伊斯蘭世界的第三聖地(麥加和麥地那分別是第一和第二聖地——作者注)。

我要參觀的正是這座岩石圓殿,但不是因為它對穆斯林具有重要意義,而是因為它建在所羅門聖殿的原址上。我知道,我將在殿中看到一塊巨石,正統的猶太教徒都相信它是"Shetiyyah",即"世界的基石"。公元前10世紀,所羅門本人曾親手把約櫃放進這塊巨石上的內殿的"深深黑暗"中(參見本書第十二章)。因此,我希望能通過觸摸"世界的基石",去捕捉對我正尋找的那件失蹤聖物的一種更深刻、更持久的感覺。這就像一個男人想通過撫摩久別情人的衣物,去喚起對她形象的回憶一樣。

但這並不是10月的那個下午我參觀岩石圓殿的惟一目的。我知道,我還能去參觀岩石圓殿以南幾百米外的另一座建築,它在我的考察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那就是埃爾一阿克薩清真寺,12世紀時,聖殿騎士們曾把它作為總部。我想,當年他們可能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了對"世界的基石"下面那個地洞的考察。一些傳說里說,所羅門聖殿被摧毀前不久,約櫃可能就被藏在了那個地洞里。

我先去了埃爾一阿克薩清真寺。我脫掉鞋子,走進了涼爽而寬敞的長方大廳,它被穆斯林看作"最遠的至聖之所",據說,穆罕默德在他著名的"夜旅"中曾被天使們送到這裡。但是,無論這位先知生前(公元570-632年)在什麼地方祈禱,它都早已經不存在了,我現在看到的是不同建築風格的混合,其中最古老的風格可以上溯到公元1350年前後,最新的風格則屬於1938-1942年間,當時,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捐贈了我眼前這許多根大理石柱,而埃及國王法魯克則資助了大廳天頂的修復和粉刷工作。

聖殿騎士們也在這座大清真寺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他們從公元1119年開始在此處居住,直到1187年被薩拉丁逐出耶路撒冷時才離開。他們對大清真寺的建築做出過貢獻,其中包括迴廊的三個中央開間。他們為清真寺附加的其他建築,後來大多都被拆毀了。然而,他們的餐廳卻被保留了下來(因為它和附近的"婦女清真寺"是連在一起的)。當年他們作為馬廄(即所謂"所羅門的馬廄")的那片寬闊的地下方場,也得到了完整的修復。

我穿著襪子,小心翼翼地從大廳里的那些穆斯林當中穿過,他們已經聚集在那裡,準備作下午的祈禱。我感到格外輕鬆,又悉心感受著這裡的一切,心情十分激動。不同時代和影響的匯聚,新與舊的混合,墨索里尼的大理石柱,以及11世紀伊斯蘭教的馬賽克拼畫,這一切都使我如醉如痴。

大廳里很寬敞,燭光明亮,飄蕩著一陣陣焚香的氣味。這使我聯想到了當年那些歐洲騎士——很久以前,他們曾在這裡出生人死,並且用"所羅門聖殿"命名他們那個奇特的秘密教派;而所羅門聖殿的遺址(現在是岩石圓殿)離此處只有兩分鐘的路程。所羅門聖殿的"raisore"(法語:存在的理由——譯者注)極為簡單。構思設計這個聖殿的目的,僅僅是作為"安放耶和華的約櫃"的"殿宇"(《舊約·歷代志上》第28章第2節)。不過,約櫃當然早已失蹤,而所羅門聖殿也早已不復存在了。

所羅門建造的那座聖殿於公元前587年被巴比倫人夷為平地,半個世紀後在原址上建起了第二座聖殿,而它又在公元70年被羅馬人夷為平地。後來,那個原址一直被廢棄不用,直到638年穆斯林軍隊到來後,又在那裡建起了岩石圓殿。

在這一切變遷中,"世界的基石"始終原地未動。因此,這片放過約櫃的聖潔地面便成了一個恆定的因素,經歷了歷史上的一切狂風暴雨。它目睹過猶太人、巴比倫人、羅馬人、基督徒和穆斯林來來去去,它至今猶存。

我穿好鞋子,離開埃爾一阿克薩清真寺,經過聖殿山樹木環繞的外圍區,朝岩石圓殿走去。岩石圓殿這個名字本身就說了它是"世界的基石"的護衛。岩石圓殿是一座宏大優雅的八角形建築,外面貼著深藍色瓷磚。圓殿的主要外部特徵就是它那個巨大的金色圓頂,在耶路撒冷許多不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但在我眼裡,這座高大完美的紀念碑式建築卻並不令人感到惶惑壓抑。相反,它傳達的是一種複合感覺,將輕盈優美與一種含蓄而令人泰然的力量混合在了一起。

這座圓殿的內部建築更加強了我這個第一印象。它們的確使我屏氣凝息。高高的穹頂,支撐內部八角大廳的圓柱和拱門,各式各樣的壁龕和凹壁,馬賽克裝飾,各種銘文——這一切元素以及其他更多元素都混合在一起,其比例和分布都無比和諧,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追求神聖的永恆渴望,顯示了這種渴望的高尚和深刻。

我走進圓殿大廳的時候,曾舉目仰望圓頂,其離我最遠的地方消失在我頭頂上平靜的黑暗中。但我此刻卻彷彿被一種強大的磁力所吸引,不覺收回了目光,再次朝清真寺的正中望去。那裡有一塊黃褐色的巨石,方圓30英尺左右,正好位於圓頂下方。巨石表面的一些地方很平坦,另一些地方則凸凹不平。

這就是"世界的基石"。我朝它走過去時,心跳加快了,呼吸也似乎急促起來。不難理解古人為什麼會把這塊巨石看作世界的基石,也不難理解所羅門當年為什麼把它選作建造聖殿的中央基石。它紋理粗糙,形體對稱,巍然屹立在摩利亞山的岩基上,像大地本身一樣堅不可摧。

整個中心區周圍有一圈雕花木欄,但圍欄的一角有個凹進的部分,我可以站在那裡,伸手撫摸"世界的基石"。它的紋路已經被我以前的無數代朝聖者撫平,非常光滑,近似玻璃。我站在那裡凝思,通過手指上的毛孔吸取這塊奇特巨石的悠悠古韻。進入這地方,站在我力圖揭開的那個奧秘的源頭,品味這冥思的瞬間,這雖說是個微不足道的勝利,但對我來說,它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收回了手,圍著"世界的基石"轉了一圈。它的一側有個梯口,通向巨石地底深處的一個空穴——它活像個地洞般的大石櫃,被穆斯林稱為"靈魂之井"。忠實的教徒們說,在這裡有時能聽見死者的聲音,其中還夾雜著天堂樂園河流的水聲。

不過,我進去之後卻除了一些低聲禱告之外,什麼也沒有聽見。禱告聲來自六七個朝聖者,他們在我以前進入了大廳,此刻正虔敬地俯伏在涼爽的岩石地面上,用阿拉伯語向仁慈的安拉禱告,聲音流暢甜美。安拉的那些先知都生活在穆罕默德時代之前很久,其中包括亞伯拉罕和摩西;安拉也是惟一的真神,與耶和華這位約櫃的上帝沒有任何區別。

我知道,一些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傳說里提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