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稱雄 第十一章 創紀錄的慘烈——直奉大決戰

孫中山正在狠抓槍杆子的時候,北方的張作霖也在磨刀霍霍。

第一次直奉大戰慘敗後,張作霖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和自我反省,折騰了許久,他才終於整明白:問題主要出在義氣上。

只有義氣而無組織紀律,可以說是黑社會都存在的問題。而奉系軍權的領導班子中也有不少土匪農民一類的人物,這些人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憑藉哥們兒義氣打打小規模戰爭還行,但戰爭規模一大,見識和能力就有些跟不上形勢。

相比之下,那些軍校畢業的中青年將領表現突出,雖敗猶榮。像救了自己性命的兒子張學良和郭松齡,要不是這些人力挽頹勢,自己這次肯定要吃更大的虧。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不服老不行!

出於這種考慮,張作霖決定對將領進行大換血。

他也玩起了杯酒釋兵權,給予老兄弟們好吃好喝,就是不給兵權。這之後,張作霖開始重用名牌軍校畢業生、裁軍、整頓紀律,以現代軍事理論為指導對奉軍進行改造,在兩年多的時間裡練成普通意義上的精兵約二十萬。

被他重用的擁有正經軍校學歷的人之中,有三個人值得一說。

第一個人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楊宇霆。

此人不僅搞經濟和軍隊建設有一套,還在軍工技術管理方面有專長。他負責建設瀋陽兵工廠時,重金聘請外國專家,自行生產步槍和輕重機槍,大大提升了奉軍的武器裝備水平。

第二個人是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畢業的張學良。

自從上次挨過吳佩孚的飛機轟炸後,記憶猶新的張作霖便放權給兒子張學良,指示對方與時俱進地建立了一支擁有約三百架飛機的空軍,實力遠超直系的空軍。

有了空軍,就不用窩在東北了。不過那時的飛機戰鬥力遠不如今天美軍F系列的戰鬥機,既飛不太遠,火力也不夠強悍,只能錦上添花,不能作為決定性的力量,決定性的武力還是陸軍。

因此,張作霖還要研發陸軍王牌部隊。王牌部隊的領導人選他早就想好了:寶貝兒子張學良和畢業於奉天陸軍速成學堂的郭松齡。

這個郭松齡是唐朝大將郭子儀的後人,而且他和張學良的關係非同一般。兩人結識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郭松齡是戰術教官,張學良是學生。兩人脾氣對路,一見如故,遂結為異姓兄弟。

這樣一來,張作霖就更加放心地將兵權交給郭松齡。

此後,張作霖從人才、武器、軍費三方面重點扶持張學良和郭松齡的部隊。這兩人也不負厚望,他們麾下的部隊完全稱得上是奉軍的王牌。

除了這三個人,張作霖的老部下姜登選、韓麟春的表現也不錯,堪稱大將之選。

張作霖在東北秣馬厲兵的時候,中原的吳大帥也在大搞軍隊建設。

吳佩孚在洛陽屯兵數十萬,日日操練,雄心勃勃。都50歲的人了,仍每天六點前起床,八點到操場閱操,風雨無阻。

值得稱道的是,吳佩孚兩手都過硬,在抓「軍事文明」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抓「精神文明」。擁有秀才學歷的他,酷愛吟詩作詞,吟到動情處還會落淚,是一名功力深厚的軍旅藝術家。

在他眾多的軍旅詩詞作品之中,最著名的要數下面這首《登蓬萊閣歌》——採用他的偶像岳飛的《滿江紅》曲調,歌詞雄渾有力,情感豐富,吼起來非常悲壯。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浪大作!想當年吉江遼瀋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權墮。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複舊山河!卻歸來,永作蓬山游,念彌陀。

吳佩孚的歌詞表面上罵的是倭寇,實際上罵的是與日本相勾結的張作霖先生。通過這首作品,他要讓士兵們時刻牢記「一戰恢複舊山河」的神聖歷史使命,打得張作霖連東北風都喝不上!

吳佩孚在洛陽的動靜太大,以至於驚動了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一通採訪之後,吳將軍創了一個歷史紀錄——首位亮相《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人。

就連自稱「縱情山水、不問時事」的「逃亡帝」康有為,在逃經洛陽時也寫了一副馬屁對聯湊熱鬧,傍一傍這個實力人物,為自己找個護身符,對聯是這樣的:

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才半紀;

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

先看「牧野鷹揚」,本是周武王的事迹,被他用來稱頌吳佩孚的武功,老吳看了,會不高興?再看「百歲功名才半紀」這一句,老吳剛滿50歲,才半個世紀就搞定了半個中國,難道康有為的潛台詞是吳佩孚若活到100歲就能統一全中國?

下聯「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既肯定了吳將軍英雄風頭正勁的客觀形勢,也表達了康有為對吳將軍吞併八方的美好祝願。

高,實在是高!極品馬屁!拍得有氣勢、有文采、有歷史感!

不知道風頭正勁的吳大帥跟卧薪嘗膽的張作霖幹上一仗,誰會贏?

一場江浙戰爭,原本平淡無奇,可就是因為它,直接引爆了第二次直奉大戰。

前面說過,1922年下半年孫中山跟陳炯明打了一仗。當時孫中山的部隊借道福建打回廣東,這讓直系對福建的狀態極其不滿意。

因此,直系想把福建從皖系手中奪過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曹錕和吳佩孚商量過後,決定派遣得力手下孫傳芳去奪取福建。

說起孫傳芳,還得多交代一下這塊蔣介石日後上位的墊腳石。

孫傳芳,字馨遠,1885年出生,山東人。

他是保定軍校畢業生,去過日本留學,鎮壓過辛亥革命,追剿過土匪白狼,參加過直皖大戰,也曾在護法戰爭中擊敗南方聯軍。總之,這名北洋派的少壯軍官是一名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悍將。

孫傳芳當然也是直系門下,目前的職位是長江上游總司令。

1922年年底,孫傳芳攜同學周蔭人兵發福建。他沒有讓領導失望,很快就打敗了福建的皖系勢力,將福建囊括於直系麾下,孫傳芳憑藉此功成為福建省軍區司令。

潰敗的皖系勢力只好投奔浙江省軍區司令盧永祥,畢竟大家都是皖系門下。

盧永祥十分高興地接納了福建的殘兵敗將,當即將自己的部隊擴編至四個師一個混成旅,六萬人左右的兵力。

一個省養六萬人的軍隊,實在是有點過於膨脹。在沒有實力當紅花的時候,最好還是當綠葉,否則招人嫉妒。

果然,隔壁鄰居——江蘇省軍區司令齊燮元不爽地跳了出來:兄弟,你搞軍備競賽,對我省的主權、領土完整以及和平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我堅決抗議!如果你不放棄擴軍,不從思想上深刻檢討自己這種背歷史潮流而行的行為,我決不會放棄訴諸武力解決問題的權利!

其實這個傢伙純粹是妒忌,不安好心,他是直系的人馬,而盧永祥是皖系剩下的為數不多的勢力之一。齊燮元早就想把沒有強大靠山的盧永祥吃掉,以把其治下的浙江、上海兩地的豐厚商業稅收給合法繼承過來。

正愁沒有好借口的時候,盧永祥自己送上門了。

齊燮元把自己的想法報告給了領導曹錕和吳佩孚。

越是強大,越是擁有力量,就越是追求權力和財富,這是一條永遠都沒有盡頭的路。

因此,分別拿財富和權力當快樂源泉的曹錕和吳佩孚迅速拍板決定:打吧!還給你安排一個好幫手——孫傳芳。

江蘇、福建一南一北剛好夾擊浙江,天作之合,浙江顧頭便不能顧尾,腹背受敵!

盧永祥一看勢頭不對,趕緊找幫手。於是便有了著名的「三公子會議」,盧永祥之子盧小嘉牽頭,孫中山之子孫科、張作霖之子張學良配合,三個人代表三方勢力,就反對直系的問題達成了共識,定下孫、張、盧三家一起反直的「三角協議」。

張作霖從東北發兵,牽制直系吳佩孚主力。

盧永祥以浙江一省對抗直系門下江蘇、福建兩省之兵。

孫中山從廣東出發,發兵直系的另一塊根據地江西,拿下江西之後從安徽借道進入江蘇,直逼南京,包抄齊燮元的後路。

如果這個計畫執行起來不出問題的話,確實很有希望扳倒直系這個強大的敵人。

然而齊燮元、孫傳芳並沒有給「三角聯盟」足夠的準備時間。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打響。

對於盧永祥來說,孫傳芳、齊燮元實在是過於強大的對手。盧永祥在拚死抵抗了一個月之後,非但自己被揍得滿地找牙,也沒有等來孫中山的援兵。孤立無援的盧永祥只能宣布下野,隨後逃亡日本。

「三角協議」的效果貌似不大好,看來誠信問題一直是個大問題。其實孫中山也不是故意失信,當時廣東局勢非常微妙,所以他不能按約出兵相助,下文會具體解釋。

這一次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