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王朝 第三章 大勢

鑒於廣東國民政府即將走出廣東爭雄天下的大勢,我們有必要仔細研究一下列強的近況,因為它們有實力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中國的局勢。

「一戰」結束後,「二戰」開始前,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一戰」的主戰場歐洲。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歐洲局勢,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歐洲的政治地理概況。

儘管歐洲人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所有的文化都根源於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也有相近的宗教信仰——基督教,但是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戰爭就是歐洲永不褪色的主題,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像歐洲那樣戰亂迭起。

此話並不誇張,在「二戰」結束之前的歐洲大地上,若能出現短短几十年的和平時光,歐洲人民就要歡天喜地地感謝上帝保佑。

歐洲人民如此愛好打架,自然是有特殊原因的。

歐洲與中國不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中國自秦朝一統天下後,就一直採用君主制,搞中央集權,皇帝自從爬上寶座之日起,就喊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口號,採用以武力為核心的各種手段,全力以赴地消滅對自己存在威脅甚至只是潛在威脅的勢力,大大降低了造反事件出現的概率,從而保證了中國的和平時期遠長於戰亂時期。而歐洲走的路子卻有所不同,他們一直是分封領主制,大大小小的領主(貴族)割據一方,各自為政,只有個人主義,沒有集體主義,亂打一氣實屬必然。

除了上述政治體制的原因,歐洲的地緣環境也是導致其戰亂頻發的關鍵原因。

歐洲雖有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減去橫跨歐亞兩洲的「怪胎」俄羅斯所佔的四百萬平方公里之後,也就剩下了六百萬平方公里。

在這六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這片遠稱不上廣闊的土地上,卻聚集了約五十個國家,一百多個民族。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的面積和人口還沒有中國一個省的面積和人口多。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佔據歐洲絕大多數的面積和人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這塊土地上擁有絕對的統治力。這種複雜的力量格局所造成的後果就是誰也不服誰,戰爭不斷,群雄並起。

有意思的是,歐洲的這些國家不僅喜歡打架,還喜歡通過聯姻拉幫結派。他們的這種搞法造就了一種獨特的現象:歐洲各國的皇(王)室基本上都是親戚。

但是在冰冷的利益關係面前,往往親戚比陌生人表現得更加現實。甚至因為相對了解的緣故,動起手來也格外的精準狠。

像外甥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為了和舅舅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爭奪地盤和霸權,就掀起了一場為時116年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這種時間跨度,這等鬥志和決心,著實令其他鐘愛戰爭的專業人士汗顏。

當然了,這種鍾愛打架且擅長打架的習慣跟歐洲當時太窮的現實也有一定的關係,越窮越折騰。可問題是大家都是窮光蛋,打一架根本就撈不著幾個錢。後來有聰明人想出了解決辦法:走出歐洲,去外面的世界打劫,快速致富,爭當光榮的暴發戶。

將這一思路轉變為現實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紀,在這兩個國家的支持下,以迪亞士、哥倫布、麥哲倫為代表的冒險人士,靠著相對先進的航海技術,逐步發現了通往非、亞、美三大洲的航路,即所謂「新航路」運動。

由此,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國得以走出歐洲,並通過「海盜、殖民、掠奪、貿易、販毒、販奴」的超級流氓行徑,積累了足夠的物資原料和原始資本,掀開了以蒸汽為動力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科技變成了第一生產力。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源頭的英國,其實力自然是一騎絕塵。至於法國,雖然其工業革命起步較晚,但仗著底子厚,還是勉強維持住了和英國一起制霸歐洲的局面。

但後來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格局。此人就是普魯士王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他於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一舉擊敗法國,統一德意志民族,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喜歡搞極端民族主義的國家——德國。

德國雖然起步晚了些,但晚有晚的好處,至少能踩在英、法等國的肩膀上取長補短,少走彎路,再加上德國人創新能力強——德國不僅是「二戰」前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也是當時全世界化工產業、電子工業(如西門子)和汽車工業(如賓士)的領頭羊,所以儘管德國是後來者,但是德國只花了短短的四十年,就不僅做到了在高端技術領域和美國兩分天下——以電力為動力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兩隻領頭羊之一,還可以在綜合國力上與英、法一爭高低,實在是厲害!

德國自然也需要通過向外擴張取得原料供應地和市場以滿足其工業發展的需要,可問題是,當時全球能瓜分的地盤幾乎都被英、法兩國拿下了,所以得另想辦法。德國人冥思苦想出來的解決辦法就是搶,從法國和英國手中搶。

於是,德國拉上跟俄國在巴爾幹半島有利益衝突的奧匈帝國,組團打劫英、法,正好法國也想找德國報「普法戰爭」的仇,而英國也需要保證巴爾幹半島附近的幾大貿易航道的順暢。由此,一場超級群架——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六千餘萬士兵參戰,消耗十分巨大,連英、法這種強國都不得不從美國手中購買大量的軍火和食物以維持戰爭。

德國對美國拉偏架的行為自是十分不滿,所以一拍腦袋想出來一個昏招:誘使美國人的宿敵墨西哥人進攻軍火販子美國。於是,德國人自掘墳墓,使得美國在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加入戰爭,成為壓垮德國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918年11月,這場費時近5年的大戰終於結束了。

戰爭的主力俄、德、英、法四國基本都沒有落著好。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的事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不再重複。

英法這兩個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雖然贏得了戰爭,但失去了曾經領先於世界的優勢,所以也算輸家。

英法混成這般模樣的關鍵原因,就在於「一戰」的主戰場在英、法兩國本土。在自己家裡和別人打架,怎麼著都討不了好。畢竟破壞的都是自己家的東西,死傷的也大都是自己的家人。

英法兩國不但工業設施被嚴重破壞,人口也大幅減少,兩國經濟因此大幅衰退。元氣大傷的英法兩國,由此變得無力進取,對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對遠東包括中國的影響力也日趨變小。

雪上加霜的是,在其經濟實力還未恢複之際,即1929年至1933年,世界又一次爆發了經濟危機,導致這對難兄難弟的經濟滑入了深淵。

嚴格來說,法國要比英國慘得多。因為法國不僅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不給力,導致其經濟衰退程度遠比英國嚴重,而且它還面臨嚴重的內鬥,從「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的短短20年間,法國更換了近四十屆政府,平均下來一年換兩屆,實在是奇葩。

至於戰敗國德國,則身背兩百六十億美元左右的戰爭賠款,「一夜回到解放前」。要知道,那時的美元是很值錢的,中國近代史上所有的賠款加一塊也就相當於德國賠款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見德國面臨的壓力之大。

但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世人皆知德國只花了短短20年就再次發動了世界大戰,德國人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而與其說是德國人厲害,還不如說是愚蠢的政治家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初商議德國賠款金額的時候,英、法各有打算。法國抱著利用賠款把德國整垮了報仇的心態,一個勁地提高賠款金額。而英國卻擔心一直與其不和的法國趁機利用賠款坐大,以後不好收拾,所以一門心思地玩平衡、造均勢——扶持德國,抑製法國,順便利用德國距離蘇聯很近的優勢,遏制蘇聯這個搞共產主義的「異類」。可英、法兩國費盡心機,也沒分出個高下。

在拼心機不管用的時候,還得靠實力說話。論實力,法國自是不如英國。因此,在英國人的堅持下,德國的賠款金額一降再降,最終降至兩百多億美元。

而且,由於英國擔心巨額賠款會把德國壓垮,導致對方沒法還債,所以沒好好學過「農夫與蛇」的英國人,決定把好人做到底。

英國聯合想往歐洲伸手的美國,向德國提供巨額貸款。英國人泥菩薩過江,自然掏不出幾個錢來,貸款的主力只能是有錢的美國人。

當然了,英國人和美國人也有各自的小算盤。

「一戰」時,英法向美國申請了近百億美元的貸款以向其購買軍火和食物,而戰後兩國經濟不景氣,所以還得靠德國的賠款來償還美國人的貸款。讓發動戰爭的德國人為戰爭埋單,這倒也應該。

對美國來說,好處就更大了。美國向德國提供貸款,德國拿著這筆貸款向英、法賠款,而英、法又拿這筆錢償還美國的貸款。也就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