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王朝 第七章 決裂

就在國民黨內部一團糟的時候,遠在北京的張大帥也幹了一件「大事」。

1927年4月6日,張作霖派兵搜查蘇聯駐華大使館,將躲在裡面的李大釗等人逮捕,旋即將李大釗處死,先於蔣介石跟蘇聯撕破了臉。

他這麼做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向蔣介石釋放一種「善意」的信號:咱們有共同的敵人蘇聯,不必互相為敵,從而緩解一下北伐軍帶給他的壓力。至於蔣介石會不會領他這個情,後面再說。

當然了,張作霖之所以決定跟蘇聯翻臉,主要是因為他本就討厭俄國及其後來者蘇聯。

張作霖年輕的時候,俄國人在東北殺了很多人,佔了很多地,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他對俄國的態度不問可知。除開個人感情,他的事業發展也受到了來自蘇聯的嚴重威脅。

這事還得從一條鐵路講起。以前講李鴻章的時候提過,沙俄為控制東北,修築了一條幾乎貫通東北的鐵路,即中國東清鐵路,簡稱中東鐵路。從此,俄國人藉由這條鐵路對東北進行經濟和軍事擴張。後來,眾多愛國人士強烈要求北洋政府收回中東鐵路。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傾聽群眾的心聲意願是必須的。在群眾輿論的推動下,當時的北洋政府利用蘇聯政府急於解決外交困境的心理,成功與對方達成協議:中國收回鐵路的主權,鐵路經營權則由中蘇共管。應該說北洋政府表現得還不錯。可問題是,以俄國、蘇俄、蘇聯一脈相承下來的霸道,蘇聯人豈會真心交出這條鐵路?

實際上,這條鐵路長春以南的路段,由在日俄戰爭中獲勝的日本控制,一般稱為南滿鐵路;長春以北的路段則由蘇聯工人和蘇聯鐵路駐軍組成的「哈爾濱工兵代表蘇維埃」控制著——1917年十月革命後,列寧命令「哈爾濱工兵代表蘇維埃」在中東鐵路徵用地帶建立蘇維埃政權(李嘉穀《十月革命後中蘇關於中東鐵路問題的交涉》)。

一直以來,蘇聯和日本沒少圍繞著這條鐵路給張作霖父子下絆子,如拒絕張作霖使用中東鐵路運兵攻打馮玉祥等,讓老張和小張十分鬱悶。

鑒於自己和蘇聯的實力差距太大,只要蘇聯不觸碰他的底線——推翻老張家在東北的家天下,張作霖對待蘇聯的態度一向是能忍則忍。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同以往。因為蘇聯近期的動作越來越大,首都革命、反奉戰爭、北伐戰爭的背後都有蘇聯人的身影,簡直就是不推翻他誓不罷休,所以張作霖決定揮手告別當「孫子」的生涯,給蘇聯人一些「顏色」看看。

張作霖雖然不敢向蘇聯發起戰爭,但殺個把人警告一下對方還是敢的,而他計畫要殺的這個人就是李大釗。

李大釗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北方負責人,而且還是蘇聯、共產國際與馮玉祥、國民黨的中間代理人。對張作霖來說,李大釗就是反奉的樞紐,殺他完全可以達到警告蘇聯的目的。這就是張作霖派兵搜查蘇聯駐華大使館,以「參與蘇聯的諜報工作,和蘇聯勾結出賣中國」的理由處死李大釗的根本原因。

張作霖跟蘇聯翻臉之際,南方國民政府的內訌也到達了頂峰。

這是幹掉國民黨的最好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見此良機,張作霖果斷地決定先發制人。

可當張大帥環顧左右時,驚奇地發現,可用的大將實在是捉襟見肘。郭松齡被自己殺了,姜登選被郭松齡殺了,牆頭草李景林被自己解聘了,「五虎將」如今只剩下張宗昌和韓麟春。雖然缺將,好在士兵很富餘。一番調配之後,1927年5月,他兵分兩路,全力南下消滅鬧內訌的國民政府。

孫傳芳和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進軍安徽、江蘇一帶,對付南京方向的北伐軍。

張學良和韓麟春率奉軍主力南下河南,配合吳佩孚反攻武漢。其實張作霖的如意算盤是趁機進入河南,把吳佩孚的地盤給「和諧」了。

可吳佩孚也不是傻子,他堅定地拒絕了張作霖的「好意」,但同時也表示,若張作霖願意為他提供充足的武器彈藥和資金,他是很看好雙方的友誼源遠流長和穩固發展的。這下輪到張作霖不幹了,因為吳佩孚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一旦有足夠的武器彈藥和資金,就有可能東山再起,這是張作霖所不願看到的。

於是,張作霖決定霸王硬上弓,強制「扶貧」。

由此,張學良率十萬奉軍進入河南,佔領許昌、鄭州,吳佩孚退往南陽。

革命的對象張作霖都動手了,國民革命軍豈能示弱。可問題是「寧漢分裂」後,武漢、南京都自稱正統,互不相讓。尤其是汪精衛,素來以正統自居,很是看不上蔣介石這個喪心病狂的反革命分子。他此時正打算出兵討伐蔣介石呢,沒想到被張作霖橫插一杠,只好暫時放過對方。寧漢雙方架是打不成了,但合作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兩邊都選擇了單幹——單獨北伐。

先說南京方面的北伐。

蔣介石並沒有理會張作霖之前的示好,畢竟大家都是玩政治的,這幾招誰不會。他命何應欽、白崇禧、李宗仁以第一、第七軍為主力,分三路討伐孫傳芳和張宗昌的直魯聯軍,三人幹得漂亮,一路北上,在徐州擊敗孫傳芳和張宗昌,取得「徐州大捷」,之後進軍山東。

但隨後發生了一件事情,迫使蔣介石暫停北伐,撤回主力以保衛南京。至於具體是什麼事,一會再說。

再看武漢方面的北伐。武漢方面的陣容很強大,一共四路大軍。

第一路,唐生智,主力為其嫡系部隊。

第二路,張發奎,主力為「鐵四軍」擴編而來的第四、十一軍,以及一支在北伐中表現還不錯的湘軍部隊——獨立十五師,師長是一名叫做賀龍的中華革命黨黨員。

第三路,投降過來的軍閥部隊。

第四路,馮玉祥,主力為其麾下的西北軍(國民軍)。

前三路歸唐生智統一指揮,他和馮玉祥剛好一南一北,南北夾擊河南的吳佩孚和張學良的奉軍。

前期戰事波瀾不驚,北伐軍勢如破竹,齊齊奔向奉軍的前敵總指揮韓麟春早就預訂好的決戰地點:臨潁一帶(今河南漯河附近區域),他已經在這裡做好了萬全準備。

這裡地勢平坦,特別適合奉軍的王牌——坦克部隊(擁有近二十輛從法國進口的雷諾FT-17坦克)和炮兵部隊作戰。

這裡有強大的兵力,奉軍七萬主力全部在這裡。

這裡已經建好了強大的防禦工事。

生死成敗就在此一戰!

韓麟春有了戰死的思想準備,但北伐軍的指揮官唐生智卻不想死,面對兵力強大、裝備佔優的強敵,他唯恐自己的身家遭受損失,於是改令張發奎率軍頂上,把自己的部隊撤了下來。

有不少歷史學家認為,唐生智這麼干是為了讓「鐵四軍」里的共產黨人去送死,是反共的表現。但實際上,這很可能只是他的習慣而已——便宜由他占,送死別人去。

可以預料,這絕對是一場惡戰。

但誰也不會料到,開戰的第二天,在攻打臨潁城的戰鬥中,一顆冉冉升起的巨星隕落了。

他就是時任第十一軍七十七團團長兼黨代表的「黃埔三傑」之首蔣先雲。當時他身先士卒,策馬衝鋒,連續三次身受重創仍不下戰場,三仆三起,堅持指揮攻城,不幸被敵人的流彈擊中,壯志未酬!

「黃埔第一人」居然以如此倉促的方式悲壯地離去,以他的大才,本來應該有更寬闊的舞台等他去潑墨揮灑!

東南百戰鬥猶艱,劍氣升騰武勝關。

千古悲風臨潁路,中原忍見將星殘。

不亦悲乎!同志們,踏著蔣先雲的足跡前進!

歷經三天血戰,第四軍和第十一軍付出了高達數千人的傷亡,攻克臨潁,擊斃奉軍萬餘,奉軍主力被擊潰。

6月初,武漢北伐軍與馮玉祥的國民軍勝利會師。

吳佩孚成了潛逃的光桿司令,從此開始打醬油。張學良率殘部逃向黃河以北。

隨後,集勢利眼與牆頭草的精華於一身的閻老西兒,眼見吳佩孚和張作霖相繼完蛋,也就掛上了青天白日旗,宣布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並開始落井下石,痛揍落水狗張作霖。

就在這時,武漢政府後院起火了,而且還是兩把大火,唐生智被迫收兵回師。

先來看第一把大火。

這把火是在湖南長沙燒起來的,點火的人是唐生智的手下何鍵。何鍵本是唐生智第八軍里的師長,後來成為擴編三十五軍軍長,屬於武漢方面北伐軍的高級軍官。

蔣介石清黨後不久,原本在上海、南京等地工作的一些共產黨人轉而聚集在武漢國民政府周圍,大力聲討蔣介石的罪惡行徑,同時繼續開展工農運動。汪精衛本人是堅定的三大政策的擁護者,自然也是贊成工農運動的,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情況發生了。

前面講過,農會運動比較過激,打倒「土豪劣紳」是主要的活動。而此時的國民革命軍中的軍官,包括來自黃埔軍校的軍官,大都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