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王朝 第八章 逝去的北洋時代

汪精衛這邊出了如此大事,蔣介石卻也沒法幸災樂禍,因為他此時正忙著吃敗仗。

這事還得從蔣介石調回北伐軍主力防禦汪精衛說起。

北伐軍主力前腳剛離開徐州,後腳孫傳芳就到了。據他觀察,留守徐州的北伐軍屬於雜牌軍,戰鬥力不強,不可能扛得住自己的大舉反攻,如果錯過這個可以輕鬆拿下徐州的機會,那必須把腦袋送入精神病醫院做個全面檢查。

果然,面對有備而來的孫傳芳所發起的突然反擊,北伐軍很快就丟掉了徐州。

在這個即將跟汪精衛一決高低的關鍵時刻,徐州得而復失,不僅丟了蔣介石的面子,也輸掉了南京方面的氣勢,為挽回影響,蔣介石決定親自率兵奪回徐州。

但問題是,第七軍和第一軍的主力必須留下防備汪精衛,蔣介石能帶上戰場對抗孫傳芳的部隊,大都是在北伐中收編過來的雜牌軍,戰鬥力很菜。而他的對手孫傳芳,可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傢伙。可以說,結局早在開戰之前就已註定。

不出所料,狡猾狡猾的孫傳芳輕鬆發現了北伐軍的弱點,也是雜牌軍都有的毛病——意志薄弱,配合生疏,戰鬥力不強。於是,他抱著「蔣介石的便宜不佔白不佔」的良好心態,採取誘敵深入打伏擊的戰術,把蔣總司令率領的這支雜牌北伐軍打成了全線潰敗。

蔣總司令鎩羽而歸。

蔣總司令敗回南京之際,汪精衛也在忙著指揮張發奎鎮壓「南昌起義」後南下廣州的共產黨部隊,焦頭爛額,哪還有精力東征蔣介石。

既然這對難兄難弟沒了打架的心思,那麼寧漢雙方就有了坐下和談的可能。

雖說寧漢分裂本質上緣於國民黨內部的權力之爭,但與「聯共」還是「分共」的路線之爭也有非常大的關係。可隨著「七·一五」和南昌起義的爆發,蘇聯顧問被他們轟回了老家,橫亘在寧漢之間的關於「聯共」還是「分共」的分歧也消除了。汪精衛與蔣介石都意識到:「分共」、「清共」已不夠用,非「剿共」不可。

既然分歧已逝,那麼合作就在預料之中。馮玉祥成了牽線搭橋之人。

之前說過蘇聯很看好馮玉祥,盛情相邀馮玉祥前去訪問。幾個月後,在馮玉祥訪問完畢回國的隨從隊伍中,多了幾個共產黨人,譬如鄧小平,他們是蘇聯派來協助馮玉祥工作的幹部。

可是馮玉祥的作為始終不離「千面將軍」本色,很有些對不起蘇聯的期望。

寧漢分裂後,馮玉祥一方面宣布支持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參加北伐;另一方面卻著手清共,向蔣介石伸橄欖枝。為了清除身邊的蘇聯眼線,鄧小平等人就在這個時候被馮玉祥掃地出門。

之前我們提到過,鄧小平在法國留學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周恩來等人回國後,他依然留在法國勤工儉學。小平同志的勤工儉學生活十分艱辛,說是勤工儉學五年多,其實只有約五個月在儉學,其他時間基本都花在了就業、失業、待業、再就業的勤工生活上。不過小平同志也因此走向社會,走向苦難的人間,並由此喊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改革先聲。

1926年,鄧小平被組織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終於離開了讓其刻骨銘心的法國。

此時已經22歲的他,手下有一個16歲的小夥伴,此人叫蔣經國,是蔣介石長子,兩人關係相當不錯。五十年後,二人幾乎同時成為海峽兩岸的一把手,幾乎同時在海峽兩岸發動改革,改善國計民生,開創歷史新紀元,不得不令人感嘆人生境遇之離奇。

說遠了,接著講馮玉祥吧。

雖然馮玉祥被眾多不太尊重史實的影視文學作品刻畫成了和李逵、魯智深一樣的江湖大老粗,但實際上,馮玉祥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聰明人。

在寧漢分裂之後不久,與寧漢雙方關係都還過得去的他就以第三方力量出場,主動進行調停。這樣做可謂一箭雙鵰,在制止國民黨內鬥的同時,也使他在國民黨內的地位更加重要。

寧漢雙方都給了馮玉祥面子,很快達成合作意向。畢竟表面上大家在「剿共」問題上已沒有任何衝突,至於兄弟之間的權力之爭可以私下慢慢鬥爭解決。

南京方面歡迎汪精衛到南京執政,汪精衛也願意去南京赴任。但他提出一個極有個性的條件——他可以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作,但不與蔣介石合作。汪精衛的言外之意就是他與蔣介石不能共存,蔣介石必須下野滾蛋。

汪精衛本不是斤斤計較之人,他如此做主要是因為蔣介石之前的背信棄義——蔣介石不等汪精衛開四中全會,就開始武力清共,汪精衛據此認為兩人無法合作。

當然了,汪精衛此刻表現得如此強硬,也是因為蔣介石吃了敗仗,威信大跌,所以他趁現在形勢於己有利,對蔣介石落井下石。

蔣介石當然不肯屈服於汪精衛施加給他的壓力,可他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他的盟友新桂系不支持他,在關鍵時刻撤了梯子。據史料反映,蔣介石曾指示李宗仁和白崇禧:和汪精衛談不攏就打,打服了再談。但是二人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拒絕的理由看似很高尚:我們主張寧漢順利合作。

雖然這個理由看似無懈可擊,但蔣介石明白了這個理由背後的深意:新桂系已經尾大不掉,自己指揮不動了。

8月中旬,四面楚歌的蔣介石發表下野宣言,宣布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

簡單的佔有是小聰明,暫時的放棄才是大智慧。蔣介石的這個做法還算聰明。

於公,犧牲自己,避免國民黨內部紛爭,保全北伐基業,樹立自己大公無私的光輝形象。於私,如果真打起來,不僅要對付汪精衛,還要防備新桂系背後捅刀子,打敗仗的概率就跟買彩票中不了獎一樣高,很容易聲威掃地。

此外還有一點,他自己主動下野,可以大大緩解兒子蔣經國在蘇聯的危險處境。

蔣經國是1925年去莫斯科留學的,看來蔣介石當年也沒料到自己會走上反蘇反共的道路,要不然也不至於愚蠢到把親生兒子送到蘇聯當人質。

「四·一二政變」之後,已經在蘇聯成為共青團員的蔣經國馬上宣布與父親決裂,指責老爸叛變革命,加入聲討蔣介石的隊伍。可即便如此,蔣經國還是被貶到了西伯利亞當了一名不受待見的小兵,算是作為人質被扣留在了蘇聯。這一境況直到「西安事變」國共再次合作後才得到改善。

1937年,蔣經國與患難中相識相愛的白俄羅斯媳婦蔣方良歷經周折,轉道回國。他回國後,就開始積極輔佐父親大人,未見任何隔閡。因此我們可以推斷,蔣經國在蘇聯宣布與父親決裂實際是權宜之計,不這麼做的話,他能否活命就很難說。

就在蔣介石辭職後不久,在西伯利亞當兵的小蔣又重新回到了莫斯科,雖然依然是人質,但莫斯科的環境可比西伯利亞好得多。

下野的蔣介石自是有些落寞孤寂,不過遠離政治風暴中心的蔣介石,正好騰出時間去好好思考並解決自己的婚姻大事。

嚴格意義上講,蔣介石已先後有過三次婚姻。

第一任夫人毛福梅,不識字,小腳,他們是封建包辦婚姻。那時的蔣介石還只是一個15歲的衝動少年,毛氏則大他好多,雖然兩人有蔣經國這麼一個孩子,但他對毛氏並沒有愛情。

第二任夫人姚冶誠,本性善良,原來是一個妓女。這段婚姻算是蔣介石一時衝動下犯的錯,他實際上不怎麼喜歡姚冶誠。他的小日記本里記有大量對姚冶誠不滿意的地方,說對方只會打牌,自己生病時得不到對方的照顧和關心……

第三任夫人是前面提到過的陳潔如,是蔣介石花費了相當精力才搞定的一個少女,但他依然不是很滿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陳潔如的消費觀有問題——不會持家,愛逛街,喜歡追求奢侈品。

尋尋覓覓,蔣介石最後看中了宋美齡。

世人都說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姻是政治聯姻,其實得糾正一下,他們之間的婚姻是建立在戀愛基礎上的,不能簡單地說是政治婚姻。

1922年,兩人初識於在孫中山家中舉辦的一次聯誼性質的聚會。之後四年,在已婚男士蔣介石的努力追求下,二人從普通朋友關係發展到情愫漸生。

蔣介石在自己的小日記本上無數次提到宋美齡。諸如「美齡將回滬,心甚依依」,「今日思念美妹不已」,「終日想念梅林(美齡)不置也」,「與三弟(宋美齡的別稱)敘談,情緒綿綿,相憐相愛,惟此稍得人生之樂也」,等等。

19世紀的80後的情話,肉麻程度絲毫不輸於20世紀的80後。想不到平時不苟言笑的酷哥蔣校長,竟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不過,蔣介石娶宋美齡所面臨的阻力可不小。

除了大姐宋靄齡特別想把小妹美齡嫁給蔣總司令強強結合之外,宋美齡的二姐宋慶齡、哥哥宋子文和母親宋太夫人都反對蔣介石和宋美齡的戀愛關係。

宋慶齡和宋子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