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出個黎明 第六章 堅持就會勝利

日軍佔領武漢六天前,另一路日軍攻陷了廣州。

不過日本人接下來啃到了兩塊硬骨頭。

第一塊硬骨頭是薛岳。

薛岳的事迹前面已經講過很多了,從北伐到「剿共」,直至萬家嶺大捷,但這些都沒有接下來的長沙會戰有名。

日軍攻佔廣州和武漢後,位於兩地之間的長沙已成孤城。但日軍推進至中國中部地區後,軍力已疲,兵力更顯不足。因此日軍在休整了一段時間後,才於1939年9月開始進攻長沙,企圖由長沙佔領湖南,進而舉兵入川,滅掉重慶國民政府。

長沙會戰,日軍的對手是升了官的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省主席薛岳。

由於長沙屬於丘陵地帶,四面無險,易攻難守,因此中國最高軍事統帥部勸說薛岳:長沙估計守不住,咱們來日方長,沒必要在此拚命,咱們應退至有利地區阻敵!但薛岳不幹:湖南是天下糧倉,如果落入敵手,對我極其不利,而守長沙是守湖南的關鍵。因而這一仗「關係國家民族危難甚巨,吾人應發抒良心血性,與湘省共存亡!」

蔣介石、白崇禧、陳誠三人輪番上陣勸說薛岳,結果就是兩個字:沒用。弄到後來,薛岳放出狠話:我就要在長沙打,敗了我自殺,以謝國人;贏了算我抗命,你們槍斃我!蔣介石沒轍了,補發命令:在長沙打!

薛岳雖然性如烈火、剛猛無匹,但絕不是一介莽夫,此人用兵極善機巧,總是謀定而後動。薛岳早就考慮到終有一天會在長沙跟鬼子干仗,因此為日軍量身定做了一套戰術,這就是後來寫入教科書的「天爐戰法」——在保存自己的情況下,節節抵抗,節節後退,盡量地拖累和疲耗敵人,達到這一目的後,便向斜側後方山地撤退,繞到敵人的包圍線外面去,從更大的層面上形成對日軍的反包圍,砌成兩面「天爐之壁」。同時,在中間地帶,空室清野,徹底地破壞交通道路,使日軍機械化部隊難於行進,被迫下車和國軍一樣兩條腿走路,誘敵至決戰區域,而斷其後路,從四面八方構成一個天然「熔爐」。

只要你敢進來,我就可以烤死你。

簡單來說就是死纏爛打:不和鬼子硬拼,但也不脫離接觸,輪番上來騷擾,充分利用長沙地域大、縱、深的特點,逼迫鬼子露出破綻,讓鬼子每走一步都可能遇到阻擊。

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是兵家之道,而將優勢兵力分散於廣闊地帶以應對強敵的做法,在薛岳之前沒人敢用,甚至沒人敢想。但薛岳的這個戰法在強大的鬼子面前真的可行嗎?一切有待實戰去驗證。

發生在1939年9月的這場戰役共進行了三個星期,最終以日軍被迫撤退、中國軍隊恢複原陣地而結束,人稱「湘北大捷」。

這次長沙會戰,從結果上來說,是中國軍隊在日軍侵華以來第一次將進攻的日軍打得從哪裡來滾回哪裡去。

從戰術上來說,國軍保住了長沙,粉碎了日軍拿下湖南進而舉兵入川的計畫,保衛了國民政府所在地重慶。

從戰略上來說,成功阻止了日軍自「七七事變」以來猖狂攻城略地的勢頭,使後方有充足的時間休養生息。

簡單說來,就一句話:「天爐戰法」靠譜。

此後,薛岳倚靠「天爐戰法」跟日軍在長沙又幹了兩仗,俗稱三戰長沙,殺死殺傷鬼子近十萬,成為日軍的夢魘,人稱「抗日戰神」。

長沙會戰結束後,日本人以為只要不碰到薛岳,前方就是一片坦途。但他們沒想到,在前方等待他們的是一塊比薛岳還硬的骨頭。

當時退守西南的國民政府,主要依靠四條路線進口抗戰所需的戰略物資和獲取國際軍事援助。

第一條是「香港路線」:香港經東南沿海各地通向內陸。由於中國海軍全軍覆沒,東南沿海大部分地區淪陷,因此這條路線名存實亡。

第二條是「西北路線」:經甘肅、新疆,與蘇聯連接。這條線路雖然比較安全,但路途遙遠,往返時間長,運量不大。

第三條是「法屬印度支那路線」:以越南海防為起點,經滇越鐵路到雲南昆明,或經桂越公路到廣西南寧。

第四條是「滇緬路線」:以仰光為起點,經緬甸鐵路到臘戌,接通剛修通的滇緬公路到昆明。滇緬公路的細節下文會講。

日軍佔領廣州之後,一路向西,兵鋒直指廣西首府南寧。

日軍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切斷中國西南的對外交通線,切斷中國抗戰所需物資的補給線路,徹底掐死中國!若廣西淪陷,不僅危及西南部的兩條國際交通線,還危及重慶,動搖大後方的軍心民心!情勢危急!

被逼急了的蔣介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對日軍反守為攻。

反攻!居然是反攻?在戰略層面從來都是主打防守的中國軍隊要大舉反攻?沒錯。既因為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可以通過全面進攻牽制敵人在西南的進攻力量,也因為中國最高統帥部已經看清楚了日軍的虛實。

日軍擴張過快,根本來不及對佔領區實施有效的控制。日軍在戰線過度延伸,兵力明顯不足的同時,卻無法從佔領區獲取足夠的補給。而此前幾場大戰已將日本國內這些年來積攢的戰爭資源消耗大半,因此僅僅依靠日本本土的經濟支持,日軍短期內已經沒有實力對中國再次發動全局性的大規模進攻。但我們中國就不同了,國民政府以經歷過幾大戰役錘鍊的國軍一線部隊為骨幹,補充兵員進行整訓,並配以省吃儉用買來的或國際捐助的武器裝備,軍隊的戰力逐漸提升。

況且,中華民族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此時不拚命,更待何時?!

於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共抽調了約七十個師的強大兵力,向日軍發動了全面攻擊。這場全面反攻北起內蒙古包頭,南至廣西北海,共殲滅日軍兩萬餘人。史書稱發生在1939年冬天的這場全面反攻為「冬季攻勢」,稱下面這場發生在廣西的核心反攻戰役為「桂南會戰」。

組織和指揮桂南會戰的人,是新桂系的現任老大白崇禧。

但白老大剛上任,就吃了大敗仗,不僅失去了廣西首府南寧,還被日軍板垣師團佔據了國軍援軍南下之路的咽喉——崑崙關,也就是當年北宋名將狄青曾經戰鬥過的那個崑崙關。

在這種情況下,白老大只能跟蔣委員長求援。鑒於桂南會戰的重要性,鑒於板垣師團的兇殘程度,蔣委員長給他派來了一支極為厲害的援軍。

援軍的頭頭叫杜聿明,就是那位老婆入共產黨他入國民黨的黃埔一期生,此公參加過東征、北伐、「剿共」、長城抗戰、淞滬會戰,也入過藍衣社,一路走來很是順利,如今這位35歲的熟男已是一軍之長。

杜聿明用兵猶如諸葛亮一般謹慎而優雅,擅長精打細算,是標準的儒將。但這位風度翩翩的氣質男,居然是一名技術男。他最大的業餘愛好是埋頭研究技術,尤其是在當時非常前沿的機械技術方面擁有相當的水準,並因此成為南京陸軍交通輜重學校培訓機械化部隊作戰的教官。

1938年,蔣委員長用蘇聯的援助打造了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擁有約五十輛裝甲車和近一百輛坦克的二○○師。由於杜聿明的技術背景和相關工作經驗,蔣委員長對他委以重任——二○○師師長。

沒過多久,二○○師擴編為軍,蔣委員長將「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那支光榮部隊的番號「第五軍」授予了這支部隊,杜聿明升任第五軍軍長。

幾經周折,麾下極缺將領的杜聿明找蔣委員長要來了三位屢經大戰洗禮的高級指揮官。

36歲的鄭洞國,湖南人,黃埔一期生,從東徵到北伐,從古北口到台兒庄,屢次跨越死亡之線,卻從未挂彩,實屬福將加名將。他出任由在抗戰中傷愈歸隊的官兵組成的榮譽第一師師長。

37歲的邱清泉,浙江溫州人,畢業於上海大學,黃埔二期生,後到德國柏林陸軍大學鍍金,歷經東征、北伐、中原大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擅長吟詩作賦的他,卻在戰場上收穫了一個「邱瘋子」的外號。他出任新成立的二十二師師長。

35歲的戴安瀾,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無為人,黃埔三期生。他出任第五軍的老底子二○○師師長。這可是一個專為抗倭而生的軍事天才,一個怎麼打怎麼贏的悍將,一個所向無敵的第一先鋒。若不信的話,請看其簡歷。

長城抗戰時任團長,於古北口初勝日軍,嶄露頭角的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台兒庄戰役時任旅長,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戰郭里集,再勝日軍。

徐州會戰,激戰四晝夜,於艾山擊退強敵,三勝日軍,升任副師長。

武漢會戰,擊敗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四勝日軍,升二○○師師長。

戴安瀾上任後,為二○○師選了一首軍歌,即那首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該曲成為共和國國歌。

大家應該發現了,杜聿明、鄭洞國、戴安瀾都曾是關麟征麾下的戰將。不錯,他們選擇離開關麟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