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出個黎明 第三章 決死戰,日軍利用一泡屎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

回到民國搖晃的政壇。

前面說過,何應欽在1935年跟日本人簽訂了一份遭人唾罵的《何梅協定》。

協定商討之時,日本人希望中國軍隊從北京和天津全部撤出,以便他們能隨時進佔這兩座城市。何應欽雖然軟弱,但也不至於如此不濟。把北京、天津拱手送給日本人的事,何應欽不願意做也不敢做。

雙方最後商定:中國的中央軍不能駐守北京、天津,但可以留下別的部隊駐紮,比如說二十九軍。

二十九軍就是之前在長城抗戰中掄著大刀砍日本人的那支西北軍,可為什麼單單選中二十九軍?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對日本人來說,這支部隊裝備簡陋好對付,都火器時代了還靠掄大刀砍人。對國民政府來說,畢竟喜峰口之戰二十九軍拿下了日軍,留下一支英雄部隊防備日軍,能給普通民眾以信心。而且在國民政府的默許下,二十九軍悄然擴軍至十萬之眾,武器裝備也有了比較低調的改善,對日軍有一定的威懾作用。

另一方面,這支部隊無依無靠。它本是正統的馮玉祥西北軍,可中原大戰後西北軍散夥了。之後蔣介石將其劃歸張學良管,但張學良因為「九·一八事變」成了過江的泥菩薩,哪還顧得上二十九軍。讓這樣一支爺爺不親、奶奶不愛的部隊來守護北京,國民政府便於安排,日本人也覺得心裡比較有底。

《何梅協定》簽訂後,二十九軍立馬開進了北京城,並派重兵駐紮於北京的幾個門戶,尤其是最重要的宛平城。

宛平城位於如今北京的丰台區,城外是一條南北向的河流,叫永定河,河上有一座橋,就是盧溝橋。盧溝橋是由南方進入北京的門戶,橋東頭立有一碑,上書乾隆御題「盧溝曉月」。

二十九軍進駐北京時,以土肥原賢二為首的幾個倭寇正在不遺餘力地推行所謂的「華北自治」。受日本內閣的牽制,以石原莞爾等人為代表的日本軍部勢力那時還算「理智」,懂得對中國實行「不擴大」方針——在做好全面侵華的準備之前,應該專心致志地完成「滿洲」建設和對蘇聯備戰以鞏固國防,盡量利用外交手段擴大日本在華利益。

因此,土肥原賢二這小子在扶持溥儀實現「滿洲獨立」後,妄圖進一步利用外交手段分裂中國。

二十九軍的老大宋哲元自然是土肥原的重點公關對象,土肥原告訴宋哲元:只要你肯跟著大日本帝國干,我們就支持你把華北打下來,實現「華北自治」。那時候,你就是華北之王……

在土肥原軟硬兼施、威逼利誘之下,宋哲元也曾有過猶豫和彷徨,但最終他還是守住了那條關鍵的底線。因為宋哲元想明白了,有些事情可以做,但有些事情絕對不可以做!

宋哲元的表現,令日本人感到非常憤怒,同時也讓日本人意識到:宋哲元沒法爭取,非動武不可!

就在日本人小動作不斷的時候,1936年2月26日,日本國內爆發了一場極其重要的政變。這是一場爭奪國家控制權的殺戮,一場軍人與政客之間的最終決戰。

繼幾年前的「五·一五事件」(幾個智力水平等於二百五的海軍軍官殺死了內閣首相犬養毅)後,一個比「統制派」更加激進的法西斯主義軍官組織——「皇道派」,再次向政黨內閣發起了血腥的攻擊——官員專挑大的殺,連內閣首相級別的要員都被他們幹掉了兩位,史稱「二·二六軍人政變」。

「二·二六軍人政變」,與其說是政變,不如說是一個充滿了黑色幽默的大笑話。那些發起政變的軍官,打出來的口號——改善民生、懲治腐敗等,都是遮羞布,其實就是為了搶班奪權。諷刺的是,「皇道派」的造反行動被裕仁帶著「統制派」鎮壓了。「皇道派」的一番辛苦,為「統制派」做了嫁衣裳。「統制派」趁機接管被「皇道派」整癱瘓了的行政機關,掌握了政府的行政權。

吃到嘴裡的肥肉還能吐出來?日本的政黨內閣時代就此結束,從此進入軍部獨裁時代,撒開腿奔向侵略戰爭的泥沼。

失去了制衡力量的牽制,面對中國政府、中國軍隊的一味退讓,日本狂熱的「二百五」軍人們,已經按捺不住心中的衝動和殺機,他們要動手了。

1937年7月7日晚七點,日軍在二十九軍駐守的盧溝橋一帶進行軍事演習。在折騰了三四小時之後,日軍演習地點傳來了槍聲。

緊接著,日軍一個叫清水節郎的中隊長率隊來到中國軍隊駐守的宛平城下,清水節郎的對手是立於宛平城頭的二十九軍二一九團團長、吉鴻昌的堂侄——吉星文,時年29歲。

清水節郎說:剛才我們聽到槍聲,趕緊收攏隊伍清點人數,發現一個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了,我們懷疑槍是你們放的,人也被你們抓走了,我們必須進城搜查!

吉星文當即拒絕了清水節郎這無恥的挑釁。有這麼欺負人的嗎?清水節郎你一個小小的連長,帶著這麼點人,無憑無據,就荷槍實彈地要求進入我方防區,是可忍孰不可忍!

本就打算藉機生事的清水節郎眼見吉星文態度強硬,也就乾脆撕破了臉面——包圍城門,展開戰鬥隊形,隨時準備發起攻擊。

吉星文見狀不敢大意,緊急布防以對。

就在中日雙方軍隊進入對峙的同時,冀察當局(冀察政務委員會代稱)收到了日本駐北京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驕橫的通牒:我們有一名士兵失蹤了,我們必須進入宛平城內搜查!

經過商議,冀察當局找了一個「深夜入城不便」的理由婉拒了松井太久郎的無理要求。但松井太久郎繼續要求,意思也很明白:我就是要進城搜查,你讓我進城我進,你不讓我進城我也得進,你們自己看著辦!

交涉的過程中,冀察當局收到了二十九軍的報告,說日軍增兵了,已經包圍了宛平城,隨時可發起攻擊。於是,為了防止事態擴大,冀察當局表示願意派出官員前去事發地點配合日軍調查。

就在中日雙方打嘴仗的過程中,失蹤的志村菊次郎歸隊了。這傢伙是個新兵,路不熟,演習的時候肚子不舒服,躲到一邊拉了泡屎,結果回來就找不著部隊了。

但是,此時日本人已經騎虎難下:釁已經挑了,戰鬥隊形也展開了。如果撤兵,大日本皇軍的面子往哪兒放?更重要的是,日軍本就一直在尋覓開戰的機會。既然如此,擇日不如撞日,士兵失蹤的借口也很不錯,那就開戰吧!

於是,在上官的命令下,一個叫一木清直的大隊長(大概相當於營長)命令麾下的日軍向宛平城開炮!

吉星文在得到上級首長(師長)馮治安「寸土不讓」的命令後,當即予以還擊。

打響抗日第一槍的吉星文永載史冊。

夜色中的盧溝橋月影闌珊,微風輕拂送來了流水潺潺。但急促的槍炮聲,霎時就撕碎了這夏夜的寧靜平和。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衝突,而是最後的攤牌!

近代中國史上最為悲壯激烈、最為可歌可泣的全面抗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因為事發時間是7月7日,所以這次事件被稱為「七七事變」。又因為事發地點在盧溝橋附近,因此又稱「盧溝橋事變」。

中日必有一戰之前已是中日雙方的共識,可誰也想不到,戰爭爆發的導火索竟然是志村菊次郎這個小人物的一泡屎。

當然,就是沒有這一泡屎的機會,日本人也會故技重演,找一個其他的借口。

這個引發中日之戰的志村菊次郎,下場不是很好,沒混幾年,就在緬甸戰場被中國遠征軍孫立人的部下給斃了。

1937年7月的這一天來得太快了。

從風雨飄搖、腐敗落後的滿清王朝走過來的中華民國,與強大的敵人日本相比,過於落後。既落後在了世界工業革命的起跑線上,也落後在了體制改革的時間上。軍閥混戰過後的中華民國,百廢待興,根本沒有做好全面戰爭的力量準備。尤其是此時中國的經濟和工業正處于欣欣向榮的上升時期,如果能再晚幾年開戰,那麼中國的戰爭實力會增強不少,中日間的差距也會縮小一些。

現在開戰,中日差距到底有多大呢?缺乏數據的比較太空泛,只有數據的比較太乏味,所以這裡不提技術,不提日本處於世界頂級水準的航母艦隊和零式戰鬥機,不提日軍數量眾多、質量上乘的坦克和大炮,只看最基礎的軍需物資——鋼的產量。

1937年,國民政府掌握的鋼產量不到十萬噸,日本超過二百萬噸,德國和蘇聯約一千萬噸,美國則超過了兩千萬噸。這就是差距。

話又說回來,由於事起突然,日本也沒有完全做好大舉入侵的準備。

既然雙方都沒有做好全面開戰的準備,所以事發第二天,雙方便停火了。

有了停火的緩衝時間,中國官方才來得及正式做出反應。

「七七事變」時,蔣介石身在廬山,估計是為了休養「西安事變」後疲憊的心和受傷的身。

在得知「七七事變」的第一時間,蔣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