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王朝 第一章 風起兩廣

孫中山北上之後,譚延闓和樊鍾秀繼續率軍北伐。

這兩人交出的成績單大不相同。譚延闓親率的湘軍在北伐戰場屢戰屢敗,被迫退回廣東。而稍早出發的河南籍武林高手樊鍾秀,則創造了奇蹟。他率領麾下的數千河南子弟兵橫行五省,轉戰數千里,於千軍萬馬之中殺出一條血路,打到了河南南部,也算是回家了。

孫中山北上未歸,樊鍾秀回不來,譚延闓新敗,廣東大本營內部有軍閥搞武裝割據,對於永不安分的陳炯明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天賜良機。於是,本已退守老家的陳炯明迅速招兵買馬,糾集了近六萬人馬,用行動明白無誤地告訴大本營:他陳炯明又要打回來了。

與此同時,舊桂系的沈鴻英也招攬了近三萬人,打算跟新桂系「三駕馬車」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在廣西決戰,一戰定廣西歸屬。

兩廣局勢混亂,全面開戰。

這裡要補充一下,在李濟深的努力工作下,孫中山的革命統一戰線計畫取得了顯著成效,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這三位有志中年已於1924年年底加入了前程遠大的國民黨。孫中山分別任命他們為廣西綏靖公署督辦(大概就是廣西革命軍總指揮)、會辦(副總指揮)、參謀長。這三位老兄麾下的廣西革命軍,算是聽從廣東大本營命令的一支軍隊,雖然僅有一萬餘人,但戰鬥力比舊軍閥要強得多。

面對陳炯明的挑釁,大本營被迫應戰,成立東征軍向陳炯明宣戰,同時命李宗仁率廣西革命軍迎戰沈鴻英,並派遣粵軍陳濟棠率部進入廣西增援李宗仁。

1925年2月初,第一次東征開始。

東征軍分三路,其中許崇智粵軍為右翼,楊希閔滇軍為左翼,劉震寰桂軍為中軍。

蔣介石以校長兼東征軍右翼參謀長的身份,率領以黃埔軍校教官和一期生為基層軍官組成的教導一團、二團共三千多人的學生軍,從長洲島出發,參加右翼粵軍。周恩來以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隨軍東征。

實際上,左、中兩路的楊希閔、劉震寰這兩個壞老小子已經被陳炯明暗中收買。他倆按兵不動,三路大軍無法形成有效配合。因此,只有許崇智、蔣介石率領的右路軍積極主動作戰。右路軍總兵力一萬餘人,尤其是蔣介石統領的教導團,是東征軍的骨幹力量。

說他們是骨幹力量可不是吹牛,告訴你這兩個團都有誰。

總司令是蔣介石。

兩個團的團長分別是何應欽和王柏齡,請注意「王柏齡」這個名字,這是一個神奇的人物。

營長由黃埔一期的教官擔任,比如後來的共和國元帥葉劍英。

學員裡面也是藏龍卧虎,看看這些名字吧。國民黨方面的杜聿明、關麟征、王耀武、鄭洞國、宋希濂、余程萬、俞濟時、陳誠、胡宗南、孫元良,共產黨方面的蔣先雲、陳賡、徐向前、左權、王爾琢、許繼慎、周士第,這其中的任何一人日後都是集團軍以上的領導(早期犧牲的除外),此時卻只是教導團里的連長、排長、黨代表甚至普通士兵。

整支隊伍戰鬥力之強悍是毋庸置疑的。

黃埔學生軍雖然在行軍、後勤乃至於戰場上因為經驗不足捅出過一些簍子,但是他們的整體素質極高,只差歷練積累經驗、自我完善而已。因此,當這樣一群將兵遇上合適的鍛煉機會,足以成長為一個極為優秀的團隊。

果然,在一場場戰鬥中迅速成長起來的學生軍,英勇善戰,勢不可當。他們與粵軍完美協作,連下東莞、平湖、深圳等地。不到兩個星期,東征軍的前鋒就已抵達陳炯明的重要據點——淡水城下。

雖然淡水城城堅兵重,易守難攻,但在勇氣和犧牲精神面前,重兵和天險也是可以被征服的。

在粵軍的配合下,學生軍以十名軍官和一百名士兵組成「奮勇隊」(敢死隊),利用敵人的輕視,出其不意地於拂曉發起攻擊,捨生忘死,艱難殺進城內。大部隊隨之拿下預定戰略目標淡水。

在這場頗具難度的戰鬥中,大部分教官和學生都奮勇爭先,表現優異。可惜凡事都有例外,如此優秀的團體竟然也出現了逃兵。

首先是黃埔軍校教授部主任兼教導二團團長王柏齡。這位仁兄以「求援」的名義跑路了。儘管二團的將士們在戰鬥中用英勇的表現狠狠地抽了自己長官的臉,但王先生不太要臉,打臉對他無效。

王柏齡跟蔣介石私交不錯——兩人是保定軍校同學、結拜兄弟,也曾為革命立過一些功勞,所以只是丟了官,但保住了小命。而二團七連連長孫良就倒霉了,這位臨陣率部退卻的仁兄,當即被蔣介石軍法從事——處死。孫良也算是拿自己的腦袋為革命立了些許功勞——殺雞儆猴。殘酷的軍紀讓全軍為即將到來的生死決戰做好了紀律準備——此後再無敢退者。

接下來,許崇智和蔣介石決定,留一小部分人馬阻擊惠州之敵,率主力繞過陳炯明重兵防守的惠州,繼續揮師東進,壓縮陳炯明的生存空間,消滅陳炯明的有生力量——葉舉和洪兆麟。

基於一個共同的美好願望:幫助陳炯明快些完蛋,許崇智和蔣介石進行了明確的分工。許崇智率粵軍進攻海陸豐。蔣介石則率學生軍截斷敵人的財稅來源——潮汕——潮州、汕頭,讓陳炯明的軍隊既沒飯吃也沒錢花,這著實是一個高效、穩定的渙散敵方軍心的好辦法。

蔣校長帶領學生軍長驅數百里,於3月初佔領潮汕。粵軍的表現也不落下風,成功拿下海陸豐。葉舉和洪兆麟被打得哭爹叫娘,逃到海上才保住了小命。

一個多月的時間,一萬粵軍和學生軍組成的右翼部隊戰勝了數倍於己、武器裝備占絕對優勢的敵人。更重要的是,這支軍隊是在黨的絕對控制下,而且所到之處,各地人民群眾熱烈歡迎,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大本營的威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與此同時,李宗仁率領的廣西革命軍也已擊潰兵力兩倍於己的沈鴻英主力,兩廣大有連成一片的趨勢。革命形勢從未如此明朗,前途從未如此光明。

不過,大好形勢下卻有大憂。此時,孫中山病危的消息傳出!

孫中山憑藉幾十年跌宕起伏的革命經歷,深孚眾望,是黃埔師生心中公認的革命領袖,是革命軍的旗幟。旗幟若倒,孫中山卻無令各方信服的接班人,那些原本就不安心團結在革命軍身邊的勢力,豈能不另起爐灶?

當然要另起爐灶。唐繼堯在得知孫中山病危的消息後,就沒能按捺住自己騷動的心:機會來也!環顧四方,試問天下英雄,誰比我唐繼堯更有資格接過孫中山的大旗!

於是,唐繼堯接過日本人送過來的大批軍火援助,宣布就任早就過期作廢的廣東大本營副元帥之職,並電告大本營,他要帶兵十萬前來廣州接收大元帥政府。

唐先生可不是鬧著玩的。為了佔到先機,這位兄台還使出了暗度陳倉之計,在電告大本營之前,他已讓手下大軍秘密出發,當他電告大本營之時,先鋒龍雲已經開到廣西首府南寧,後軍盧漢也已進入廣西,打了李宗仁一個措手不及。

一直對孫中山陽奉陰違的楊希閔、劉震寰眼見陳炯明這張飯票已經沒法依靠,也轉而與唐繼堯眉來眼去,蠢蠢欲動。

軍情十分緊急。

李宗仁只能暫時放過已經快被蹂躪至死的沈鴻英,急率廣西革命軍回師阻擋唐繼堯南下。既然李宗仁他們承擔了阻擊的任務,那東征軍也必須儘快擊敗陳炯明余部,增援李宗仁,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否則先前取得的勝利將化為烏有。

就在局勢進入最危險階段之時,陳炯明開始落井下石。他狗急跳牆,調兵遣將,要與東征軍拚死一搏。

很快,蔣介石就收到了農民協會帶來的壞消息:陳炯明的手下林虎湊了兩萬餘人,兵分兩路,一路出棉湖,一路走鯉湖,企圖截斷黃埔學生軍歸路!

蔣介石估算了一下形勢:前有未拿下的惠州堅城當道,後有林虎追兵堵截,而粵軍又短時間內趕不過來。學生軍面臨被前後夾擊的危險,實可謂進退維谷!不過好在惠州距此有兩百多公里,以自己對惠州守將楊坤如的了解,此人守城的本事還可以,但目光短淺,在短時間內一定不敢出城攻擊自己。只要楊坤如不出兵,自己就只需要單挑林虎,勝機大增。

在危急時刻判斷出敵情,並能夠抓住時機及時應對,這是為將者最重要的素質之一。蔣介石判斷:楊坤如暫不會出城,而林虎也未對自己完成包圍,此時正適合執行正面突破結合迂迴襲擊的戰術。

蔣介石不再猶豫,當即下令:教導一團向棉湖前進,正面突破林虎的攻擊!教導二團向鯉湖前進,執行迂迴襲擊!

誰也想不到,在這個小小的棉湖、寂寂無聞的棉湖,即將爆發一場決定中國近代史走向的決戰!

如果蔣介石輸掉這場決戰,黃埔學生軍一定全軍覆沒,孫中山多年的奮鬥將化為泡影,而他不僅會成為革命的罪人,還有可能會失去一切——再來一次的機會,生命,甚至來之不易的名節。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