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寧在朝廷,不下地方 3.京官的巨額福利

郊賜,就是朝廷給廣大京官提供的熱量。

讀書人做官一方面為了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優越的物質生活,通俗說是「千里為官只為財」,官方叫「書中自有黃金屋」。可見為官的初級目標是先要獲得財富,而後再去施展政治抱負。郊賜,是朝廷為廣大官員提供的一次合理、合法拿錢的好機會。

宋代官俸之低是中國歷代之最,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楊億上疏論官俸低稱:「左右僕射乃百僚之師長,月俸所入,不及軍中千夫之帥,豈稽古之意?」國家副宰相工資不及中級軍官高。從這開始,宋代公務員開始漲工資。

北宋官員俸祿大致有三大組成部分:其一,正俸,什麼官、什麼級別開多少薪水;其二,津貼,如祿粟、職錢、職田(根據職位高低分給田地不等)、馬料(類似車補、油補)、茶湯錢、公使錢(類似招待費)等;其他福利,如冬春工作服、隨從人員衣服、綾、絹、冬棉、茶、酒、廚料、柴火、米面、牛羊等。《宋史·職官志》載:包拯(時任權知開封府事,相當於首都的市長)年收入為大米2180石、小麥180石、綾10匹、絹34匹、羅兩匹、綿一百兩、木炭15枰(每枰15斤)、柴禾240捆、乾草480捆。這些實物折算成錢,包拯年薪約為21878貫銅錢,相當於人民幣大概1000多萬元。

北宋官員工資已經非常高,但每逢過節、皇帝生日、大臣致仕或死亡、皇帝駕崩等等,朝廷會額外有所表示,總稱「郊賜」,其中包括賞錢、恩蔭等等。錢財不定額,有多有少,但趙官家出手絕不會寒酸。

趙匡胤喜歡在御花園打鳥,玩得正興頭上,大臣有緊急政務稟報。趙匡胤急忙召見,結果是一件平常事,龍顏不悅。大臣認為這事遠比打鳥重要。趙匡胤抄起隨身攜帶的玉斧打掉大臣兩顆門牙。大臣不聲不響地找到門牙揣在懷裡。趙匡胤問他,你撿牙齒難道要起訴我嗎?大臣答道,臣不能起訴陛下,自有史官書之。趙匡胤「轉怒為喜」,賜金帛若干。

《涑水紀聞》記載的這則故事說明了皇帝對個別臣子的賞賜充滿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然而大型郊賜每三年一次,時間固定,錢財非常豐厚,猶如單位發放福利。郊外祭天樞密使賞賜銀帛四千兩、宰執三千,以此類推。李符為三司使,賜銀三千兩。李沆、宋湜、王化基初為右拾遺(皇帝顧問),各賜錢三百萬。楊徽之遷侍御使,賜錢三十萬。魏廷武為轉運使,賜錢五十萬。宋摶為國子博士,賜錢三十萬等。真宗時雷有終平討四川王均之亂,賞錢兩千貫。

北宋歷史中曾有七次財政記錄,三次盈餘、三次赤字、一次盈虧持平,其中郊賜費用佔了很大的比例,如下表 :

這是官員合情合理又合法的拿錢機會,絕不怕監察機構盤查,拿得絕對心安理得,沒有人會拒絕白給的金銀財帛。正所謂天下熙攘利來利往,讀書人入仕的初級目標正是發家致富。京城的繁華,有著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吸引著所有人前來闖蕩碰運氣。新科進士自然明白這一點。見的人多,識的人廣,思維開闊,對待仕途的看法也為之一新。一名新科進士,只有在中央工作才有可能趕上官方發放的巨額福利。在地方工作,年節時候組織上最多給幾斗米意思意思,難有如此闊綽的紅利。上述表格中顯示太宗時郊賜錢財已達到了國庫收入的四分之一。大員因此缽滿盆圓,分到新科進士頭上屬於杯水車薪,但這點「薪」足以令新科進士們歡欣鼓舞,令在外為官的同事們垂涎三尺。

當然,有的官員選擇寧做雞頭不為鳳尾,寧可在偏遠地區做一個說了算的「雞頭」,也不在京師做毫無實權的跟班,大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魄。這句話放在官場里完全行不通,雞頭終究是只雞,什麼時候才能飛上枝頭變鳳凰?終老閭里,造福一方,恐怕不是士大夫們的理想,更不是為官的終極目標。鳳尾雖是尾巴,但畢竟長在鳳凰身上,象徵高貴的身份不會改變,留在朝廷的優勢顯而易見。就好像籃球場上的得分後衛通常選擇突破,殺入籃下上籃得分,距離籃筐愈近命中率愈高,得分也就愈高。因此,留在朝廷無論在政治上與生活上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所以,郊賜才是官員寧可留在中央做「鳳尾」的首要原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