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出個黎明 第十一章 金陵夢碎

隨著日本人的失敗,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新的歷史關口出現在了國共面前:兩黨該何去何從?

蘇聯剛剛出兵、日本還未投降之際,國共兩黨都已經開始大舉反攻——迫使或接受日軍和偽軍投降,收繳武器,接收政權,佔領敵占區。

之前提過共產黨在蘇聯剛剛出兵之際就連續發布反攻命令、限令日軍和偽軍向自己繳械投降的事。共產黨之所以如此著急,大概是想利用蘇聯出兵和日軍即將投降所造成的權力真空,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去擴張兵力和控制地盤,並以之作為爭取與國民黨平等對話的地位,甚至是武裝奪權的籌碼。共產黨的想法很容易理解,任誰經歷過與蔣介石長達十餘年的殊死鬥爭,都很難再信任蔣介石。

當共產黨搶先國民黨一步於華北、華東等地受降時,蔣介石的動作到了——在命令八路軍「就地駐防待命」,「勿得擅自行動」的同時,命令國軍「加緊作戰」、偽軍「不得受非本委員長許可之收編」。儘管蔣介石的動作並不慢,但國軍地理位置處於弱勢——國軍精銳大都在大後方(如西南),要想開到華北受降,還得跋山涉水才行。而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大都在敵後戰場,部隊開出來就是敵占區。近水樓台先得月,共產黨接收的武器和地盤越來越多。

千里之外的蔣介石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急得不行。他抓耳撓腮、絞盡腦汁、集思廣益,終於想出一個壞招——談判。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赴重慶,共商「和平建國,組織聯合政府」大計。

要是毛澤東不來,就說明共產黨沒有和平誠意,到時候就有理由發兵攻打。

如果毛澤東來了,則既可以利用談判壓制中共武裝目前攻城略地的勢頭,又可以在談判期間輸送國軍至北方,為內戰積蓄力量、提前布局。

難得的是,蔣介石「和平建國,組織聯合政府」的點子,居然得到了兩位大佬——杜魯門和斯大林的支持。

美國本就想在全球推廣它的多黨民主政治,現在蔣介石上馬「聯合政府」項目正合其意。

至於斯大林也支持中共加入蔣介石領導的「聯合政府」,那是因為他不希望中國發生內戰,不希望有任何不穩定因素影響已簽訂的「中蘇同盟條約」及美蘇共同建立的雅爾塔體系。簡單說來就是,蒙古成功被獨立了,東北也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既然想拿的好處都已經拿到,那就不要再多事,穩定第一,穩定壓倒一切!

1945年10月10日,國慶節,重慶。在美、蘇的斡旋之下,毛澤東與蔣介石簽訂《雙十協定》,宣布國共停戰,和平建設新國家。

舉國歡慶。在國人看來,民主建國、聯合執政在望,中國就要和平了,數十年的分裂就要結束了。

就在國共簽約這會兒,國軍已在美國海、空運輸力量的幫助下接近了東北沿線。名義上,美國對蔣介石的援助只是各項援助計畫的延續而已,順理成章,斯大林也沒什麼刺好挑。

可從9月下旬開始,美蘇兩強在歐洲的地盤爭奪不僅日趨激烈,蘇聯還處於劣勢。與此同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先後在塘沽、秦皇島、青島一帶登陸。雖然美軍的口號是協助國軍受降,但真正的目的恐怕跟蘇聯差不多:把手伸進東北。

美國海軍登陸中國北方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斯大林開始忐忑不安起來:如果讓國民黨成功接收東北,鑒於國民黨對美國援助的依賴,那麼對於蘇聯來說,不僅把東北划進自己勢力範圍的計畫要完蛋,而且東北還成了美國進入自己國土的跳板。不行,這絕對不行,得趁東北還在自己手中,把它交給國民黨的對手——共產黨,間接置東北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因此,斯大林撕毀了跟國民政府簽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直接命令中共迅速北上——蘇聯紅軍一撤出東北,你就進入,這地方交給你了。

為此,斯大林做了三件事。

第一,禁止國軍進入東北——在蘇聯紅軍沒撤退之前,你不能來。

第二,拖延撤軍時間——你中共軍隊不是一時半會兒到不了東北嗎?沒關係,蘇聯紅軍的撤出時間往後推,等你到了,蘇聯紅軍再撤。

第三,把大部分搜繳自日軍的武器彈藥和軍事裝備轉交給中共,蘇聯只拉走一小部分——最好的精華部分。

蘇聯的態度還真是沿襲了沙皇俄國一向霸道的風格,蘇聯紅軍隨後就強行搜查、封鎖國民黨在東北的黨政軍機關,把中共牢牢地綁在了戰船上。到了這個時候,本來就不大相信蔣介石、隨時準備武力奪取政權的中共也下定了最後的決心,火速派兵前往東北,領頭的正是剛從蘇聯回國,已經七年沒有打過仗的林彪。林彪將在白山黑水之間譜下人生最光輝的一頁。

目前的這種局面,正是蔣介石所喜聞樂見的。他本就不是真心和談,和談只不過是積蓄力量的緩兵之計而已。

1946年6月,蔣委員長發話:三個月消滅關內共軍,六個月解決東北問題。開打!

蘇聯與美國兩大巨人在東北的冷戰掀開了國共爭鋒的序幕。

蔣委員長的計畫是九個月內初步「解決」共產黨。但不得不說,他這個計畫不可行。因為他的真實實力要比自己想像中的弱許多,而共產黨的真實實力卻比他想像中的強很多。

看起來貌似強大的蔣委員長,有三個致命的弱點。

弱點一,國民黨常常內訌,凝聚力不強,力量大而不強。

嫡系、桂系、閻錫山、CC系、藍衣社、政學系等,沒完沒了地爭權奪利。抗戰本是蔣介石整合各個派系的一次絕好機會,但是他沒有抓住。後來他敗走台灣,才終於擺脫了國民黨內的派系爭鬥,完全控制了黨、政、軍。

弱點二,他沒有解決中國農民的生存問題。

在一個生產力極度落後,農民占人口絕對多數,土地兼并嚴重的國家,土地是農民唯一的生產資料,沒有了土地,農民就沒有了活路,沒有了活路,農民就要造反。後來蔣委員長敗走台灣後,才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在台灣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土地改革。

弱點三,腐敗橫行,這是他最大的弱點。

腐敗這個可怕至極的東西,自然不是國民黨的特產,而是人治社會都會產生的問題。一切都是領導說了算,領導的權力根本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得不到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就是腐敗滋生的溫床。

在任何一個朝代的末期,嚴重的腐敗總是壓垮駱駝的那一根稻草。因為大大小小的官員們都是明白人,知道政府就要撐不下去了,於是都拼了命地撈,撈夠老本,於是貪腐一發不可收拾。關於國民政府官員們的種種腐敗事迹,實在沒有必要多說,因為從古至今,貪官們的表現比鑽石的化學性質還要穩定,說多了就是重複啰唆。這裡只簡單說一說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

話說抗戰勝利前夕,因為「美金公債舞弊案」東窗事發,財政部長孔祥熙捲鋪蓋走人了。老孔長期徜徉于波濤洶湧的貪污大河岸邊,終於濕了一回鞋。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不僅蔣介石在小日記本上記載了孔祥熙貪污的詳細數目,就連圈外的文人名流傅斯年都知道其貪污的大致情節,並站出來檢舉揭發了他。

1942年,國民政府為了解決日益膨脹的軍費需求,用該年美國對華五億美元貸款中的一億美元作為基金,面向全社會發行「同盟勝利美金公債」搞集資,結果孔祥熙在其中上下其手,撈了一千一百五十餘萬美元,基金總額的九分之一就這樣消失了。

相比之下,另一位搞財政的專家——宋子文的屁股就要乾淨些。據學者吳景平在其作品《復旦-胡佛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系列》之《宋子文生平與資料文獻研究》中介紹,20世紀40年代,宋子文的財產為二百萬美元左右,二十多年後,即宋子文1971年去世的時候,其非固定財產只有一百多萬美元,加上二十年間大為升值的房產,也就七八百萬美元。當然了,宋子文不搞貪污,並不意味著他的財富來源就很光彩。因為他的相當大一部分財產來自於抗戰期間其麾下的中國建設銀公司對民族工商業、金融業的投資回報,有些發國難財的味道。

之所以在這裡比較孔祥熙和宋子文,是因為孔祥熙被免職後,宋子文重新上台,接替了對方的角色,出任行政院院長和最高經濟委員會委員長。

孔祥熙留給宋子文的財政底子,是約九億美金(相當大一部分來自美國貸款)和六百萬兩黃金。表面上看起來,情況相當不錯。所以宋子文雄心萬丈,他有信心大幹一場。但他沒有意識到,擺在他面前的絕不是一條金光大道。

國民政府接收日偽政權後,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統一金融秩序,怎麼操作呢?派遣傳說中的欽差大臣——「接收大員」——特派員或接收委員,去淪陷區為國民政府接收日偽財產,回收偽幣。

接收日偽財產的辦法五花八門,沒收、拍賣、丟棄、破壞,不一而足。

回收偽幣的辦法就簡單得多——用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